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该不该立法
最近,刚刚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把子女必须“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条文,讲孝道被列入法律条款成为有争议的话题。
老年法此次修订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为老年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进入老龄社会。
我国1 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无人照料,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乌鲁木齐市老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的老年人口超过30万人,占总人口的15.74%,其中超过半数过着“空巢”生活。
他们大多缺少子女精神关爱,生活孤独。
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家庭结构日益转型,日趋减少的下一代面临赡养多位老人。
这样的现实让多少人能做到“常回家看看”?更严峻的现实是,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观念,不得不被“倒挂”的赡养所冲击着。
做儿女的有心无力
在国外,父母可以将满18岁的子女推出门外,中国人则不仅要将子女抚养成人,供其完成学业,还要帮子女结婚另立门户、拉扯孙子等。
时常喊累的中国人对儿女大多有操不尽的心。
儿女的住房、结婚等费用,已不可避免地转嫁到老人身上。
乌鲁木齐市现有老年人30万人,其中子女给予贴补的并不多。
相反,不少老人还要贴补子女。
物质经济上的倒挂,比比皆是。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将近七成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现象,有三成左右的成年人需要父母为其支付全部或绝大部分生活费用,被称为“啃老族”。
一个“啃”字道出了其中蕴涵的沉重和无奈。
除了物质上的倒挂,精神上的倒挂也很普遍。
随着生存竞争压力的加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一代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已越来越有限,忙于前途命运的年轻人在步履匆匆中,可能已相应忽略了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对老人应有的慰藉。
记者在几家老年公寓采访中发现,事业有成的儿女忙于各自的工作,无暇照顾老人,与老人协商后将老人送进公寓
养老的有多例。
而在家养老的,儿女照顾不上的也很普遍。
市民李生禄老人今年74岁,提起儿女,老人有些无奈:“女儿和大儿子都在外地,剩下的两个儿子虽然在身边,但都在做生意,成天忙得没有时间管我们,过年过节也不一定有时间回来,有时就打个电话。
儿女还是孝顺的,争着给钱,但就是没时间。
”
李生禄一年要住几次院。
他说,住院时儿女也指望不上。
住院的老人里有些也没有家人照顾,有的一个人躺在病床上输液,旁边的病友打饭时就帮忙多打一份。
赡养倒挂养老困局
调查显示,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里有着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
他们最需要的是情感关怀和精神满足,在情感缺失时,他们往往会从另外的渠道寻找突破口。
到2010年底,新疆老年人数量超过10%,全疆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养老的问题显得越发严峻,新疆面临着“养老困局”。
最近在各大网站流传很广的一个话题是“算算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网友们计算出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的是十几年,最短的只有十几天。
市民王石川说,法律规定子女要经常看望老人的背后,隐含着一个错位的命题。
在不少人看来,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殊不知,养老、敬老、爱老,让老人安度晚年,不只是子女的责任,更是国家的责任。
当前,我国普遍存在“4:2:1”的家庭模式,即两个成年人要赡养4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实在力不从心。
即便孩子常回家看看,又能如何?国家应该继续强化养老保障,让老人体面生活,有尊严地安度晚年,这比用法律条款迫使子女常回家看看更有必要。
据悉,国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将尽快立法从国家层面向独生子女的父母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
老有所为自得其乐
“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是许多迟暮老人真实生活的形象写照。
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社会人员的大流动,儿女远离父母成为常态,使“常回家看看”成为老人盼望的“奢侈品”。
大量“空巢”老人出现了,老人的寂寞如何排遣?这给社会提出了新的问题。
子女经常回家看看,是排遣老人寂寞的最好的方法。
但是,许多子女因为生活、工作的压力而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
母,这是客观的事实。
老人应该建立自己的生活乐趣,让平常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千万不能让与子女团聚成为唯一的乐趣与幸福。
在过去的2010年里,新疆老年大学共招收学员5111人次,“跨进校门就年轻”的办学口号,让老年人过得非常愉快。
书画系、文体系、器乐系等细分的多种专业,让老人们喜欢上了这里,新疆在西北地区的老年教育中走在了前列。
老年大学负责教学的孙老师说,学员最多的一年,超过了6000人次。
但限于至今没有自己的教学场所等的限制,许多老人想报名而进不来,学校想办法在石化、八钢、科学院等多处设立了教学点或分校,仍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每年新学期的报名工作,早在上一学期末就已经报满了。
因为学校对8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免费,学校里年龄最大的学员已近90岁。
老人们在这里互相沟通、交流、学习,过得很充实。
孙老师说:“有的老人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有的是为了弥补年轻时的遗憾,有的是为了保健益智。
空巢老人自身也并不是不能作为,外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做到身空心不空。
”
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即使严寒天气,仍有一些老人聚集在公园唱歌、唱戏、跳舞。
朱秋生老人说:“总在家呆着不行,要出来转一转,自己也要有个精神寄托。
”
小学教师侯一说:“我也想常回家看看,实在抽不出时间,就鼓励父母去上老年大学的书法班和唱歌班,他们有事做了,精神好了,身体就好了。
对于《草案》规定的要经常看望老人,这个经常如何界定?这都不好说,还是自己要心里有爸妈。
实际上,对老人精神上的赡养可能比物质赡养还要重要。
”
共同守护精神家园
乌鲁木齐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应该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只有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起来,才能为老人创造美好的精神空间。
要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寄托问题,社区也应该负起责任,经常组织老人出去活动,或者提供活动场所,老人们则应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常出去走走,这样的话,也可以减少对于子女的情感依赖。
目前乌市共有53家社区托老站,这些老人的“家”,不是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有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的社会环境。
乌市前进东路社区书记祁瑞萱说,社区托老站采取政府补贴和低偿收费相结合的方式,配备了餐饮区、休闲区、阅览室、活动室、医务室等,为年满60岁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服务。
具体包括家庭养老、
社区养老和文化养老三种模式。
对社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和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开展“家庭养老模式”,成立居家养老义工队,派义工与居家养老对象结成对子,定期提供家政、精神抚慰等服务。
社区鼓励有爱好的老人到社区互相交流,参加各项文娱活动。
为排解老人在生活中的孤独,社区还专门开设了心理聊吧。
社区里十几位“空巢”老人常来托老站活动。
乌鲁木齐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说,目前首府有900多位老人享受到政府提供的100元或200元的养老津贴。
居家养老服务面向乌鲁木齐65岁以上老年人,按照“待遇有别、突出重点、适当普惠”的原则,根据老年人身体情况、家庭困难程度和现实养老服务需求,经指定部门评估后,确定个人补贴标准。
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可为其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优惠服务,补贴一般以居家养老服务券形式支付给补贴对象。
居家养老服务券由民政部门统一印制并组织发放,当月有效,过期未用作废。
但是,大多数社区至今还不能为空巢老人提供完善的服务,社会上缺少专业的老年服务管理公司和养老护理员。
把照顾空巢老人作为社会必备的公共品,不仅需要创新思维、转变观念,更要求政府实事实办,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投入。
乌鲁木齐市东山社区书记韩俊燕说,社区里有3000多人,老人就有700多人。
社区今年也准备推行居家养老服务,
将招聘一批工作人员专门陪老人说话、做饭等。
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关心空巢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自己的明天。
但是,社会只能担负起精神赡养的部分责任,社会化的活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对亲情的渴望,无法实现“一对一”的亲情抚慰。
倡扬孝道,最终要靠每个人真实的爱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