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前景分析李豫新、朱新鑫2012-02-17 23:52:32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9期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已呈现出多区域、多领域、多形式的局面,而与我国毗邻的中亚五国却一直没有真正成为我国农业合作的区域。
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与我国农业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理想选择区域,加之新疆的独特优势条件,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农业投资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关键词:农业“走出去”;中亚农业;合作前景项目来源:本文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区域合作机制研究”(编号:09XJA790004)和国家软科学项目“新疆构筑向西开放格局的支撑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09GXS5D1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加入WTO农业国际化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形势下,要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外向型农业。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实施农业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南美、非洲、中东欧、亚洲的日韩和东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中亚、南亚开展较少。
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不仅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丰富,而且农业资源也极为丰富,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我国与其开展农业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一、农业“走出去”战略与中亚选择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于弥补我国耕地、水资源不足,促进农业国际合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义上,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农业对外援助等方面的内容。
狭义上,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以营利和合作为目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从事合法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陈前恒等,2009)。
农业“走出去”在地区选择上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能力和贸易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走出去”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据统计,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合作的领域涵盖了农林牧渔。
然而,总的来说中国农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在“走出去”的地区选择上,一方面主要是选择有利于我国农业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出于政治外交的需要,选择需要开展农业援助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
因此,当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区域还主要集中于拉美、非洲、中东欧、亚洲的日韩和东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农业“走出去”已呈现出多区域、多领域、多形式的良好局面。
然而,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与我国毗邻的中亚五国却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提出“把能源、交通运输、电信、农业、旅游、银行信贷领域、水利和环境保护领域等定位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自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农产品贸易、投资还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
然而,中亚五国都是独立不久的国家,我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程度低,而且合作的重点主要偏向于能源合作。
同时,由于中亚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出于对自身农业的保护,部分国家甚至对我国心存戒备。
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发展缓慢,双方潜在的互补性未能转化为现实的互利性,农业合作还远远没有达到期望的程度。
中亚五国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光热资源、土地资源、物种资源极为丰富,在世界上有“资源之乡”的美誉。
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在前苏联时期主要提供粮食、棉花以及畜产品等。
独立以后,各个国家都进行了农业改革,农业发展较快,尤其在小麦、棉花、葡萄的种质资源、病虫害的生物和机械防治技术、优质品种的培育、机械播种与收获等方面颇具优势。
然而,中亚五国普遍存在鲜活农产品供应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
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和农业投资领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中亚五国人口合计5929万(2007年),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我国选择中亚五国作为农业“走出去”的目的地,符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我国农业出口的战略目标。
同时,通过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而能够带动双边在能源、交通、信息通讯、科技、旅游、投资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合作。
我国农业“走出去”,支持和帮助中亚国家充分利用土地和资源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推动与中亚国家双边和多边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促进边疆稳定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亚五国农业资源禀赋(一)土地资源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十分丰富。
中亚五国农用地面积合计28246.0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84万公顷,永久性草地和牧场25094.32万公顷,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10.92%和88.84%,人均耕地面积0.52公顷,相当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6倍。
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土地资源最丰富,拥有耕地2270万公顷,永久性草地和牧场18509.8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7公顷,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6倍。
(二)水资源中亚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特征,年降水量160~700毫米,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冬春两季,且多集中在山区。
中亚五国整体水资源较为短缺,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地处锡尔河、阿姆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拥有地表水资源分别占43.4%和25.1%,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
水资源最为丰富的是塔吉克斯坦,其拥有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9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居世界第2位。
中亚五国农业灌溉面积都较小,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依然是“靠天”吃饭。
2007年,乌兹别克斯坦配有灌溉设备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最高,为10.06%;哈萨克斯坦的比重最小,仅为1.32%。
为此,哈萨克斯坦开始在全国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中亚五国人口规模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家只有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其余三国人口均在400~700万。
从农村人口来看,乌兹别克斯坦的农村人口最多,据2004年统计资料表明,农村人口为1625.6万人,几乎相当于其他中亚四国农村人口的总和。
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塔吉克斯坦的比重最高,占总人口的75%以上,哈萨克斯坦的比重最低,还不到50%。
中亚五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约占总人口的1/4。
(四)农业投入和物质装备自独立以来,为了稳定粮食生产、满足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中亚各国都实行了农业改革,不同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2003—2009年,哈萨克斯坦已在发展农业方面投入了5000多亿坚戈的资金,而且采取了许多支持农业生产的措施,包括引进农业保险体制等,确保农业生产者在遇到自然灾害的年份也能有一定的收入。
在物质装备方面,中亚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不高。
使用的农业机械设备大多数还是前苏联时代的产品,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和维修,许多设备老化和报废,90%的技术设备在超期使用,单机负荷达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水平。
三、中亚五国农产品生产、消费与对外贸易现状(一)中亚五国农产品生产现状中亚五国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以生产谷物、水果、蔬菜、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肉、皮毛和鲜奶。
中亚五国普遍都重视粮食生产,强调粮食自给,除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外,其余三国粮食都能够基本自给。
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和水稻为主。
中亚小麦产量占全球的3.2%,哈萨克斯坦是全球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年生产小麦超过1500万吨;水果和蔬菜是中亚国家比较短缺的农产品,只有乌兹别克斯坦能够为周边邻国和俄罗斯提供水果和蔬菜;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葵花,中亚五国油料基本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经济作物以棉花、甜菜和烟叶为主,其中棉花是最突出的经济作物,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农业的支柱产业。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五大产棉国、第二大出口国,年产皮棉100万吨以上,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畜牧业以养羊、养牛、养马为主,养蚕和养禽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表1 2007年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万吨)资料来源:FAO农业统计数据。
下同(二)农产品消费现状食物平衡表和农产品自给率能够简单、直观地反映一国主要农产品消费水平以及国内生产满足消费的程度。
从2003—2005年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自给率来看,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95%的安全标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粮食基本能自给,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粮食自给率达到148%,而吉尔吉斯斯坦粮食不能完全自给,每年需进口5%的谷物,土库曼斯坦粮食自给率最低,仅为62%,存在严重的粮食安全隐患。
从含淀粉块根类食物来看,中亚五国自给率都超过了95%。
从肉类消费来看,只有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不能自给,其余三国都达到了安全标准。
糖和甜味剂方面,中亚五国自给率普遍偏低,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自给率仅为2%和1%。
植物油消费方面,中亚五国不能自给。
在奶类消费方面,中亚五国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自给率均在95%以上。
表2 2003—2005年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自给率(%)注:这里的消费自给率是根据FAO农业统计数据库提供的2003—2005年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食物平衡表计算整理得到(三)农产品贸易现状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种类比较单一,纺织纤维(包括棉花、羊毛、蚕丝)和小麦是其主要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出口农产品,其中尤以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出口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出口最具特色。
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植物油、糖、肉、瓜果蔬菜等。
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进出口规模最大,2007年,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5.3亿美元,占中亚五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
小麦及其制品是哈萨克斯坦最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出口小麦和小麦粉15.1亿美元,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以上。
乌兹别克斯坦在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中居第二位,棉花是其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2007年乌兹别克斯坦出口皮棉9.88亿美元,占其所有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