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因素分析课件

环境因素分析课件

• 对于渗透性较高的砂性土以及渗透性很低的粘性土,水分都 不容易积聚,因此不易发生冻胀与翻浆 。
环境因素分析
10
四、路基干湿类型
➢1、路基按其干湿状态不同,分为四类:干燥、中湿、潮湿和过 湿。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结构的稳定性,一般要求路基处于干燥或 中湿状态。
➢2、路基临界高度H:与分界稠度相对应的路基离地下水位或地表 积水水位的高度。
泛调查后,可编制出区分各类路基潮湿类型的临界高度, 以及分界相对稠度值,表3—3和表3—4(见教材)列出其 中一部分数值可供参考。
环境因素分析
8
• 2、通过沿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场调查预估
• 沿道路设计线,按自然地理特征的不同把全线分为若干段; 每一路段上选取几个断面,钻取试样,测定其含水量,并 进行土的特征含水量试验。由不同深度处土样的试验结果, 点绘出相对含水量(相对于塑限、液限或最佳含水量)断 面图,见图3-2。
环境因素分析
12
➢对于新建道路可以用路基临界高度作为判别标准,
• (1)H1相对应于Wc1,为干燥和中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 (2)H2相对应于Wc2,为中湿与潮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 (3)H3相对应于Wc3,为潮湿和过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 当路基的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一定的情况下,路基的 湿度由下而上逐渐减小,如图:
名称
过湿区
中湿区
润湿区
润干区
中干区
过干区
K
>2.00
2.00~1.50 1.50~1.00 1.00~0.50 0.50~0.25 <0.25
• (3)三级区划 • 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
环境因素分析
5
二、各自然区划的筑路特点
➢(1)I区——北部多年冻土区:防止翻浆,应采取换土、 稳定土、砂垫层等处理方法。

>200
0.5~1.00
东部1000m等 高线两侧
棕粘性土
II
东部湿润季冻

1月<0
10~200
0.5~1.00
东部1000m等 高线以东
棕粘性土,黑粘 性土,冲击土,软

III
黄土高原干湿
过渡区
1月<0
20~140
0.25~1.00
东部1000m等 高线以西,西南 3000m等高线
以东
黄土
IV
东南湿热区
V
西南潮湿区
1月>0 全年14~26
1月>0 全年14~22
<10 >20
1.00~2.25 1.00~2.00~
东部1000m等 高线以东
东部1000m等 高线以西,西南 3000等高线以

黄棕粘土,红粘 性土,软土
紫粘土,红色石 灰土,砖红粘性

VI
西北干旱区
1月<0
东部100~250,
东部0.25~0.5, 东部1000m等 栗粘性土,砂砾
➢(2)Ⅱ区——东部温润季冻区:防止翻浆和冻胀 。
➢(3)Ⅲ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黄土对水分的敏感性, 干燥土基强度高、稳定性好 。
➢(4)Ⅳ区——东南湿热区:防止水毁、冲刷、滑坡 。
➢(5)V区——西南潮暖区: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筑路 。
➢(6)Ⅵ区——西北干旱区:沥青面层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防 透水性 ;砂石路面经常出现松散,搓板和波浪现象 。
➢3、稠度wc定义:土的含水量w与土的液限wL之差与土的塑限wp与 液限wL之差的比值。

wc
(wL w) (wL wp )
环境因素分析
11
下表所列区划界限确定道路所属的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干湿类型 干燥
路基平均稠度
w
与分界相
c
对稠度的关系
w c >Wc1
一般特性
路基干燥稳定,路面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 水和地表水的影响。路基高度H>H1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分析
1
第三章 环境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公路自然区划 • 第二节 路基湿度状况分析 • 第三节 路面温度状况分析
环境因素分析
2
第一节 公路自然区划
• 为了区分各地自然区域的筑路特性,经过长期研究,制定 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见图3—1(见教材)。
• 一、区划的原则与分级
1、区划原则 ➢(1)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 ➢(2)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的原则 ➢(3)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的原则
➢(7)Ⅶ区——青藏高寒区:须按保温原则设计 。
环境因素分析
6
第二节 路基湿度状况分析
• 一、路基湿度的来源 ✓(1)大气降水 ✓(2)地面水 ✓(3)地下水 ✓(4)毛细水 ✓(5)水蒸汽凝结水 ✓(6)薄膜移动水
环境因素分析
7
二、路基湿度状况的预估
• 1、按所属自然区划和路基潮湿类型估计
➢(1)干燥类 ➢(2)中湿类 ➢(3)潮湿类 ➢(4)过湿类 ➢通过对各自然区划内不同潮湿类型路基的湿度状况进行广
环境因素分析
3
• 2、区划分级
• (1)一级区划
• 以两条均温等值线:全年均温-2℃等值线和一月份均 温0℃等值线;两条等高线:1000m和3000m作为一级区划的 标志,将全国分成七个一级区,见表3-1
代号
一级区名
平均温度(℃)
平均最大冻深(cm)
潮湿系数K
地形阶梯
土质带
I
北部多年冻土
全年<-2

环境因素分析
13
第三节 路面温度状况分析
• 一、温度变化
• 路表温度的周期性起伏,同气温的变化几乎完全 同步。
中湿
Wc1≥ w
>Wc2
c
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水影 响的过渡带区内,路基高度H2<H≤H1
潮湿
Wc2≥ w c>Wc3
路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水毛 细影响区内,路基高度H3<H≤H2
过湿
w c ≤Wc3
路基不稳定、冰冻区春融翻浆,非冰
冻区雨季软弹,路基经处理后方可铺 筑路面,路基高度H<H3
山区垂直分布
西部40~100
西部<005 高线以西,西南 土,碎石土
环境因素分析
3000m等高线
4
以北
• (2)二级区划 • 二级区划以潮湿系数为主要区分标志 。 • 在7个一级区划内进一步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亚
区),具体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潮湿系数K为年降水 量(mm)与年蒸发量(mm)的比值,按区内的K值大小分为 六个等级,见表3—2表示。
• 3、通过对条件相似的现有道路的调查预估
环境因素分析
9
三、大气温度及其对路基水温状况的影响
• 季节性冰冻地区易发生冻胀与翻浆 。这些地区的路基在冬 季冻结的过程中会在负温度坡降的影响下,出现湿度积聚现象。 积聚的水冻结后体积增大,使路基隆起而造成面层开裂,即冻胀 现象。春暖化冻时,路面和路基结构由上而下逐渐解冻,路基土 以泥浆的形式从胀裂的路面缝隙中冒出,形成了翻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