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之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艺术创造的来源是社会生活,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
在近代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是一个举足轻重,融汇中西的人物。
作为一位具有使命意识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他在中国绘画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以及艺术理论上的建树,都达到了历史意义的新高度。
特别是吴冠中在艺术创作与生活关系的处理与认知上,给予了后来者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吴冠中;艺术;生活;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78-01
吴冠中一生探索形式之美,也竭力追求意境,他的绘画题材涉及很广,有江南、树、藤蔓、墙、山水等,而所有的作品都或多或少体现对生活的研究和关注。
他跑遍中国大江南北进行写生创作,说明艺术活动需要从生活中寻找。
从孩童到生命尽头,从民族文化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尽管经历坎坷,他的作品里始终没有离开过本土生活的关注。
一、对生活的感触和经历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吴冠中的生活给了他一定的艺术创作积累,在他的作品中,观者能够看到其画面中的点线面关系都是以生活为原型和基础的反映。
吴冠中尽情地投入于生活的怀抱,从生活中提炼创作的素材。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主张:“艺术是幻象或直觉”,“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
吴冠中艺术成就的确立,不仅缘于他丰富的情感,
敏锐的直觉,还有知名教师的培养与阅历的丰富。
他的情感很重要,但也离不开以后的老师和经历促进他的艺术成长和成熟。
画家从自我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感触里,得到了艺术创作的教益,从师长和同辈画家的画艺、气质与人格里学到了对艺术美的理解。
这些都感召了吴冠中,启发了他对艺术品位、造型结构、色彩力度等的认识。
吴冠中遍历全国各地写生时,经历了“背着沉重画箱走江湖的艰苦生涯”。
人生的经历,对他艺术生涯中的成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情感。
吴冠中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社会大变革,宁以形式之美感与表现性笔触去表达绘画之真。
人的情感,不光凸显其心灵气质,也能够决定其人生走向。
情感的重要性对吴冠中来说甚至超过了理性思维。
情感超越理性范畴,而且直接反映出其艺术天分,影响艺术创作。
吴冠中童年给予他深刻的经历,后来每个时期遇到的老师让他的艺术找到了很好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画面形式从生活中进行提炼
吴冠中曾说:“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美之中,需要通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
用艺术家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所追求的核心”。
对点、线和色彩节奏的敏感,毫无疑问是吴冠中在画面上驰骋的优胜之处。
生活中的题材的最大价值在于可给他提供和发掘形式美的广阔空间。
不管是视野开阔的平原,还是弧线交错的阶梯似的田垄,他从中发现并重新建构出形式结构关系。
他不遗余力地在大自然中寻找、选择、搭配、
组织即合理又入画的构图。
作品《水田》里,种水稻的梯田,画面色调明亮,水田随山坡上下蜿蜒曲折,在寰宇间浮游的墨线,山坡的形态自然而具有美感。
树、藤蔓与墙的形象常常在吴冠中的作品里出现,画里有生活中单独的或有时则相偎相依,彼此缠绕,纠结,互为映衬地出现在画里。
树、藤蔓与墙等物象以其自身的形貌特征,给具有洞察力的画家提供了很多进行自由创造与实验的可能。
根据自己的创作要求在具象与抽象,写实与表现之间自由地表达。
江南民居也是吴冠中的绘画素材之一,画家自己分析:“里面有诗情画意,主要原因是形式构成,……可以分析其中的造型因素,主要是黑与白的对比,几何形状的组合:方、长方、扁方、三角、垂直、横卧……简单的因素错综组合构成多样而统一的形式美感,这应该就是色调素雅的江南民居耐人寻味的关键”!将这些黑白多变的形式所构成的美的条件抽象出来研究,找出其间的规律。
江南民居给予画家较大的艺术创造的自由空间,画家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自由搭配,取舍在这个空间里的点、线、面、色、块、形。
万变不离其宗,江南的黑瓦白墙总是或隐或现于画面。
吴冠中的一幅幅雄浑壮美、反应祖国壮美山川风貌的作品,给人以憾人的气势,常常把人和民居用微小的点去描绘。
在表现山体水域时,常以流畅柔和的线条、浅淡透明的墨色施之,而黄河的险滩与激流,画家用流动而富变化的线条表现了水流的速度、轻重、缓急。
墨块的深浅不一是表现河床里坚硬突兀的礁石。
在画家的笔下
点、线、面组成了交响乐似的画面,赋予了一定的形式美因素。
三、精神情感从生活中的移植
吴冠中说:“写实,写意,具象,意象,抽象都可以,只要能很好地表达感情”。
吴冠中笔下的自然景观,可以说与实际景色相去甚远,他并不是要表现自然的表象,是要抓住其中的精神与气韵。
关键不在像,追求的是在似与不似中去体味艺术创造的形式美,吴冠中艺术创作的精神情感是从生活中移植的。
画家在生活的积淀下,运用具有生命力的笔墨和线条描绘着生活的景象,他画五大夫松,从自然之松上升为具有魂的依附、有生命的松的象征意味,联想和寄托这种赋予的精神。
松的倔强和斗争铸造了松魂,他牵着这条线,将松的斗争和虬曲,把枝干变成不停运动的线,紧追着松魂。
吴冠中把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用减法抽象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坚持用“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使精神情感从生活中攫取。
吴冠中从不画无形象的东西,因为无形象是脱离生活的。
一位英国评论家苏立文教授写信给吴冠中谈抽象的意见,他说abstract (抽象)与non-figu-ral(无形像)不是一回事。
“抽象”是指从自然物象中抽出某些形式。
八大山人的作品,赵无极的作品还有吴冠中的作品《根》都可归入这一范畴:而像蒙德里安的作品是几何形,纯形式的与自然物象无任何联系的“无形像”。
因此吴冠中的作品总是与生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吴冠中认为艺术贵在无中生有,1973年,他与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一同绘制的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是画家沿长江一路写生所得,都是在写生素材的基础
上创作的。
画家的精神情感从生活中来,寄托于作品之中,从生活中移植的精神情感,是吴冠中内在的生命意志与激烈情感,对沧桑人生的感悟与喟叹,通过画笔的恣意挥洒,笔墨的滴淌而表现出来。
四、艺术创作离不开地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潜藏于吴冠中的内心深处,这不但不会妨碍他学习西方艺术,反而对他个性风采的形成是有帮助的。
他常常强调他是从形式结构的角度观看,选择山水建筑和花木的。
但如果从总体上看,在他选择的形式之外,还有其它关注的东西,没有背离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活的自然观,就是伦理和比兴态度,以本土的文化心态去对待和观看自然物象。
山、水、荷、松,以及故乡的墟堆里……。
即使他作品最抽象的部分,也源于中国文化的心境,依然是他艺术活动的基础。
在追求对生活的感悟、本土的气息、传统的风格——这是属于宏观的对生活的联系。
吴冠中的艺术创作表现出与生活的联系,保持着地域文化的特点。
他在《风筝不断线》创作笔记中说道:“我于是又寻根搜索,感觉到一切形式以及形象都无例外地源于生活,包括怪诞的和理想的,只不过是渊源有远有近,有直接和间接的区别罢了”。
他的艺术创作根植于民族的土壤,从地域文化里寻根探源,找到自己赖以创作的源泉。
地域文化是深深扎根于画家的内心深处的,是不断促使他从本土文化出发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动力所在。
只有本民族地域文化的滋养,才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传承的依据,有根基可寻,有民族性的精神为依托。
通过对吴冠中艺术作品和创作理念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吴冠中的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艺术是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从生活中高度提炼出来的表现生活的一种情感文化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编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2]江梅编著.不负丹青—吴冠中艺术品传[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1月版.
[3]吴冠中著.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4]吴冠中著.画里阴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