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乐在读书中【篇一:乐在阅读中】乐在阅读中234班:陶思佳翻开人生的字典,乐趣等同于读书。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翻开书页,我仿佛进入了神圣的殿堂,在里面,我可以在知识的海洋畅游,得到那心灵的慰籍。
小时候的我“读书”,可谓是囫囵吞枣,但也觉得是一种乐趣吧!晚上白马王子带我进入梦乡,梦里有奇幻的糖果屋,有小仙子为我建造水晶之城,那时,梦里的我脸上的笑意永存。
畅游在书的海洋,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起玩耍,与三只小猪一起盖小房子。
从这些书里我学会了许多道理,从此,平时贪玩的我一下子懂事了不少。
我和三毛一起卖报,和灰姑娘一起劳作,何金玲共同进步,共成长。
她让我找回了心中原有的那份纯真、善良,让我明白了学习并非最重要,不要总背上无数的思想包袱,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
渐渐长大的我,拿起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个火枪手》《中华》等书。
至今意犹未尽,觉得书成了人生道路上最好的伴侣,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在我迷茫时,为我选择了正确答案;在我被诱惑时,拉我一把,把我引回正道。
书中,我贪婪的吸收着精华之物,我为人物的悲欢离合二牵肠挂肚,仿佛身临其境。
一路上,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既长知识又开拓视野。
是书充实了我的生活。
随着时间流逝,翻开心的词典,读书堪比乐趣。
阅读带我走进知识的殿堂。
阅读是我尽情的飞翔……【篇二:乐在作文中】乐在作文中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现象也许在现在的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同学提起写作就头疼。
一个个听说写作文就愁眉苦脸的。
一副生活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样子。
中国教育报曾对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调查,调查的系列资料表明,经过中学六年的语文教育后,有9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
本是语文精髓的作文,现在却普遍被中学生所厌弃。
那么,现在的中学生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一、我们的作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缺少个性。
“以人为本”,就是大胆地鼓励每一个人的不同的个性。
而所谓“人文精神”,用一句最通俗的话表达,正是这个“以人为本”,即最大限度地尊重个性吗?可是,细想想,我们学生的作文,有个性吗?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当我们打开学生的作文本,你能由他们的作文看谁个活泼,谁个严肃,谁个奔放,谁个灵巧吗?显然不行。
在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中,我们能看到什么?答曰:是千篇一律的虽然正确却又人所共知的没有任何新鲜感的主题与思路。
既然主题与思路皆一样,还谈什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谈什么百花齐放多姿多采。
其特色怕是也只能如此了: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千篇一律的结构特点,千篇一律的语言风格。
许多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的切身感受也表明,批改这样的作文,真是一项极单调乏味甚至极痛苦的事——既然看不到任何新意,又何来批改时的悦愉感?二、为作文而作文,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西方教育大多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就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一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地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
它最大可能地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而中国的教育却是一种灌输式教育,拿作文来说,教师往往教育学生什么是好作文,如何写出好作文,常常拿作文范本给学生参考,让学生按已有的成功经验去操作,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思维就会受到限制,总想着如何让自己的作文符合范本中的框架。
三、缺少真情实感现在的中学生为了能在作文中拿高分,写作上常常挖空心思利用各种写作手法表现文章的独特性,却忽略了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大量使用排比句,力图使文章更优美,但多是无意义的排比。
学生对所描写的对象缺乏情感,情感是虚假的。
不少考生的考卷都有夺人眼球的题目,学生过分注重题目和结构,文风华丽。
为了高分,学生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惟恐它不高尚;为了得高分,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惟恐它肤浅、片面;为了得高分,不愿用自己的语言,惟恐它太幼稚、不成熟、不深刻。
于是作文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
”四.写作心理障碍曾经有专家对学生的写作心理进行过全面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存在着写作心理障碍,这种写作心理障碍类型主要表现为以下5种1、尊师心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无所不能的“神”他们把教师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教师说的、做的都是正确的,是不可改变的。
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作文的进程,致使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去了童心的天真无邪。
2、畏惧心理。
畏惧心理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流露出的一种普遍心理,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文难。
学生的作文得了低分后,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斥责,使他们内心异常紧张,写作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对写作产生焦虑、惧怕心理。
不少学生遇到写作课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写作课几乎成为学生望而生畏的“鬼门关”。
3、厌倦心理。
厌倦心理是学生对写作课程和写作过程表现出来的厌倦情绪和排斥心理。
现今不少学生写作文都处于不得已而为之的状态,极少有人出自主动渴望的心理来写作文。
使学生产生敌对情绪,经常逃避作文以示反抗。
4、应付、作假心理有一些学生的作文,初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一细查,发现这些文章大多是抄来的、或是虚构出来的,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没有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和参与,不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和抒发,对于养成良好文风是极为不利的。
5、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教师的辅导和对范文的依赖和期待心理。
希望他们在困惑、迷茫时,得到教师“点石成金”的指导,或期待能够得到一本“指点迷津”的“导学圣经”。
有一部分学生懒于思考、意志薄弱、兴趣淡漠、信心不足等方面的心理缺陷。
反思学生讨厌写作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那么,学生的作文为什么没有个性?答曰:是极僵化极死板的作文题——实乃僵化的教学模式——不许他有个性。
不是吗?大多数作文题的思路都反复使用甚至是惟一的——你只能“这样写”,而既然只能如此无法出新,热爱出新的孩子们怎么会有兴趣?当兴趣荡然无存时,还谈何效益。
换言之,对此类作文题学生一向是敬而远之的,明明不喜欢此类作文题,却偏偏再二再三地出了又出写了又写,学生不烦才怪呢!比如,《劳动赞》与《一个小动物创造的奇迹》二题,哪一个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显然是第二个。
也许,的确没有人会说第一个作文题出得不对,可是,“对的”就是“最好”的吗?显然,“对的作文题”与“好的作文题”不是一回事。
既然教育的神圣使命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培养人的创造精神,既然不利于出新的作文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精神,那么,多出点真正体现“人文精神”的作文题,岂不更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完全可以从出个好作文题开始,当出了这样的作文题后,我们也完全可以告诉学生:你就是你。
你完全可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和最喜欢的风格写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再试想,当每一个学生都按自己独特的个性写文章时,当我们面对的将是一篇篇新意迭出各不相同的作文时,批改作文该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
既然如此,何乐不为?写作题材源于生活,但是应试教育下的中学生何来自己的生活,君不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弊病。
曾几何时,我们的大脑已经变成了一个存放东西的硬盘,曾几何时,我们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别人的工具。
在应试教育五行的指挥棒下,不少学生成了“做题的及其”、“知识的容器”、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二、生活经验少,生活面狭窄,阅读面也狭窄。
有心的人不难发现,如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作文选比比皆是,无形中成了某些学生的“拐杖”,无论写人叙事议论说明,总能找到合适的文章对号入座。
一本作文选在手,不会作文不犯愁。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忽略现实生活中许多精彩的内容,他们的观察力会退化,迟钝,养成依赖的习惯,也就不想更不会去寻找生活中的题材了。
这些学生常说的话往往是:我的生活很平常,没东西可写。
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当然不是!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有了一双慧眼,才能发现生活中采撷不尽的题材。
那么,中学生应该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
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
就拿今年的高考作文来说:要考生以“上善若水任方圆”任方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估计很多考生看到这样的题目都有点傻眼了,连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都弄不清楚,那又如何下笔呢?老子的道德经我想真正读懂的人不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只要你多读几遍,其意思自然明显,说的就是一种处事之道,谦虚谨慎、不争不怠。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如此可见阅读的作用。
二、观察生活,提高生活阅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不能脱离开生活的社会土壤和环境。
大环境使然,我们能改变环境吗?虽然我们都想改变,社会也确实在缓慢的改变,但和我们心中期待的样子相去甚远。
我们说,改变不了环境,只好改变我们自己去适应环境。
于是,有的家庭会在孩子未成年时将孩子送到国外,换一种环境。
于是,大多数没有办法做大挪移的家庭的孩子,需要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教育环境。
你要挑战这个社会吗?你要调整应试教育的体制吗?你有挑战的勇气吗?你有挑战的能力吗?我是普通人,我有肉身,我有牵绊,我有世俗欲望,我。
没有挑战世俗的勇气。
我们准备应试吧,在应试中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在应试中证明:我能,我可以。
我愿意做的事情,我就能做好。
在提高生活阅历这一方面,其实家庭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培养起孩子的动手能力,这一点西方家长就比我们中国家长要做的好,他们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勤于思考“.学源于思”这是胡适先生在其自传中曾经提过的一句话,那么在作文中,我们如何做到思考呢?写作中的思考,是对写作对象的思考,是对自我价值取向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