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初稿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初稿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青敏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级指导教师:陈玉清摘要: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在他的创作中受到了来自象征主义诗歌、古典主义、玄学诗派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加上自己对西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他特有的现代主义文学风格,其中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他早期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的处理、道德说教以及他口语化的语言中,体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愫。

可以说,艾略特对浪漫主义有着潜在的继承和发展。

主题词:艾略特;浪漫主义;继承和发展T. S. 艾略特是20 世纪英国的著名诗人、文论家、小说家, 也是后期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清新优美,别具一格,充满了对人生、宗教、自然、历史、哲学等诸多主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见解,1948 年曾因诗歌创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辞中说他的诗歌“现在屹立在地平线上,宛如升起在大海上的一座岩峰,并无可争辩地形成一座里程碑,……”艾略特本人大量吸取了17世纪玄学派诗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以及19世纪英国浪漫派狐疑文学等文学传统的丰富养料,加上他自己对西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所以“要真正了解艾略特,总是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难题,还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但这样做有时令人鼓舞的。

”这些话语隐含了对于阅读艾略特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困难,特别是他的诗歌确与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迥异,但是他确实在十几岁时受到过拜伦、雪莱和斯温伯恩等人的影响,他与浪漫主义诗人的不同在于,引起灵魂再生的不是自然力,而是上帝。

因此,我们可以说,艾略特没有背弃浪漫主义,他对浪漫主义是有着潜在的继承和发展的。

一、崇拜自然是浪漫主义作家共同的选择。

浪漫派的领军人物、“湖畔派”诗人之一的华兹华斯,一生歌颂大自然,醉心于山水之间,如他的著名诗篇《咏水仙》中就写道:“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漂游在山谷之上,/……/粼粼湖波也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悄”诗人徜徉在风景如画的湖畔,尽情的抒发着对普通人的同情和关爱。

又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浪漫派的夕阳》清楚地表明了他浪漫主义思想“我记得!……我见过鲜花、犁沟、清泉,/都在它眼下痴迷,像心儿在跳…/快朝天边跑呀,天色已晚,快跑,/至少能抓住一缕斜斜的光线!但我徒劳追赶已离去的上帝:不可阻挡的黑夜建立了统治,/黑暗,潮湿,阴郁,到处都在颤抖,”他们以一种清新的格调,通俗易懂的文字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表示出对资产阶级的反感和他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卢梭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浪漫主义正是继承了这个口号并加以传扬。

童年时在英国乡村生活的亲身体验,让艾略特对自然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

对大自然的迷恋为他的早期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描绘了在宗法制下最后一批自耕农的生活状况。

而“英国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把宗法制度下的自然生活同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城市相对照,表示对资产阶级的反感。

”艾略特也正是继承了这一口号,在艾略特的观念里,自然是个有生命的整体,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在人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赐予的情况下,人类无法凭借自己的的力量去控制和改造自然,进而人类应该对自然产生一种依赖、敬畏与感激。

如《职工马南传》中的拉维罗和《亚当·贝德》中的干草坡都是未受工业革命污染的乡村。

“拉维罗低处在可以看到漂亮的乡绅宅第掩映于山谷之中,或坐落在山坡顶上,看到有长形谷仓和金色禾草堆的人家”。

有“用声浪组成的大帷幔”、“灌木茂密的树丛”和巨大的“山峦”抵挡着工业化的入侵,圣奥格镇、拉维罗和干草坡的人们与工业化是隔绝的,他们不用去感受那能把耳朵振聋的机器轰鸣声和呼吸可以使人窒息的污浊空气,他们只需要自我满足地在恬静的环境下,享受着大自然所赋予的阳光与空气。

艾略特认为,乌烟瘴气的工业社会终究会打破田园诗般的宗法乡村社会的和谐和平静,即使再大的“帷幕”、再茂密的“树丛”和再高的“山峦”也抵挡不了工业化的最后入侵,但是在艾略特的潜意识里,仍希望在他的作品中,把自然景物和日常的乡村生活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来歌颂大自然,美化农民淳朴与自由的生活,来表达他热爱自然、推崇自然、以回归自然来实现人的自如天性的美好愿望。

正因为艾略特与浪漫主义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因此有些批评家更是直接把他划归浪漫主义诗人,认为他是浪漫主义传统的一部分,例如,罗伯特·兰鲍姆就把浪漫主义看做是现代传统,认为“浪漫主义是文学理论对18世纪科学世界观的反拨……它连接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运动。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其他一些评论家,他们都想把艾略特划入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吴昌雄则指出了现代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精神上的一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精神上远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又将其推向极端。

”即使有一段时间他极力的反浪漫主义,公然宣称:“对生活中的浪漫主义可大谈特谈,而在文学中没有浪漫主义的位置。

”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痕迹,甚至在他很成熟的诗中也能看到一些浪漫主义诗人的诗行。

如他的《一首抒情诗》就模仿了本·琼森,诗中的英雄完全自信,他从未想到要退缩,从不自认能力有限,在他的身体里,流满了激情的血液,可以为一切追求去放手追逐,在还能爱的时候去义无反顾的爱。

因此,我们可以说,艾略特虽然在创作方式上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不同,但从本质上他并没有离开更没有背弃浪漫主义,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承与发展了浪漫主义。

二、在宗教方面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谈宗教对艾略特的影响,主要是谈基督教思想意识对艾略特的熏染。

在谈这一点之前,我们必须要谈谈基督教对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上帝的权威和宗教的信仰在欧洲人民心中一直根深蒂固,特别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更是发展为一种普遍的信仰热忱,同时成为支撑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

浪漫主义文学的宗教精神特征在文学中体现为思想上主张重新建立宗教信仰,文学理论上崇尚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诗学,创作上竭力表现理想的彼岸精神世界,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描写神秘、诡异、奇丽的环境氛围,抒发个人内心痛苦、孤独、忧郁、悲悯等悲剧性的宗教情感。

基督教的思想渗透了整个欧洲,欧洲文学这一时期随处都可看到基督教意识的熏染。

由于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也不一样。

因而,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最早产生于德国,它与德国基督宗教思潮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德国消极浪漫派诗人海涅在其《论浪漫派》中所言:“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之中。

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英国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基督宗教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其主要代表为“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他们都曾从基督宗教非理性义思潮中获得过创作灵感,他们对现实社会采取了“回避”、“超越”的态度。

其“回避”使之归入自然:他们徜徉在僻壤幽乡,陶醉于湖光山色之景;其“超越”则使之向往天国,他们追寻着基督信仰,沉俪于神灵庇佑之梦。

华兹华斯在其长诗《曲》(亦译《诗人心灵的发展》)中激动地写道:“我相信这样的穷途(现实社会的残忍与孤独)落魄在不久的将来会从此绝迹;我相信我们行见慈母大地将随心所欲来补报这谦顺穷困、刻苦耐劳的孩子。

”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那神秘莫测、不现形迹的上帝。

法国的消极浪漫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则力求重新树立基督宗教的权威,积极倡导基督宗教神学对文学艺术的指导,希望文学作品在其内容上能体现出基督宗教之“真谛”。

浪漫主义作家那种充分挖掘自己的想象力,用神秘、诡异、奇丽的环境来抒发个人内心痛苦、孤独、忧郁、悲悯等悲剧性的宗教情感的创作手法深深地影响了艾略特,他也想借助宗教来实现自己理想中的但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念。

宗教与艾略特一生相伴,在创作中倾注浪漫主义情怀成为了他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艾略特的人都知道他有着复杂的宗教观——不相信上帝却又对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寄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

在艾略特的一生中都试图确立起一种自己对上帝的态度,他既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却又对基督教怀着深深的怀疑与叛逆;既无法完全相信基督教,却又无法完全抛弃上帝。

因此,在这种相互纠结的思想中,艾略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观——上帝就是爱,爱就是上帝,在作品中倾注了更多的浪漫主义情怀。

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指出:“信仰和实践,或者用神学的语言说即道和行,同样都是宗教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爱即善的表现。

宗教中的爱,既有对神的爱,也包括对他人的爱。

而艾略特心目中的上帝,是一个从自身认知来感受的上帝,“爱”的最高和首要的原则必须是人对人的爱和人对自然的爱,其次是人对神的爱,因为自然孕育万物,而人在不停地改造着自然,而人给神供祭品、唱赞歌、添香火。

如此看来,艾略特与传统的宗教思想是相悖的,但分析下来却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发展关系,在现代这个社会,只有爱他人才是爱的实质所在,才是对神真正的爱。

艾略特和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强调爱作为人的本能不应受到理性和社会文明的压抑,在他的作品中希望通过揭示人的内心情感生活来表现人类的向善本质。

因此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艾略特把普通人民的生活理想化,以此来表达乡村人民生活的充实、和谐和美好,借此来追求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亚当·贝德》不仅仅是艾略特对对未受工业污染的那块土地的热爱,更是艾略特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理想的实现。

亚当是个木匠,心地善良、工作认真、为人厚道,与周围的人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美丽而爱慕虚荣的海蒂不甘自己的下层身份,爱上了家庭富有的上尉亚瑟·唐尼桑恩,与其秘密约会并怀上了对方的孩子,但是上尉却无心与海蒂在一起,海蒂遭到了抛弃。

在海蒂最痛苦的时刻,亚当向海蒂提出了愿意给海蒂一个家,愿意给海蒂腹中的孩子一个父亲。

可海蒂却逃离家乡,弄死了婴儿,因杀婴罪被拘捕。

在这部小说中,艾略特通过简单的情节,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完美的英格兰中部乡间风俗画,并使与人为善的宗教思想与道德说教贯穿始终,反映了男主人公亚当体贴宽厚、与人为善的高尚品质,以及上尉的自私、虚怯懦的心理和行为,批判了利己主义者的道德败坏,提倡亚当的利他主义。

在艾略特的作品中,无论是乡村图景、人物刻画,还是道德说教都无不渗透了他那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的创作目的就是要人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使他们能够自觉的爱上帝、爱人类,犹如亲生般的和谐。

从实质上来说,艾略特接受了基督教,用他自己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观,构筑了浪漫主义理想的社会主义蓝图。

三、浪漫主义诗作语言淳朴直白浪漫主义诗作所使用的语言是淳朴和直白的,力求用“我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华兹华斯)来表达诗人对充满神性的乡间生活思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