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国园“居与游”的差异——以拙政园和西芳寺为例

中日国园“居与游”的差异——以拙政园和西芳寺为例

学号:1621051077课程名称: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姓名:李奕昂中日园林“居”“游”的差异——以拙政园和西芳寺为例【摘要】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是世界园林中极具代表意义的东方园林,日本园林在渊源上对中国园林的一脉相承几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两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在造园手法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笔者认为“可居可游”的功能需求是导致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拙政园与西芳寺庭园为实例,通过对园林呈现状态的比较来分析中日传统园林创作手法的差异。

【关键词】拙政园西芳寺庭园可居可游1中日园林的差异1.1中国园林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而随着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序列设计手法的逐渐成熟,宫与苑分离开来,园林逐渐成为了独立的人居环境类型。

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建筑建造大多与享乐生活有密切关系,同时突出地抒发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崇尚自然,自南北朝由隐于山中而居到后来藏于市中而游园,始终具有着“游”与“居”的特点,即郭熙所言“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山水1。

中国园林“居”与“游”的使用要求使中国具备了居时可赏景,游时可玩乐的特点,同时也产生了动与静之间的矛盾。

动带来了空间序列的设计,即“阴阳交合生万物”的对仗。

繁杂的空间序列在某一视点上会变得过于混乱,于是使用的因借的手法“俗则屏之,佳则收之”。

1.2日本园林日本园林虽然也是以自然山水为造园主题,但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更多的体现了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2。

而起居方式的不同同样导致中与日园林产生了很大的差别,日本禅、茶道与日常礼节的跪坐习惯,多是静的行为。

使日本的“居”的生活方式多停留在室内,跪坐习惯带来的不便使“居”与“游”两种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脱离,“居”几乎很少有“游”,“游”时很少有“居”的习惯。

日本园林艺术突出发展了视觉与听觉艺术,如枯山水…等,虽亦具有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天作,宛若天开”的特点,却因为少有“游”的玩乐而失去了园与屋的动态空间关系。

2传统园林案例的选取为保证文章书籍结果的可靠性,作者通过对比分析中日著名的传统园林,从创作时间、规模大小以及园林类型三个方面确定案例的可比性。

(表1、表2)表1中国代表性园林统计表作者自绘1《林泉高致》郭溪2浅议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牛翊山东林业科技2011 年第4 期表2中国代表性园林统计表 作者自绘当,但在园林类型上拙政园是私家园林,西芳寺是寺庙园林,两者存在差异,笔者认为在类型上,两者恰恰分别是中日传统园林理念代表的典型,即中国古人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与对远离尘世,日本古人对超凡脱俗的“禅”的追求。

3拙政园与西芳寺庭园3.1布局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后建,故本文主要分析中部与西部3西芳寺庭园分为两大部分寺院区和庭园区,庭院区又分为苔藓庭园与枯山水庭院。

(图2)“院内东侧是黄金池作为中心的苔藓的庭园,东侧是本堂(西来堂),书院、三重纳经塔等。

庭院内湘南亭(重文),少庵堂、潭北亭(たんほ改变着)的3个茶室。

院内北侧枯山水的石头组合,开山堂的手指,东庵所建的。

”4(图1拙政园分区图 作者自绘) (图2 西芳寺分区图 作者自绘)3.1.1建筑分布笔者选取拙政园与西芳寺的建筑平面,绘出全区内主要建筑的分布状态。

(图3、4) 3 百度百科拙政园/link?url=61_8ipgA1p3VGK8cAhg9JHtPr9NZNMIOMmKt8VZyYjqJYQ2k74dFkJkRfFFMDCg 3pZjULvz0le_b1m3tOA9qSY-TLRR7I9-3uwh4t0HvkzqEAAIVmFm32B-_qkuFDuX2#2_3 4 外文网站——西芳寺官网https:///wiki/%E8%A5%BF%E8%8A%B3%E5%AF%BA(图3拙政园分布图作者自绘)(图4西芳寺建筑分布图作者自绘)从建筑在园区的分布状态上来看两园虽都是以水面为景观主体,但两园内建筑的分布状态存在明显不同。

拙政园的建筑分部相对均匀,而西芳寺的主体建筑相对集中,观景建筑分布少且零散,尤其在池泉回游园区少有建筑分布。

这证明了相对于拙政园,西芳寺园林与建筑的关系相对薄弱,即游园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3.1.2园区道路拙政园内的道路多为树杈形,园区内各个地点的可达性非常高(图5)。

而西芳寺内的园区道路为一条环形路线路线,游览者无法游览整个庭园,甚至无法接近主要的水体景观部分(图6)。

这反映出,拙政园在设计上不仅仅使游赏者可以看到园区内优美的景色,而且同时注重“游”与“玩”的体验感,而西芳寺仅是让游赏者看到优美的景观,并未注重游园者与尽管在肢体行为上的互动。

另外拙政园的游园道路穿过了园区内几乎所有的建筑,而西芳寺内的道路虽穿过大部分建筑,但有少部分的建筑并为分布在游园的道路上,而是以景观形式存在的。

这恰恰证明了文章上面提到的,西芳寺的园林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薄弱的观点。

(图5 拙政园游园道路图作者自绘)(图6 西芳寺游园道路图作者自绘)以上分析的两点内容共同体现了拙政园的设计上强调了在建筑中“居”而看景、游赏时与环境的互动,西芳寺园区部分强调的是游赏时观景而非中国传统园林中“游”所强调的游园时玩乐。

3.2园内景物的分析3.2.1建筑3.2.1.1建筑周围场地拙政园与西芳寺中建筑周边化境的处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拙政园主要的景观建筑一般都留有一定的活动场地,游园者可以从各个方向到达建筑,也可由建筑去向各个方向,或者在建筑周围停留,园区中部内的主题建筑远香堂,面向北部水面,在北部留有大片空地并延伸至水体边缘,而建筑的其他三个方向上也都留有空地,空地边缘树木掩映,游园者来去自如(图7)。

西芳寺的主体建筑本堂前有一条寺院的主路直达进入本堂的台阶,道路与建筑形成了一定的轴线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台阶前的场地虽然较宽,但周围几乎无遮挡,空旷而使人难以停留。

道路、台阶前的场地与周围的场地(即枯山水中的砾石场地)界限十分清晰,显然平整地砾石场地内并不能允许游者的活动,甚至穿行(图9)。

在其他的几个建筑中也有出现类似的处理手法,这说明游园者西芳寺寺院的堂院内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建筑内部的。

更代表性的是本堂东南角的垂樱树,作为园区内的特色植物,垂樱树却被放在了一个从各个方向都无法到达的位置,仅仅可于室内静静观赏,不可“亵玩”(图10)。

以上两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反映在园区其他的建筑上(图8、11、12)。

以上几点反映出相对于拙政园,西芳寺在设计上强调“居”于室内的静态的观景方式,而拙政园则同时考虑了建筑内的“居”以及建筑周边的“游”。

(图7 拙政园中部园区模型)(图8 拙政园园区一角)(图9 西芳寺的主体建筑本堂) (图10 本堂旁的垂樱树)(图11 西芳寺建筑一角) (图12 西芳寺建筑一角)3.2.1.2窗的框景中国古人与日本个人造园是对于自然的态度是十分一致的,即表达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崇尚自然,且在“居”而观景方面的艺术手法都具有极高的成就,尤其表现在使用的因借、框景等手法上。

然而在框景的内容上却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差别,中国式的框景强调“中国式的如画与入画,洞里有山水美景…有人生活在美景里。

然后这个洞景,诱惑我到那边去…它依赖于对世俗间具体场景构建身体感知的关系,它有着更细微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前的道德立场”5。

而日本式的框景更强调人工对自然的美的表达,是静谧而神圣的,体现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

拙政园庭园中的框景往往会有道路、小桥、楼宇等存在生活气息的内容,窗的另一侧时而出现的游人的种种活动,吸引着墙内观者的注意力,带给生动的体验感观者,诱惑其神之向往(图13、14)。

西芳寺园区中潭北庭的框景展现了“苔寺”极具特色园林景观,画面构图精妙,具有清静的世外之感,但在画面内得不到5补园构形董豫赣中国美术学院学报人的参与感,宁静却也少了几许生气。

(图13、14 拙政园的框景)(图15、16 西芳寺的框景)3.2.2园路在园路细节的设计上,与上文提到的园区路线的问题相似,拙政园的园路与周围景观结合密切,游园者可于路间赏景、嬉戏、驻脚停歇,真切的触摸景观,用身体肢觉感受自然(图17)。

其中一段廊道的设计别出新样,为了使游园者更近距离的“接触”水面而将一段廊道降低并设出岸的平台,充分体现了造园者对于游园者游乐的期望(图19)。

西芳寺的园区的景致虽美,但游园者少了对“游”的玩乐的体验,但却也营造出静谧神圣的别样美感(图18)。

(图17 拙政园园区道路)(图18 西芳寺园区道路)(图19 拙政园的廊道)3.2.3运用语义分析法对景观可游性的评估最后笔者希望通过运用语义分析法对拙政园与西芳寺的可游性进行简要的初步评定,调查的具体的问题为:问题一、图片1、2、3、4中窗外场景,你认为窗外可游玩的相对程度请给出1~4分(1最弱4最强)。

问题二:图片5、6中建筑外的场地,你认为可游玩的相对程度请给出1~4分(1最弱4最强)。

问题三:图片7、8中的场地,你认为可游玩的相对程度请给出1~4分(1最弱4最强)。

问题四:当你游走在如图9、10的路上时,你认为与周围植物环境的新密程度请给出1~4分(1最弱4最强)。

问题五:图片11、12中的小船你认为可用来游玩的相对程度请给出1~4分(1最弱4最强)。

(问卷图片内容如图20)(图20 问卷示意图)调查的被试着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研究生,调查结果分析如图21。

(红线为拙政园,黑线为西芳寺)由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被试者主观认知上,拙政园的建筑周围场地、庭园中的框景、园区水岸、园区道路以及园区小品的可游性要强于西芳寺。

(图21 结果统计图标作者自绘)4结语中国传统园林与日本传统园林作为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集聚了几千年的人类智慧,中国的寻山涉水,游园赏花以“涤我尘襟”与日本的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远离尘世的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在“可游,可居”的观念上的差别对园林的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意于去区分淑胜淑美,无疑都为当代景观与建筑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通过实例剖析两者微妙的差别,学习吸收两者创作手法以及背后文化的精髓,辨析两者的异同无疑也将为基于地域文化传承与地域文化差异辨析与扬弃的创作手法带来更好的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