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下语文古诗文言文整理(超全)

八下语文古诗文言文整理(超全)

一:古诗部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引出下文。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萧瑟的气氛,烘托主人公惆怅、迷茫的心理。

③写芦苇霜露的变化,表明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思慕之人的深挚感情和执着的追求。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赏析“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以兼葭起兴,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河畔秋色图:秋季的早晨,河水浩渺,芦苇苍苍,寒霜逼人。

这四句诗既交代了主人公追慕的对象所在的地点,又点明了时节和景物,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追求爱情的执着及与意中人不能相见的惆怅、迷茫。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描写写主人公对意中人的相思之情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感情基调:忧郁、惆怅、迷茫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2、《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 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 叠韵) 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 双声) 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 叠韵) 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

作用:(1 )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

(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3.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3 分)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1 分)。

如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4.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 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 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 分)。

5、请赏析诗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反复的修辞手法,两个“悠”字形象写出了男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体现了《诗经》语言的韵律美。

1三、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劳役者的悲歌,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 以咏叹、质问,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亲人终日劳作的关切, 和对统治者的愤懑。

1、《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请从修辞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用设问手法,以“式微式微,胡不归?”故意发问,诗人采用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自问自答形式,描写出主人公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表达了对亲人在露水和泥水中劳作的关切及对统治者的愤懑,使诗篇含蓄而有情致,引人深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语言特色。

本诗短短两章,重章叠句,押韵和谐,节奏感强,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写出了服劳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愤懑;语言精巧凝练,兼有长短的句式,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极力表达出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的意思是昏暗。

点明了时间——天色将晚,用“微”字来写天色的变化,描写出等待的过程。

因等待而关注天色的变化,又因天色渐晚而心生焦虑,自然而然发问“胡不归?”,从而表现出主人公对服役在外的亲人归家的急切心情以及对亲人终日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的关切和对统治者的愤懑四、《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倒叙手法。

结构上,前两章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2.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表达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夸张,思念之情)3.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希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 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本诗手法:心理描写;反问;夸张;反复;2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所展现的画面。

三秦之地护卫着京城长安,气势雄伟,从这里远远望去,岷江的五大渡口风烟迷蒙。

2. 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辅”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连在一起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离别时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作铺垫。

3、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4. 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抒发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本诗别具一格,一反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基调,展现友情和离别的新境界: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意境开阔,志趣高远,故成为千古名句。

5. 怎样理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答:“无为”无须、不必,“歧路”照应送别, 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诚恳的劝勉和阔达的胸襟,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6. 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景象极其雄伟壮阔。

2、品味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对偶,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的景象,气势宏大。

(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气势宏大。

)炼字角度:“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感,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是摇动的意思,笔力千钧,描绘了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这这两句对仗工整,以静衬动,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景象和磅礴气势。

3、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课本p76小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

“平”“涵”“混”“蒸”“撼”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景象,以及汹涌澎湃的3磅礴气势。

4、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赏析比喻,以“欲济无舟楫”比喻想从政而无人推荐,含蓄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

5.赏析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化用“临渊美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隐喻对仕途的向往,隐喻自己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6、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分)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前四句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

后四句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隐喻对仕途的向往,化用“临渊美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隐含求仕之意(自己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7、整首诗歌感情:诗人借洞庭湖有感, 婉转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的心愿. 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默写: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自己虽身处穷困之境,却依然心忧天下寒士的两句诗是: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渲染了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同时也烘托了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3、概括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

4、茅飞渡江洒江郊,5、,归来倚杖自叹息。

1. 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