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育科研,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市区中心小学尊敬的领导、专家、同行、朋友们:我们的学校——中心小学,她创办于189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她虽然只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心小学,近几年来,却先后被命名为区优秀中心小学、文明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德育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0%,其中本科学历占30%,有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对象2名、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名、市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2名、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名,获得小中高职称的教师3名。
我们欣喜地看到“科研兴教”的校长工作目标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教师专业成长又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我就以“依托教育科研,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为题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实践和思考:一、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情拳王泰森说:“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始终认为学校的发展要依托科研,教育科研既是促进课程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致力于营造学校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1、弘扬一个理念。
那就是“成功”的理念。
我这个做校长的,鲜明地提出了“让每位学生成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让每个教师成功是校长不可推卸的职责。
”我们通过组织教师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职业生活”,让教师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去追求,而不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去看待,引导他们去体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境界与乐趣,去领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我们听到了教师精湛的回音:“工作着是快乐的,追求着是美丽的。
”我们还在会议等多种场合宣传成功学的鼻祖、美国演说家罗曼·W·皮尔的理论——成功是一种态度,幸福就是不断前进,让我们的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不论年长年少,都不丧失热忱,去尝试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奋斗中品尝幸福。
2、强调两个意识。
那就是教师在学术水平上由教书匠向学者型发展的意识,在教研层面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的意识。
为此,首先,我们每年都让教师填写一张自由发展意向书,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心发展需要,挖掘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其次,我们建立了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金字塔型教师发展模式,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反思教学、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出了递增式的要求,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三,我们学校和镇政府还设立了《教师教育教学奖励办法》,加大了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额度,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在科研中加快发展并获得成就感。
二、扎实的教科研实践增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实力“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这一校本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几年来的教育科研思路正和这一精神不谋而合,我们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始终把重点放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上,这样的焦点问题研究不但焕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使我们的教育科研得以扎扎实实地推进,从而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实践创新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1、建好一个高地。
那就是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我校教育科研的高级形式,我们发动全校教师充分分析校情,以“当代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研究”作为学校的主课题(这项课题旨在解决学生习惯培养这一学校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这和后来中央颁发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一系列文件相呼应,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由此也在“十五”期间被市教科研领导小组批准为市重点课题,还被江苏省少工委确定为省级少先队课题),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研究”九五电教课题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研究”语文课题作为二级课题,另外,我们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确立了六项校级课题作为三级课题,旨在促进全员参与科研,全面突破教育教学的难点。
在研究中,我们做到了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人人参与。
我们根据木桶原理,确信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局限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而应该是全体教师。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让每位教师都成了参与者、研究者,经历了学习、行动、反思、观摩、研讨、总结这样一系列过程,让每个教师都有了教育教学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传递者、信息的创造者的角色体验,并最终提升了他们的理论、实践水准。
二是突出研究的真实性。
我们提倡教科研不搞形式,不摆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结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师从小问题研究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每天的具体教育教学做起。
三是突出开放合作的精神。
我们建立了学校课题网站和BLOG供教师交流,举办了多期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学术沙龙让教师发表独立见解,开设了多堂观摩课和观摩活动,组织教师研讨,并执行了半月课题组例会和级部合作制度来确保教师的联系与协作。
及时实施了教师行动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和教育理念经验的“头脑风暴”,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抓住一个关键。
那就是教师的自我反思。
我们认为,反思既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
为此,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五种形式:第一步是教师写教学后记或教后感,并把它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之中;第二步是教师写教育案例、课程故事等,把它和课题研究中的个案追踪与个案分析结合起来;第三步是教师写教学随笔,逐步提高到千字文这样的要求;第四步是教师写教学论文,及时组织校内评比和推荐参加区级以上评优、报刊发表;第五步是写教育网志,仅11月份短短的一个月,我们教师发表的网志就达到了223篇。
五种形式的螺旋式推进,不但促进了教师“学习从需要开始,反思从课堂开始,超越从实践开始”观念的形成,而且大大促进了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3、夯实一个基础。
那就是教育科研的管理。
我们制订了《教师理论学习制度》,让教师一周懂一个教育原理(或分析一个案例),一学年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实现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常规化;我们实施了《教科研常规管理制度》和《课题管理办法》,具体抓好“四会一课两结合”,“四会”即立项研讨会,开题论证会,中期交流会,结题总结会;“一课”即课题研究课;“两结合”即定期汇报和临时检查结合,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实现了课题研究管理的规范化;我校还推行了《镇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实现了研究考核、评价、奖励的一体化。
三、多彩的教科研舞台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我们知道,“大学之大,不在于高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资本,是资源,是第一生产力。
开发这一资源,经营这一资本,解放这一生产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给教师搭建好一个教科研舞台,在舞台上造就名师。
1、创办一份杂志。
《百舸争流》是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季刊,目前该刊已出刊了16期,其中课题专辑五期,共刊登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随笔384篇,其中获省级以上奖项或发表的就有120余篇。
这本杂志不仅仅受到我区教研室领导“理念新、品位高”的赞誉,更重要的是我们一批教师在这里展露了教育科研水平的头角,从此受到鼓舞走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一组数字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仅2003年,我们学校教师区级以上论文获奖达80篇,其中省级29篇,全国级6篇。
2、构筑两个平台。
一个平台是学术沙龙,以教学骨干为中心,吸引了一批在教育研究中有热情的年轻教师,他们定期聚会,交流读书学习情况,切磋研究教育问题,协作进行课改实验。
最令他们振奋的是,他们曾有机会与庞荣瑞校长、吴凯教授等名家对话课改,碰撞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另一个平台是网上教育日志平台,我们全校53位专任教师人人榜上有名,既有老师们工作心得的记录,也有老师们对工作的反思和总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们的成果与思想不仅与同伴分享了,也引发了同伴的共鸣或交锋,“我们切磋一下这个问题”的回复日益增多。
3、进行三类公开教学。
一类是示范课。
主要是由各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执教,按照课题研究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公开展示教者的实践路子,既宣传他们的科研和专业成长水平,又引导其他教师的实践方向。
第二类是课题研究课。
分为总课题研究课和子课题研究课,前者以课题为单位协作设计,兼有研讨和评价两项功能;后者以教师个人或个体协作设计,主要来提供研讨。
第三类是汇报课。
主要由青年教师执教,由课题组主要成员或教学骨干评点指导,在课前设计,课后评价的评议中帮助青年教师实践、反思,以利于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4、组织四项评比。
一是评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或班队活动。
二是评教育论文,教育叙事、案例等学术文章。
三是评选推荐镇级以上各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
四是评选师德、教育(班主任)、教学等各类先进。
5、开辟五种渠道。
一是请进来,请专家来讲学,让专家来引领。
近三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北京教科院的张先翱、吴凯教授,江苏省教研室的董洪亮主任、万伟博士,省少年儿童研究会的华耀国、徐国英、卢刚老师,市教研室的袁正荣教研员、市电教馆的庄德馆长,区教育局的沈克强副局长、教研室徐惠仁主任等十多位专家到校讲学或讲座。
二是派出去,让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会,北京、上海、杭州、无锡、江阴等各地课改研讨现场都留下了我们教师的身影。
三是出专辑,除校刊《百舸争流》外,我们出了《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集》、《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集》、《健康生活快乐成长》校本教材等多本专辑。
四是积极组织集体参赛,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省教师培训中心、全国班主任杂志社,上海陶研会等多家单位组织的教育论文、案例比赛,并获得了多个组织奖。
五是召开现场研讨会,我们先后组织了“爱的教育”、“走进新课程”、“我的教育故事”等研讨和交流会。
在这样的教育科研中,我们的教师书卷气浓了,成为研究者的意识强了,视野宽了,底气足了,水平提高了。
尤其鼓舞我们的是,我们的《当代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课题不仅顺利结题,还获得了市的一等奖和江苏省少先队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我想,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份鞭策,它将激励我们更好地倡导全员参与教育科研,推动我们学校早日形成一个“人人爱科研,人人能科研,人人出成果”的研究型教师群体,从而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境界,实现我校“行德政,塑名师,上品位”新一轮校长工作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