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炼机械

混炼机械

(2)电动调距:通过摆线针轮减速机,由蜗轮蜗杆 减速后经螺母、丝杆带动前后移动而调距.目前 此结构应用较多,适用大、中型开炼机。
(3)液压调距:利用增压油缸工作面调距,通过增 压油缸将压力增大到250—380㎏/㎝²,使棍距 减小,打开卸荷阀即可扩大辊距。
3、安全装置 ①机械设备安全保护:机械式的安全片,液压 安全保护 ②人为安全保护:采用带式刹车和块式刹车系 统,要求制动后辊筒回转不超过¼转
4、辊温调节系统 前后辊有一定温差。前辊高,后辊较低。 前后辊速比1:⒈1,以利于物料贴在前辊上,便 于工人操作。 加热方式有饱和蒸汽加热或电-蒸汽加热
第三节 密炼机
密炼机是在开炼机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高强度间隙混合设备。密炼机的 封闭塑炼使物料受剪切、撕拉、捏炼的 区域多、次数多、程度高,所以塑炼效 果更好且时间短。
压混炼作用,改善密炼效果及缩短混炼周期 3、转子速度:转子转速提高可大大提高生产效

4、密炼功率
四、主要零部件 1、转子: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刚度、耐磨和良
好的传热性 2、混炼室:承受摩擦和挤压,一般用铸钢或钢
板焊接而成 3、密封装置 4、转子轴向调整装置 5、加料及卸料装置 6、密炼机的传动
思考题
End
Go to chapter 3
螺带式混合机
二、捏合机 捏合机也兼用于干、湿两种混合
其结构是一个带有鞍形底钢槽的混合室和一 对反向旋转的“Z”形搅拌器,使物料混合均 匀。槽筒的夹层内可通汽、油加热或通水冷 却。如图2-2。
特点:搅拌器转速低,两转子速比为1:2, 捏 合时间长,效率低20-60转/分。
图2-2 捏合机外形结构
a-Z形转子 b-单螺棱转 子 c-爪形转子
1、混炼机械的作用是什么?(混合机、开炼机、 密炼机)
2、熟悉高速混合机的结构、原理。 3、什么叫接触角?使物料进入开炼机辊隙的条
件是什么? 4、开炼机的前辊、后辊线速度、温度的设定原
则及作用。 5、开炼机设备和人身安全措施有哪些? 6、代表开炼机、密炼机的主特征参数是什么? 7、密炼机有哪些优越性?
三、主要零部件
1、辊筒: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耐横向弯曲力, 耐磨耐腐蚀,变形量小, 导热性好。 材料:外部为冷硬铸铁(白口铁)(厚 5—25㎜)内部为灰铁(灰口铁)。因后 辊是传动扭矩的,只对后辊进行强度计 算。
2、调距装置:两辊筒间距大致在0.1—15㎜
调距方式有:
(1)手动调距:借助手轮通过螺杆、齿轮、丝杆带 动前辊轴承前后移动而调距.适用中小型开炼机。
第二章 混炼机械
1、 塑料是以合成树脂为主的多组分材 料,在制成制品前要进行初混合、混
炼,使之达到各组分、性能均匀一致。 2、 进行预塑化混炼,使其均匀及密实。 3、 初混合机械: 转鼓式混合机、螺带式
混合机和高速混合机 混炼机械:开炼机、密炼机
第一节 捏合机
一、螺带式混合机简图 Flash动画演示
d-双棱转子 e-齿形转子 f-类螺带转 子
g-导向双螺棱转 子-同向双棱转子
三、高速混合机 flash演示
主要由回转盖、混合锅、折流板、搅拌装置、排料装置、 驱动电动机、机座等组成。
图2-6 叶轮结构形式
第二节 开炼机
是一种通过两根转动的 辊筒将物料混合或使物料 达到规定的状态的一种间 歇混合设备。 特点:结构简单、开放。 缺点:粉尘多、效率低、
一、基本结构与分类
1、主要结构:密炼室、转子、压料装置、卸料装置、 加热冷却装置和传动系统。
两转子速比1:1~1:1.8 2、分类
①按混炼室结构:有上下组合式、前后组合式
②按转子转速:有低速(20转/min)、中速 (30-40转/min)、高速(≧60转/min) ③ 按转子的几何形状:有椭圆形、三角形、圆 筒形
劳动强度大。 作用:将已用过配料、捏合的
物料的组分料进行进一步的 分散和混合塑化 Flash动画演示
一.工作原理
径向作用力T 切向作用力F 挤压力T+F 钳取力F-T
要使物料不断
进入辊隙,必须
Fy≥Ty Ty=Tsinα Fy=Fcosα F=Tf=Ttgρ
Fy=Ttgρcosα≥Ty=Tfsinα 即tgρ≥sinα/ cosα=tgα
二、 工作原理
与开炼机不同,它有 一个密闭的塑炼室、前后 左右挡板、上下顶栓组成, 有一对锥形或椭圆形的转 子,在密炼室内在一定的 压力下转动进行塑炼。因 为是闭合室,所以无粉料 飞扬,而且炼塑时间短, 仅需5—10分钟即可,提 高效率3—5倍以上。
三、重要技术参数
1、生产能力G=60Wρα/t(Kg/h) 2、上顶栓压力;压力能增大物料填充率,加剧挤
图2-11 辊筒的钳取力和挤压力
只有ρ≥α,物料才能进入辊筒
物料最后包卷在辊速较慢或温度较高的辊筒上
二.主要特性参数: 1、辊筒直径与长度:表征机器的规格大小产量高低。 2、辊筒线速度与速比:转速和直径越大,线速度越大。 3、驱动功率N=92L/R( 千瓦) 4、生产能力Q=60qrα/t(公斤/小时) 5、一次投料量q(升):适当控制q以维持适当的积料 工作特性:后辊/前辊 V后/ V前=⒈1—⒈4 撕 拉作用,前辊温高,后辊温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