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问题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问题

观察中国古建筑遗址,从城市遗址发掘后的考证可以发现,无论是建筑单体、建筑群体,还是城市,都有一条中轴线。

北京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传统礼制规划建造的城市,其主要特点便是城市的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已经启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件好事。

传统的城市中轴线有悠久的历史奴隶社会的城市轴线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各部落都在忙于封国建侯,作邑作邦,广为营都建邑,筑城的主要目的是“卫君”。

建城思想的代表作是“周王城”。

据《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即城市是方形,每边九里,四边城堵上各设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与九条横街(或三条三块板的路)。

街道的宽度是车轨的九倍。

城市前为朝廷,后为商市,朝市均为百步之宽,城之左方有祖庙,右方为社稷坛,这种方整有序的城市规划为历代王朝的都城建设所依循,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

奴隶社会第一次建城高潮出现在西周初期,国君起居、上朝的宫城往往都有明确的中轴线。

西周前的二里头夏都(河南洛阳)(公元前12世纪),早期商朝都城(河南偃师尸乡沟)都表现出明显的轴线。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最初建都长安附近的泮、镐,但因偏于西部,不利于对东方的统治,选择在伊水、洛水之滨另建新都王城(今洛阳市区)(图1)。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奴隶制度基础开始动摇,战国时期烽火连年,周王朝开始衰微。

到公元前五至六世纪,又出现了第二次建城高潮。

进入封建社会建城的指导思想由“筑城以卫君”发展为“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与廓开始有了分工,出现了手工作坊、平民聚居区。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问题王 东图1 西都东都洛邑、北魏洛都城市规划图2 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平面图管子认为“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扩大城市规模,除了保留城继续供政治活动外,更加扩建广阔的外廓,作为经济活动的场所。

改造依附于“宫”的后市,发展为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作为外廓的主体,以供城市各阶层之需,扩大工商业者的闾里,增加民间手工作坊区。

这一时期齐国临淄、赵国邯郸、燕国下都是都城典型(图2)。

封建社会城市封建社会初期,秦咸阳、汉长安、东汉 阳、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南朝东晋建康的城市规划为封建时期城市建设高潮的到来准备了许多经验,也是这一阶段的一个总结。

中轴线在城市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中轴线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图3、图4、图1、图8)。

隋唐长安、洛阳的建设以北魏洛都为里程碑,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图5、图6、图7)。

辽金都城的中轴线。

辽南京(公元916~1125年)、金中都(公元1115~1234年),是在原北方重镇蓟城和幽州的基础上,以莲花河水系作为依托,按照中原传统城市设计手法建设起来的城市(图9、图10、图11)。

元大都城的选址与建设。

公元1206年忽必烈即位,蒙古族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公元1234年灭金,次年定都和林。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灭南宋,设都大都(今北京),使唐末以来(公元907)经历五代十国、北宋、辽金等朝代的中国分裂局面复归统一。

有忽必烈建立统一帝国,定都大都的决心,有以刘秉忠为首的一批通晓中原文化渊源的谋士和专家,有燕蓟到幽州、辽南京到金中都的北方主镇的城市基础,有华北平原千年以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

一个规模空前的东方帝国都城呼之欲出。

这是在此时出现大都城的必然性。

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刘秉忠受命规划元大都城(图12、图13)。

侯仁之先生说:“从新建元都城平面图上加以分析,不难看出高粱河上的一带湖泊,在金城的规划设计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

”最突出的有下列几点。

图3 曹魏邺城平面图图4 六朝建康平面示意图图5 唐洛阳平面图图7 唐长安街坊及河流水系示意图图6 隋唐洛阳平面图一是紧傍湖泊的东岸选定了全城自北而南的中轴线。

中轴线的起点也就相应地定为金城平面布局的几何中心。

并就地建立标志曰“中心台”,并于其东侧建中心阁。

二是在中轴线的中心部位,也就是湖泊局部的东岗,兴建大内(皇宫亦称萧墙),隔湖相望西岸,分别兴建南北两宫,南为隆福宫(皇太子宫)。

北为兴圣宫(皇太后行宫)。

这样三宫鼎力,琼华岛与瀛州正好位属中央,瀛州东西各建一桥,把湖泊两岸的三宫联系在一起。

三是以三宫为中心,四面修建“萧墙”(大都皇城城墙),将高粱桥上的一带湖泊分隔为二,南半部分入萧墙以内为皇家苑林,依照传统,命名为“太液池”。

北半部分隔在萧墙之外,即积水潭。

这就是现在的什刹海,只是它的面积已大为缩小。

四是最后确定四面大城的城墙位置。

十分明确的一点,即是以积水潭东西两岸的距离作为全城宽度的一半,因此西城墙的位置就定在积水潭的西岸,只是中间留有一条顺城街。

东城墙的位置也就在同一距离上,可能是由于地基的问题而稍向内移。

但是在视觉上不会感到有任何差距。

至于大城南墙的位置,显然是选择在皇城南墙与中都旧城北墙中间的一条东西线上,然后以中心台至南墙的距离来确定北墙的位置。

大都城南北长方形的轮廓就是这样确定的。

其结果是当时水面浩瀚的积水潭,就自然落在了类似全城心脏的部位上。

这在大都城的平面图图上十分明显地显示出来(图14)。

总之,从整体布局来看,大都城的设计既继承了古代《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的传统规划,又密切结合了当地河湖水系分布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设计者敢于把如此浩瀚的水面,布置在全城如此重要的部位上,其非凡的气度与恢宏的手法,是十分值得重视的,这自然应该归功于刘秉忠。

(摘自《什刹海志》)从公元1267年起大都动工,至公元1276年大都城告成,耗时九年。

又过了七年,公元1283年大都城内修建基本就绪,将旧城商铺和政府衙门税务机构迁入大都,公元1285年发布诏书,规定鼓励旧城居民迁入新城。

从公元1267年至公元1285年共耗时18年。

建城后六年,刘秉忠的继承者郭守敬建言开凿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为了开辟新的水源,决定远自西北昌平白浮泉引水,西折南移,经瓮山泊下注高粱河,仍入城中积水潭,然后凿渠东下,绕行萧墙东环垣外,南出大都城南墙,转而东南,与前中都旧闸河故道相接,并建船闸,东到通州以入白河,这就是有名的通惠河。

于是,南来的漕船可以直驶入城,停泊在积水潭。

钟鼓楼一带成为商业中心。

于是,就有了1293年忽必烈自上都还大都,过积水潭时,见舳舻蔽水,十分高兴,遂命名曰“通惠河”的一幕。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明朝取代元朝,永乐年间对大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元大都北城墙南移2.5公里,南城墙向南推进800米,改造萧墙,皇城、紫禁城、景山大大改造了元代皇城,延伸了天安门前的“千步廊”。

明嘉靖年间又加筑外城,南城墙又向南推进了3.1公里,加筑了永定门。

清代大致维持了这一规模与格局(图15)。

北京中轴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从北京中轴线形成过程来看,从功能角度研究,首先是政治的需要。

统治者需要突出都城的地位,需要城市中轴线满足政治的需要。

皇城、皇宫和为皇宫服务的设施(精神的、物质的),都要放在中轴线上,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第二,从空间布局结构上,中轴线要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威,要创造许多尺度不同的空间,既要能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又要能满足精神上的需要,符合礼治的需要。

第三,从环境角度考虑,人文景观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相协调,建筑和景观相协调,建筑的形式、体量、色彩都要相互协调。

从整体来看,北京城的中轴线应有两条。

一条是自永定门至钟鼓楼,总长7.8公里的人工轴线,以建筑与道路为主,间隔以广场和绿化。

另一条是从北京城西北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故道,即古代白莲潭,现代的积水潭、后海、前海、北海及中南海水系轴线,这条弯曲的轴线,始终是北京水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两条轴线有分有合,有远有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因借,混为一体。

这两条轴线从建大都图8 西周、秦、汉、隋、唐都城示意图图9 古蓟城的水利建设图10 辽南京城平面图的时候起,就是不可分割的。

一曲一直、一静一动、一水一陆、一柔一刚,相得益彰。

这是盖世无双的。

第四,北京中轴线是不断变化完善的,除故宫、钟鼓楼、天坛等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外,地安门外鼓楼商业区、千步廊、前门大街、正阳门棋盘街等地,在符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和完善的。

如天安门广场的扩建,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建设体现了创新的意义。

这些变化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第五,北京中轴线7.8公里长,线上节点众多,要按节点、区段逐段分析研究,认识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

如何保护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首先,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中轴线,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要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为背景来研究城市中轴线。

相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而言,中轴线只是历史名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中轴线是形成和存在于城市的传统布局之中的,中轴线上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城市胡同肌理、民居的尺度、广场和空间、色彩和色调处理,都是应该纳入保护范畴的,要尊重、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它的文化内涵,切忌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切忌搞一些符号和似是而非的假古董拼凑、冒充代替文物历史的真实性。

对中轴线及其周围地区的保护要在宏观上划出保护区和影响范围,在中观上把握保护的规模,在微观上要仔细推敲,精工细作,稳步推进“微循环”。

其次,北京中轴线一般是指永定门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的一段,在轴线方向上应分段确定不同的保护宽度,是否可以这样划分:1.永定门—正阳门。

包括两侧的天坛、天桥先农坛、前门大街(大栅栏、鲜鱼口等),突出非物质文化、祭祀建筑、商业街市文化。

2.正阳门—天安门。

包括广场、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旗杆等,主要突出政治广场、历史文化。

3.天安门—神武门。

包括紫禁城、太图11 金中都城平面图图12 元大都城示意图1图13 元大都城示意图2庙、社稷坛、故宫系列建筑、广场及原皇城。

突出历史王朝的宫殿、文物、各种类型古建的保护。

4.神武门—地安门。

包括景山、北海、皇城等,突出原皇家园囿、宫廷建筑、附属用房的保护。

5.地安门—钟鼓楼。

包括地安门外大街、两侧的南北锣鼓巷、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

突出皇城外王府、民居、商业历史文化的保护。

再次,中轴线上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要保护好中轴线上的山、水、桥、绿。

什刹海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范例,水质、水量都要注意保护,中轴线上有完整的水系,要不懈努力来完善水系,保护来之不易的水景。

北海团城、万岁山(琼华岛)、景山等自然、人工地形构成了中轴线上立体的造型形象,也是视线走廊上的重要景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