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ppt1课件
通过与元旦的对比来说明元宵的热闹 非凡:“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 先肯定除夕的热闹,再跟元宵节比,说出它 的缺陷。因为除夕没有月光,元宵节则是 “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可是 它还不够美”,作者先说元旦好,因为元旦 “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 裳”。尽管如此,元旦还不够美,由此可见 元宵节是何等美丽。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 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 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 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 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 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 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 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 小雅.庭燎》篇中,就有 "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 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 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 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 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 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 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 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 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 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 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 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 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 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 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 (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 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 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 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 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 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 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 即大年夜。
① 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家庭,店铺,广 场,城隍庙,公园,男男女女,小孩等多 方面来描写。 ② 描写的特色:具体,形象,逼真,多 角度,多侧面进行描写。
叙事与写人往往密不可分, 优秀的叙事散文不但生动地告诉 人们某件事情,而且事件中地人 物也是个性鲜明的。说说散文中 写人与记事的区别。
说说你家乡 的春节习俗。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 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 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 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 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 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 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 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 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 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 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 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 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 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 百鬼所畏。“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 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 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 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 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 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 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 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 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 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 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第一部分(1--7节):描述北京市民在腊 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 第二部分( 8--11 节):描述北京市民除 夕,元旦,年初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12--16节):描写北京市民过 元宵节的情况。 第四部分(17节):描写新旧社会过春节 的不同。
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上年货 儿童放假 新年的“彩排” 除夕以前 除夕 元旦光景 初六开张 元宵节(春节的高潮)
介绍穿插进行的?
举例: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神祭祖的,可是细一想,它 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是小型的农 业展览会。 作者将传统旧俗赋予时代内涵。 送灶: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有大家享用, 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动刀剪不吉利的迷信”,表现了我们确是爱 和平的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4:作家采用什么手法说明元宵节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 《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 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 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 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 《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 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 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 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 “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主旨
通过对北京春节的热闹 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北京市 民生活与风尚,通过新旧社 会的对比,显示了新社会移 风易俗的力量。
画出文中能表现对新社会春节 喜爱之情的句子。并说说这些 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统领全文材料,是选 材的标准,是散文的 “神”。
场面描写
[ 重点段落分析 ] ( “元宵上市 ---- 这的 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北京的春节
老舍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作家简介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 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 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 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 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 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 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 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 震动文坛。
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的字音词义。
2 、完成《学习与评价》中课文语 段阅读(第18页). 3 、完成《学习与评价》中散文阅 读《老北京的小胡同》。
谢谢
附:春节习俗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 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 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 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 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 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 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是“新年的高潮”?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思考5:文中说:“元旦是体面的,家
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 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那么元宵 节美在何处呢?
美在处处悬灯结彩,整条 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思考6:作家抓住一个“灯”字做足了 文章,请问他是从哪些方面写灯的?
作家抓住一个“灯”字做文章。围绕“灯”, 先写“灯展”,再写“观灯”。写灯展,先写哪 些地方有灯:商店里、大街上、家中庭院、到处 是灯,真是灯的世界、灯的海洋。再写灯的用材: 有名的老店的灯常常有几百盏,“有的一律是玻 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还 有“制成各样的冰灯”。然后写灯的形状:“有 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 《水浒传》故事”,“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 的长龙”。最后写灯的种类:有“悬灯”、“花 盒”、“火判”、“天灯”等。
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 月初、腊八、二十三小年、 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正月十九。重点 写了高潮和开始即腊八、除 夕、正月十五。
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小孩子们:买杂拌、 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 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 具。
思考3:作者如何将叙事与风俗的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 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 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 的风俗。据 《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 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 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 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 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