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民间借贷诉讼时效认定问题【案例回顾】
林某某、王某某在2002年之前合伙做木材生意。
2002年底,因国家出台禁伐令致使生意亏损,双方解除合伙关系。
2003年2月8日,双方对合伙期间经营清算后,王某某向林某某出具条据一张,载明:所欠林某某13万元本金从2003年1月起以8%计息,原来的1.2‰计息作废,不再计算。
经林某某多次催收,王某某于2008年2月8日向林某某出具《关于还款的计划》,承诺在2008年6月底以前归还一部分,在2009年1月中旬前归还余款(总金额10万元)。
之后,由于林某某多次通过电话方式向王某某催款无果,遂于2011年1月12日在《天府早报》上刊登公告,要求王某某尽快归还欠款10万元,但王某某仍未还款,随后起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林某某、王某某在合伙经营关系终止后进行清算,王某某出具欠款条据确认欠林某某13万元并承诺支付利息,因此,林某某、王某某之间产生了债权债务关系,王某某对林某某负有债务。
之后王某某再次向林某某出具《还款计划》,承诺在2009年1月中旬前还清欠款10万元,由于王某某未举证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其他经济往来,因此改变债务系属前述欠款条据中所涉债
务的延续,林某某诉请的10万元欠款系林某某、王某某合伙经营之债,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
关于本案的诉讼时效问题,王某某在《关于还款的计划》中承诺2009年1月中旬前还清欠款10万元,根据该还款期限,诉讼时效期间止于2011年1月。
林某某陈述其在王某某逾期后一直与王某某电话联系,该陈述事实符合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林某某于2011年1月12日在《天府早报》上刊登催款公告,系林某某催款无果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足以证明林某某从未放弃主张对王某某享有的该债权,因此林某某的催款事实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本案的诉讼时效从2011年1月重新开始计算,现林某某2012年6月25日提起本案诉讼,未超过法律规定的2年诉讼时效期间,故王某某对本案诉讼时效的抗辩理由不成立,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林某某主张的债权合法有效,王某某因承诺的还款期限届满为偿还欠款,应承担违约责任。
故林某某要求王某某支付欠款10万元及从起诉之日起的资金利息的诉讼请求,合理正当,原审法院予以支持。
据此,原审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九条、第一百一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
一、王某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五日内支付林某某欠款10万元;
二、王某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五日内支付林某某资金利息,利息从2012年6月25日起,以欠款10万元为计算基数,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至判决付款之日止。
案件受理费2300元,由王某某负担。
【律师分析】
本案的主要争议是对诉讼时效的计算。
民间借贷适用普通诉讼时效,即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民间借贷诉讼时效的三种计算方式:
1、约定分期还款的
约定同一借款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2、约定一次性还款的
约定借款到期一次性还款的,诉讼时效期间从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3、未约定还款期限的
未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借款人在出借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借款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来源:四川文典律师事务所案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