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团体计划书撰写规范

团体计划书撰写规范

团体计划书撰写规范
1.团体性质与团体名称(结构化程度、学术名称、宣传名称)
2.团体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活动目标)
3.团体领导者(学术背景、带队团体经验、领导者人数)
4.团体对象与规模(参与者特征、团体成员人数)
5.团体活动时间(计划总时间、次数、间隔)
6.团体活动场所(活动场所要求、环境布置、座位排列)
7.团体设计理论依据(理论名称、主要观点)
8.团体计划书(团体过程规划、单位执行计划)
9.团体评估方法(评估工具、评估时间、评估内容)
10.其他(招募广告、财务预算、所需设施、完成条件)
附:团体计划书举例
一、生涯探索团体
1、团体名称
“展望未来,大学生生涯探索团体”(发展性、结构性团体)
2、团体目标
(1)通过团体辅导,协助成员增进自我了解,加强自我肯定,促进其发展良好的自我概念;
(2)使成员在同伴经验分享与互动中,得到温暖与支持,并能学习了解别人、欣赏别人,进而能探索人际关系,发展出良好。

有效的社会行为;
(3)在团体活动中有效地促进成员在生涯发展之认知、情感、态度、及行
为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
3、团体领导者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
4、团体参加对象及规模
一个班级的大学一年级学生(30~40人)
5、团体活动时间
总时间3小时,每两周一次,每次时间60分钟,共3次,周三晚19:00~20:00。

6、团体活动场所学校团体辅导室
7、团体设计理论依据
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彩虹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15~24岁),具体来说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的过渡期(18~21岁)及试验和初步承诺期(22~24岁)。

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发展正确的自我形象、自我概念,能了解个人能力与个人抱负的关系,能考虑工作需要的教育、训练等条件;在职业选择方面,会考虑到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与机会,做暂时性的决定,并决定付诸实施。

这一时期正是生涯发展历程的重要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培养对工作世界的正确的态度,协助学生规划生涯发展的方向。

8、团体计划书与实施活动
二、领导才能训练团体
1.团体名称
“明日之星—学生干部能力培训团体”(结构式的、发展性的团体)。

2.团体目标
通过团体活动、沟通、交流、分享,促进自我了解,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

培养成员了解他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能力。

学习沟通与处理冲突的技巧,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学习管理时间与缓解压力,促进自我成长与潜力开发。

3.团体领导者
心理健康教师1人,助手1人。

4.团体对象与规模
学生干部(校系学生会与团委),团体规模15人。

5.团体活动时间
共6次,每周1次,每次100分钟,第2—7周每周六晚上7:30—9:00
6.团体活动场所
封闭、安静、不受干扰的,带有活动椅,可以容纳30人的教室。

7.团体设计理论依据
主要理论基础为人际沟通理论与领导心理:(1)领导才能包括:自我认识;了解他人;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压力管理;时间分配。

(2)领导才能与事业发展的关系:了解自己;推荐自己;认知情景;增强自信;自我表达能力;生活效率。

8,团体计划书
9.团体评估
团体成员的自我改变表及自我总结;领导者的观察记录。

10.其他
通过招募广告吸引参与者报名。

三、贫困大学生自强训练团体
1、团体名称
从根据本团体的性质和目标,该团体的学术名称为“贫困大学生成长小组”,为了避免“贫困”这一敏感字眼带来的标签作用,在实际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团体的名称。

如:“发现伟大的你—贫困大学生自我提高训练营”。

2、团体目标
(1)整体目标: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自我成长。

(2)具体目标:培养组员积极的情感能力与积极的认知能力,帮助其树立自尊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缓解焦虑情绪与压力,培养积极合理的认知方式。

帮助成员在躯体感受。

自我发展、未来理想、人际交往等方面减少冲突,获得积极发展。

(3)阶段目标:团体初始阶段(第一次会面):使成员相识,澄清成员期望,介绍小组目标和契约,建立团体;团体过渡阶段(第二次会面):培养团队信任和凝聚力,促进成员开放自己,同时增强其人际交往信心和技巧;团体工作阶段(第三到五次会面):完成团体的具体目标,促进成员自我探索和接纳,训练其自我管理能力,继续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团体结束阶段(第六次会面):处理分离焦虑,提高成员信心,展望未来。

3、团体性质
本团体属于教育成长型团体,以成员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本团体的结构化程度很高;从团体成员社会身份层面划分属于同质群体(均为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困难。


4、团体领导者
团体领导者一名,要求有心理辅导学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背景,及个体、团体辅导的丰富经验。

团体助手兼观察员一至两名(是团体人数而定),性别最好与团体领导者互补,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及心理辅导实践经验(最好与团体成员社会身份与生活经验层面同质),参与过团体并经受过团体观察训练,在团体活动前需统一接受团体领导者的培训。

5、团体辅导时间和次数
团体辅导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次会面,可以每周一次,持续六周,也可以采取马拉松团体,连续三天完成。

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三小时。

6、团体对象
本科贫困生约20名,共同特点为家庭贫困,最好是性别、年级和文理科比例上平衡,都具有主动参与团体的意愿。

7、团体进行场所
封闭、安静的活动教室,有可以移动的椅子。

8、团体设计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设计本团体的重要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治疗关注来访者自身的各种能力,认为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来访者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它从人的发展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同时强调影响个体的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在跨文化研究基础上以解决冲突为核心的治疗模式。

此外,个人中心疗法的理念会贯穿团体始终,形成领导者的基本态度和根本目标。

而针对贫困生存在的许多情绪和行为问题,本团体方案会借鉴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和技术来设计团体活动。

9、团体计划
10、团体效果评估方法
团体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前后问卷测量、成员自陈报告、追踪评估。

四、大学生自我认识团体
1.团体名称
“know yourself,love yourself”
2.团体性质
异质的、封闭式的成长型小组
3.参加对象
小组成员为8—10名在校大学生,平衡性别、年级和专业,但年龄跨度上不能太大。

我们希望他们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认识的意愿,能认真地对待小组活动,并且性格友善和坦诚,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我们不会选择刚刚经历重大事件或性情过于极端的组员,并且会确保组员之间是陌生的。

4.小组活动时间
每周一次,共八次,每次2—3小时。

5.小组活动地点
封闭、安静的有活动椅的教室。

6.团体领导者
心理系研究生,接受过团体辅导的系统理论培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团体辅导实践经验,为人真诚、乐观、开朗、热情、亲和力强,性情随和,沟通和协作能力较好。

7.团体目标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思考自己性别、价值观、优缺点、人际关系和人生目标等内容,与小组帮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和探讨,使组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增加自我接纳、自我尊重和自信。

帮助组员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自
我方向感和解决问题并抉择的能力,在探讨自身的同时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

8.理论依据
本团体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确定了团体目标:12—18岁的年轻人处在青春期,具有同一性混乱的发展危机,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要建立同一性,具体说来就是要帮助青年人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思考自身的角色和责任,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确立自己的正确位置和发展方向,从成长的迷失中走出,调整自我,坦然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在设计团体方案和具体活动时,以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为依据,在一些具体的活动单元中,还会运用其他学派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9.团体计划
10.团体效果评估方法:成员自陈报告,团体过程问卷评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