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概述学校管理是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一、学校管理理念一个学校的管理,有“道”与“法”。
“道”即思想、理论或理念,“法”即方法、技术与手段,“道”与“法”合则成就事业。
有道无法成事不足,有法无道则败事有余;没有理念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支撑的理念是空洞的。
学校管理者所拥有和掌握的管理理念,无论学校管理者是否明确意识到,都将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具体管理实践中。
所以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必须辨证的理解和应用好理念,道法自然,才能达到学校管理的和谐与最佳效益。
1.理念及学校管理理念的概念阐释理念是首先从西方产生和传播出来的一个概念。
“理念”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其原典涵义为“形相”、“形式”、“外观”、“通型”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提出“理念”并对其进行了阐发。
他提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而所谓理念正是思想想到的在一切情况下永远有着自身同一的那个单一的东西”。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对“理念”阐释的基础上,建立了其以理念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他认为,“理念”是永恒的精神实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个别事物只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
“人应当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而“最普遍的理念是相通的”。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理念,我是指其对象不能在任何经验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必然的概念来说的”,“是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纯粹理性的概念’”。
他指出:“理念也包含在理性的性质中”,“理性在它本身里也含有理念的根据”,而且“它是理念的源泉”。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西方古代哲学史上对“理念”论述最集中、最详尽的哲学家。
他认为:“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因此理念也就是真理,并且惟有理念才是真理。
”“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
”他进一步指出:“理念自身就是辩证法,在这种辩证过程里,理念永远在那里区别并分离开同一与差别、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只有这样,理念才是永恒的创造、永恒的生命和永恒的精神。
”因此,“理念本质上是一个过程。
……理念的统一是思维、主观性和无限性。
”黑格尔反对“把理念仅仅看作一个理念,即意见中的观念或表象”,而主张视为一个“观念性的理念总体”。
中国最早运用“理念”一词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
他在其《史观》一文中写道:“至于(历史进展)动因何在,则又言人人殊……或曰,在精神,如圣神、德化、理念是。
”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使用“理念”一词的是著名散文家秦牧。
他在其《拓成功的新路开一代的诗风》一文中写道:“形象思维,就是说对于要描绘的事物,脑子里有一系列具体鲜明的形象,而不是模糊的概念,更不是抽象的理念。
”1999年版的《辞海》对“观念”的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第二种解释是观念,译自希腊语idea。
通常指思想。
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它在西方各派哲学中有不同的含义。
“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主观(认知、观念)见之于客观(规律、存在)的科学反映,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简言之,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
学校管理理念是哲学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延伸和扩展,是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所谓管理理念,是指人们对管理的权力分配、管理职能的配置、权力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的总和。
高校管理理念,就是人们对高校管理中管理权力的分配和限制、权力资源的配置、不同权力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总的看法。
2.学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人性问题始终是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哲学基础。
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从对人性的一定假设或看法出发而提出来的。
各种管理理论的区别,也来自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对人性的看法影响着他的管理观点和对管理行为的选择。
2.1 几种人性假设(1)“工具人”假设这是前管理学阶段对人的基本看法。
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
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作为管理对象的人象机械一样去动作。
这种观点将作为管理者的人和作为被管理者的人完全对立起来。
前者是主动的、起支配作用的,后者是被动的、是按照管理者的指令操作以实现管理目的的生产工具。
(2)“经济人”假设这是早期管理学阶段对人的基本看法。
认为人在生产劳动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机械,人的活动是由经济的动机驱使的。
被管理者和管理者都受经济动机的支配,因而他们的目标也就有共同之处:工人追求的是高工资,资本家追求的是高利润。
管理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满足人的经济需要。
(3)“社会人”假设认为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处在人群关系之中,都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渴望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这种社会需要对人的作用比经济需要更大。
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社会心理满足,而不是经济上的满足。
所以,管理的重点不在于满足人的经济需要,而在于改善人群关系,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要。
(4)“复杂人”假设这是现代管理理论对人的基本看法。
认为人是复杂的,每个人都具有许多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因此,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不同的工作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和选用恰当的人,对不同需要和动机的人必须安排不同的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
(5)“决策人”假设这也是现代管理学理论对人的基本看法。
认为人都是具有意志自由的能动的决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意志,都有通过选择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人的决策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
因此,管理不仅在于尽力满足人的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吸收员工参与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学校管理理念应选择的人性假设第一种假设违背了科学,注定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第二种假设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反映了个人的经济要求和物质需要。
无疑人的这种需要是客观的、基本的,对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条件下,经济需要更是基本的需要。
因此,“经济人”假设,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和一定的范围内有其适应性。
但将人性归结为经济性,显然是片面的,因而在实践中也是难以完全奏效的第三种假设看到了人不仅具有物质的需要,而且具有更高级的安全的、社交的需要。
比之“经济人”假设,这种认识深入了一步。
因此这种观点对管理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人”的观点仅仅强调个人对群体的心理依赖,忽视了更高层次上的主体的创造性力量,因而这种观点在实践中也是有局限性的。
因此,前三种都不宜作为学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
第四种假设提倡采取一种灵活的因人因事而异的随机制宜的权变方法,较之其他观点更接近于人的现实,更符合人的实际表现,因而也更深刻、更全面。
第五种假设既承认经济需要、社会需要的作用,又承认个人是具有自主性和个性的决策者,它看到了人的自我实现这种更高层次的需要。
这种观点对管理实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只有第四、五种假设适宜作为学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
3.学校管理理念的意义没有理念指引的学校管理实践,是一种“盲”;而缺乏实践的学校管理理念,则是一种“空”。
如果没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学校的管理目标必然是片面的,管理行为必然是盲目的,学校的发展是被动的缓慢的。
学校管理理念超越学校管理的实然状态而指向应然状态,会对学校管理行为产生一种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功能,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就会只局限于当时的条件或眼前的利益,受到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和摆布,使学校管理行为呈现出短期性、局部性、离散性。
若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实践就会因教育决策的随意性、主观性而顾此失彼,从而导致学校管理活动出现偏颇或失误,进而影响学校管理目标的达成。
学校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学校管理理念影响学校管理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管理效率。
现代学校管理是一个由人、财、物和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人是最重要的,管理效率的取得,必须依靠人对这些管理要素的合理组合,而管理要素的合理组合又要求管理者具有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
人的管理理念是否合理,对于人的管理行为对组织管理资源的分配、管理要素的组合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管理效率的实现。
一般来说,学校管理者管理理念清晰、科学、合理,他对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对象就能够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充分发挥管理对象的作用;如果人的管理理念不合理不科学,那么他对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对象的组合就难以达到合理、优化的状态,如果学校对管理活动认识不清,管理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决策就有可能出现差错,从而影响学校目标的达成,浪费学校管理的资源,降低学校管理的效率。
(2)学校管理理念引导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管理者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总是在一定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发出的。
学校管理者所形成的管理理念是管理主题主体对学校管理活动认识的客观反映,体现了管理者对管理资源,特别是人的属性的认识和对各种资源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程度的不同认识,这些不同认识将潜意识地指导管理者的具体管理实践行为。
在物本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者重视物质资源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把人看成物质设备和制度的附属品,强调物质激励;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者重视人的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尊重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学校管理者必须以能本管理理念为指导,重视学校成员的能力提高和自我发展。
(3)理念治校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回顾20年来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学校管理走过了一个经验治校-——理论治校——依法治校——理念治校的过程。
我国现在处于理论治校和依法治校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又是理念治校的初始阶段。
理念治校就是利用学校全体成员都认同的理念来引领学校的管理行为,提升学校整体文化素养,使学校管理向文化管理、柔性管理过渡,是对人本管理的升华。
学校管理理念是治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纲领性思想,提升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统一全体员工的学校管理理念可以为理念治校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提升学校管理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