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互动本章指导:一、本章目的:社会互动是微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怎样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二、课前准备:1、你以前接触过“社会互动”这个词汇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思考。
2、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据你所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无组织的、自发的而且人数众多,试举几个例子。
3、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1、这一章总体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难理解的也就是其中的理论,只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就能理解,注意老师的讲解。
2、最好能看看参考书目,尤其是第一本--《乌合之众》,它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浅出,描写生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理论的集合行为说明。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互动②集合行为③交换④强制四、学习重点: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3、集合行为的类型。
重要概念:对社会互动的具体分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互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被隔绝的单个人不行;2、社会互动是相互依存的行为,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双向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有去无回不是互动,但互动不一定非要面对面进行;3、社会互动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进行,这基于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经验,能够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
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分。
在我们日常互动中,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之多令人吃惊,通常情况下,在两个人交谈时,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由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前者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语以及面部表情。
)。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动态体语(gestures)、静态体语(posture)、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社会互动类型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
下面我们分别加以简单说明,但实际上它们常常是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一)交换个体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
这种交换不同于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以利他为目的,照顾他人利益;(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3)自愿的;(4)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由交换而形成的交换关系,比如雇主与受雇者的关系,双方都要求回报,有形的或无形的。
许多社会交换关系提供情感回报、感谢或感激、荣誉、认可、赞同、关心等。
◇与目的明确的行动相比,人们更多的是无意识地期待别人感激。
像帮忙行为,隐含着期待别人感激你。
◇在亲密交往中,交换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爱并不完全是基于某种预期的回报,然而期待回报却是这种关系的一部分。
为什么呢?因为多数社会交换遵循的一基本原则是人际互酬或互惠原则,强调相互性。
按照这一原则,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每一次让渡或付出都包含着关于某种回报的期待。
这种回报可能是当场兑现,也可能是日后再说的。
如果一个人完全不能从他或她所付出的爱中获得任何感情或感激的回报,那么其爱的感觉有可能消失。
现实中有些恋爱中人或婚姻中人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分手的。
所以说,关于最终可以获得相应回报的某种预期指导着整个关系。
◇交换关系是交换理论的研究主题。
哈佛大学教授乔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对微观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做了最好的阐述。
受同事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霍曼斯指出,在人们彼此交往的背后,自我利益是一种普遍具有的动机,就像斯金纳实验中的小白鼠一样,人们做事情是为了酬赏。
并且,如果某种行为得到正面强化或奖赏,那么这类行为将来更有可能出现。
按霍曼斯的观点,人们交往时会计算这样的公式:净收益=收益(所获酬赏)-成本(心理痛苦或时间等),只要所获得的酬赏继续大于所付出的成本,交换关系就不会终止。
合作的意义:广义上讲,所有社会生活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合作,社会不可能存在。
我们如何对付诸如洪水、饥荒及疾病等灾害,如何满足单靠自己很难或不可能满足的个人需要,如何保证安全,以防来自环境与其他群体的威胁等,这就需要结成群体和社会,分工协作。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增强,知识信息增多,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合作。
研究者区分了四种主要的合作类型:1、自发合作或互相援助: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直接产生于某种情况下的实际需要和可能。
如在突发事故或灾难现场,目击者参与其中,一起工作以救助伤员。
2、传统合作:有些自发的合作,逐渐变为稳定的社会习惯,因此合作被制度化了。
这种合作叫做传统合作。
美国早期的边疆地区,居民们有一种传统,即大家一起互相帮助搭建谷仓和收获庄稼,我国农村也有一些地区有这样互助的习俗,尤其在农忙时节。
3、指导合作,是现代社会所更多依赖的合作形式。
所谓指导合作指双方在具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的管理和协调下进行的合作。
这个第三方可以是领导、雇主(要求属下协力完成某项工作)、有经验的前辈、或体育教练(强调团体胜利的重要)等。
4、契约合作:指个人或群体之间正式同意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并对彼此的职责进行清楚的界定。
大多数职责规定是成文的。
契约合作在现代社会居多,如项目合作,研究合作等均属于此类。
有些年轻父母依据时间决定轮流照顾彼此的孩子,以便各自能抽出时间做别的事情,这也是在进行契约合作,只不过其中的职责是不成文的。
(三)冲突合作的对立面,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和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和过程。
冲突是针对珍稀物品或价值的斗争。
特点:为了达到所向往的目标,打败对手是必要的。
正如冲突论所强调的,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和有价值物是有限的,尽力去征服别人以达到自己愿望的满足。
齐美尔概括了冲突的四种主要类型:(1)群体之间的战争,冲突的最高形式;(2)群体内冲突;(3)打官司(指合法处理并且通常是在法院加以解决的冲突)诉讼;(4)理念之间的对立,与由于各种具体财产和物品等的各种冲突相比,理念之间的冲突通常是最残忍和最具破坏性的。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与封贵族之间冲突是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是从观念到具体形式上的对立。
在今天,世界许多地区最严重的冲突背后都可以看到理念上的的差异,掺杂着宗教观念,民族和种族意识。
冲突的另外一些形式如辩论、口角、决斗,械斗等。
一、什么是集合行为(一)定义: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集合行为与组织行为(organizational behavior)或制度行为(institutional behavior)是有区别的。
组织行为是由已确立的规则和程序控制的群体内部行为。
其内部具有角色关系。
制度行为是由制度化规范所控制的行为,二者持续时间长;而集合行为缺乏事先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它持续时间短,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二)性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集合行为的发生有许多种形式,如大灾(地震,洪水,大火等)出现后的现场、自发的集会和游行罢工,种族冲突、抢购、狂欢、恐慌、时尚与流行等等。
所有这些集合行为都有相似之处:(1)参与其中的人们的目标与期望相对不明确;(2)社会情景模糊,不能明确定义;(3)社会控制机制薄弱。
集合行为具有不确定性、紧急性或易受影响性。
请同学们设想这样的场面:电影院着火了,观众们不知所措,他们以前可能从未经历过火灾,缺乏有关知识,对灾情大小,火势蔓延速度以及控制它的措施没有把握。
此刻不存在要求人们遵循的规范,也没有控制手段增进人们对既存规范的遵循,人们争先恐后逃离大火,可能会相互践踏。
(4)集合行为具有相对自发性,但并非完全没有结构和模式。
集合行为显露出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
比如在交通事故中,特定角色迅速出现,一些人旁观,一些人帮助恢复交通,另一些人对受伤者提供紧急救护。
在其他一些集合行为中也有一些临时形成的角色地位,有带头做事的,有盲目随从的,但这些角色都是临时的。
(5)集合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源泉。
时尚是一种集合行为,那么今天的时尚可以成为明天的习俗,因此对集合行为的研究,也是对人们探求和实现重大社会变迁过程的研究。
(三)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集合行为的形式多样,不容易概括,下列条件是产生集合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不需要同时具备。
1、环境因素一定的环境因素增加了人们对某一共同刺激以一种自发的方式产生反应的机会。
一些公共场合如广场、体育场和礼堂、影院;时间如周未、夜晚或闲着时(节假日)。
2、无规范没来得及产生任何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但后来的规范性行为模式可能出现。
3、冲突的价值观与规范比如传统与现代文化中加入的对立因素。
价值观的冲突如伊朗,20世纪70年代末,新政府要复兴传统礼教以约束妇女,受过西方教育或参加过革命的妇女以集合行为抗议。
4、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相对剥夺就是人们没有获得他们认为应得之物的情况。
制度没能给他们应得的东西,如经济保障、政治权利、自我实现或社会归属感等。
社会教导人们,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目标,但人们感到现实没有足够进展。
5、社会控制机制的崩溃社会控制使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持续发挥功能。
当这种控制机制减弱时,人们可能对现存的制度失去信心,并试图通过集合行为对其进行改革或重建。
二、集合行为的类型集合行为的类型十分广泛,有许多种表现形式,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行为。
集合行为可以在面对面的群体中发生,这样的群体是集群(crowd);也可以在分散的社会群体中发生。
所以,集合行为可以分为集群行为(crowd behavior)和大众行为(mass behavior)。
(一)集群在集合行为的所有形式中,集群是最普遍和最容易为人们所意识到的一种形式,集群就是有着共同关注点而临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
1、集群的特点◇不确定感和紧迫感是其区别于更为普遍的社会群体的特征;◇集群中并非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期望,其情境相对模糊不清,目标不明确;◇在集群行为中,参与者可能无视常规的社会约束,更容易受集群情绪所传达的暗示影响。
2、集群的类型(1)偶合集群(casual crowd)结构最为松散,相对消极的集群,参与者投入最低限度的感情和互动。
随进随出,可能相互交谈,也可能互不理睬。
(2)常规集群(conventional crowd)其行为可预料,如观众、乘客,遵守常规,但互动通常是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