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
一、所属教材目录《乡愁》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诗歌,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
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2分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0分钟)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20分钟)
(一)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以为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投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0分钟)
1、范读欣赏。
小组自由形式读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情感)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 、分六组朗诵。
注意朗诵的节奏、重音,及诗歌的情感。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词语?(四)意象、感情的理解(过程与方法:小组确定疑点,进行商讨,解决后展示。
小主持人随时进行整理)问题预设示例:(20分钟)1.“乡愁”本事一种抽象的感情,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换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换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
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3、愁是疑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亲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
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老师出示席慕蓉的《乡愁》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
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全组同学的集体朗读。
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给学生有一个
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
从教学过程看:
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课堂小结: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他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
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
请大家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是————”续写两句。
布置作业
1分钟背诵《乡愁》并仿写
板书设计
乡愁托物寄情
意象感情
邮票(小)母子深情
船票(窄)夫妻恩爱
坟墓(矮)生死悲痛
海峡(浅)思乡哀愁
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
教学反思:在教学这首诗时本人借助了多媒体,名家做示范朗读,边听边划分朗读节奏、划重音,注意诗人的情感,并让学生跟着试读,可以说经过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之后,通过理解诗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另外,引导学生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并加以运用。
但在比较阅读环节,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对席慕容的《乡愁》说的上一二,在引导上还得下功夫。
总的说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