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之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和殖民的危险,不少中国爱国人士不断为解救祖国寻找出路,但最终无果。
直到中国共产党从俄国引进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中国人民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变化,自那以后,中国的发展改革崛起道路就一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摇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不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中国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国情状况的恶化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
虽然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新的生存奋斗,然而中国社会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气象一新,反而迷茫在更加混乱的遭遇之中。
一大批革命者痛苦地认识到,衰落的中国并没有因为帝制的推翻而获得新生,中国社会的变革还需要另辟蹊径。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摇篮。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视线转移,李大钊凭借其灵敏的政治洞察力作出了深刻评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也在十月革命的触动下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从1920年开始,一批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1921年7月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正式完成建党的工作,力求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在主要内容上取得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被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开始。
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对自身错误进行反省和纠正的阶段。
此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新领导层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表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获得的一次巨大飞跃。
毛泽东思想成为继马克思主义之后知道中国革命的又一面思想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晶。
“马克思主义王朝”在中国确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处于领导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要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意识
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大力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并在制度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当时是一个经济贫穷,思想落后的国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对苏联的社会主义进行充分的借鉴,采用扬弃的姿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索,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期,中共领导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经历了经济大跃进的挫折,行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惨剧,严重阻滞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邓小平理论作为第二次飞跃,有其时代条件、实践根据和历史必然。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恢复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创新前奏和必要思想前提。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坚持邓小平理论,是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王朝”的鼎盛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且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在中国经历种种之后而总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见证它的正确性与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