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求诸己”的下一句是:小人求诸人2.“日暮汉宫传蜡烛”下一句是:轻烟散入五侯家3.“罗浮山下四时春”的下一句是:卢橘杨梅次第新4.“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下一句是:不辞长作岭南人5.“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下一句是:人间能得几回闻6.“采得百花成蜜后”的下一句是:为谁辛苦为谁甜?7.“春色恼人眠不得”的下一句是:月移花影上栏杆8.“相见争如不见”的下一句是:有情何似无情9.“粉身碎骨浑不怕”下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10.“沾衣欲湿杏花雨“下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
11.“葡萄美酒夜光杯”下一句:欲饮琵琶马上催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下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13.“此情可待成追忆”下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14.“蝴蝶双双入菜花”下一句:日长无客到田家15.“今人不见古时月”下一句是:今月曾经照古人16.“洛阳城东桃李花”的下一句是:飞来飞去落谁家17.“洛阳女儿惜颜色”的下一句是:坐见落花长叹息18. “瀚海阑干百丈冰”下一句是:愁云惨淡万里凝19. “宁可枝头抱落花”的下一句是:何曾垂落北风中20.“身无彩凤双飞翼”下一句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21“.晴空一鹤排云上”的下一句是:便引诗情到碧霄22.“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下一句是:铜雀春深锁二乔。
23“停杯投箸不能食”的下一句是:拔剑四顾心茫然24.“欲渡黄河冰塞川”的下一句是:将登太行雪满山25. “闲来垂钓碧溪上”的下一句是:忽复乘舟梦日边26.“翅湿沾微雨”的下一句是:泥香带落花。
27. “深林人不知”下一句是:明月来相照28. “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下一句是:各领风骚数百年。
29. “过时自会飘零去”的下一句是:耻向东君更乞怜30.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的下一句是:以观沧海31. “水何澹澹”的下一句是:山岛竦峙32. “树木丛生“的下一句是:百草丰茂33..秋风萧瑟的下一句是:洪波涌起34.“醉里挑灯看剑”的下一句是:梦回吹角连营。
35.“都云作者痴”的下一句是:谁解其中味36.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前一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37.“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后一句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8.“散入珠帘湿罗幕”下一句是:狐裘不暖锦衾薄39.“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下一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40..“深宫尽日闲”的上一句是:流水何太急。
41.“见义不为,无勇也”出自《论语·为政》4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哪位词人哪首词?李清照《武陵春》43.“何须倩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中的花指的是:桂花44.李白的《将进酒》中“会须一饮”多少杯呢?答案:三百杯45.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中的佳人和李延年是什么关系?答案:兄妹关系46.王维人称“诗佛”,他的字是:摩诘4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琵琶行》48. 歌词《愿得一人心》出自哪首诗作?答案《白头吟》49.相传《白头吟》是谁指责谁移情别恋的故事?答案:卓文君指责司马相如5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51.《七步诗》的作者是:曹植5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诗句5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5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5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自:岳飞的诗句5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5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高适的:《别董大》58.当有人浪费粮食时,我们会用唐代李绅的一句诗进行劝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59.年少者贪图玩耍不刻苦读书时,我们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60.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的清楚,这时我们会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61.“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出自《论语·为政》6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岳飞的:《满江红》63.寒山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它的名扬因为一首诗。
这首诗是:《枫桥夜泊》64.畅销书一问世就会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洛阳纸贵”和:左思有关65.《楚辞》名篇《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而成,多数篇章描写神灵间的眷恋。
请问《九歌》一共几篇?十一篇6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离骚》67.初唐诗坛的“沈、宋”是指:沈全期和宋之问68.盛唐诗坛的“高岑”是指:高适和岑参69.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是:柳永70.“易安体”的创始者是:李清照71.白居易专门性的诗歌理论著述为:《与元九书》72.我国最早的词总集为:《云谣集》73.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74.《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赋、比、兴75.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是:《孙子兵法》76.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77.“锲而不舍”出自《荀子》的:《劝学》篇78.《沁园春·雪》表达主旨的一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79.“多谢后世人,戒之甚勿忘”中的“谢”是告诉的意思吗?对80.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琵琶行》8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描写的是哪种植物?答案CA 松树B 梅花C 竹子82.“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中的“合昏”指的是A 合欢花B 夜来香C 夕颜答案A83.“可怜荒古龚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形容的是哪位诗人?答案CA 杜甫B 苏轼C李白8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什么?A 水淹七军B 草船借箭C 火烧赤壁答案C85.李白感慨哪一个历史事件而作《越中览古》答案CA 草船借箭B 武王伐纣C 卧薪尝胆86.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是指如今的何处?答案:A A、成都B、重庆C 、洛阳87.诗经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中“黍”指的是那种农作物?A、高粱B、黄米C、谷子答案:B88.“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诗中“谪仙人”指哪位诗人?A: 李白B: 杜甫C:苏轼答案:A8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哪里?A.《论语》B.《孟子》C.《诗经》答案B9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出自谁的诗句?A.杜甫B.李白C.辛弃疾答案A91.歌曲《明月几时有》是根据什么改编的?A.苏轼的诗B.苏轼的词C.苏轼的诗歌答案B92.“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的作者郑思肖除了写诗还擅长作画,他最擅长的是画什么?A.梅B.兰C.竹答案B9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出自李白的那首诗?A.《行路难》B.《古风》C.《短行歌》答案:A94.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是在赞誉哪种花?A.菊花B.梅花C.梨花答案:B95..“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出自那首诗?A.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B.岑参的《走马川行》C.王勃的《林塘怀友》答案A9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出自苏轼的那首作品?A.《题西林壁》B.《题金山寺》C.《赤壁赋》答案A9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哪里?A.《乐府诗集·东门行》B.《乐府诗集·艳歌行》C.《乐府诗集·长歌行》答案C.98.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出自哪里?A.《警世通言》B.《醒示恒言》C.《喻世明言》答案A99.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是谁?A.辛弃疾B.王安石C.李清照答案A100.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自崔护《题都城南庄》,请问作者是哪朝人?A.清朝 B.宋朝 C.唐朝答案C101.“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出自王安石的那首诗?A.《春夜》B.《北山》C.《郊行》答案A10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是谁的诗句?A.杜甫 B.杜牧 C.杜审言答案B10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出自刘禹锡的那首诗?A.《秋词》B.《竹枝词》C.《春词》答案A104. 诗人王维擅长表述哪种类型的诗?A.动物类 B. 山水类 C.建筑类答案:B10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岑参被称为什么?A.边关诗人 B.边远诗人 C.边塞诗人答案C106. 李商隐与谁合称为“小李杜”?A.杜甫 B.杜牧 C.杜审言答案B107.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写于1954年哪个季节?A.春天 B.夏天 C.秋天答案B108. 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指的是什么?A.一个人 B.一种酒 C.一种工具答案B109. 下列那首诗是杜牧的作品?A.《泊秦淮》 B.《春日寄怀》C.《夜雨寄北》答案A110. 杨巨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A.元朝B.宋朝C.唐朝答案C111.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出自那首诗?A.《琵琶行》B.《琵琶记》C.《琵琶词》答案B112.“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出自谁的《登幽州台歌》?A.陈子昂B.李商隐C.韩愈答案A113.白居易《长恨歌》中“杨家有女初长成”的“杨家女子”指的是谁?A.杨玉环 B.杨淑君 C.杨一清答案A114. 《秋浦歌十七首》的作者是谁?A.杜甫 B.王维 C.李白答案:C115.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A.宦官之家B.农民之家C.商人之家答案B116.“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在红楼梦中出自谁之手?A.林黛玉 B.薛宝钗 C.史湘云答案B117.哪位诗人被后世评论家称为“唐代诗祖”?A.李白B.杜甫C.陈子昂答案C118.纳兰性德词集《侧帽集》中的“侧帽”与下列哪位有关?A.独孤信B.宋玉C.潘安答案A119.“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的“这边”原指什么地方?A.西柏坡B.会昌C.井冈山答案B120.梁启超评价我国的一位田园诗人这样说到:“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请问梁启超评价的这位诗人是谁?A.孟浩然B.陶渊明C.王维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