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矫正的法社会学分析

社区矫正的法社会学分析

社区矫正的法社会学分析
□何振兴张引弛
摘要:社区矫正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矫正模式,在我国也由局部试点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本文简要介绍了社区矫正的性质及发展,社区矫正的立法依据,还从法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区矫正立法依据法社会学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社区矫正,也叫社区处遇、社区矫治、社会内处遇等,在我国一般称为社区矫正。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对社区矫正具体的含义都有不同的理解,理解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社区矫正的范围上。

而我国的社区矫正是指,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掌握研究社区矫正的源流及其理论基础,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内涵,并完善社区矫正的形式,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社区矫正的性质和起源
社区矫正在批判监禁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现代社区矫正观念源于二战结束之初对退伍军人的心理辅导。

当时西方国家有许多老兵在退役后遭受社会不适应之困扰,为协助他们完成由军旅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一些社会团体和社区志愿人员专为这些老兵提供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成效显著。

有关司法部门受此启发,遂将此种做法引入刑事司法体系。

⑴此后经数十年的发展,社区矫正制度日趋完善,成为西方国家矫治罪犯的首选方案。

最新的2000年数据统计,加拿大适用社区矫正刑比例高达到79.67%,澳大利亚达到77.48%,新西兰为76.15%,美国为70.25%,韩国和俄罗斯较低,但也分别达到
45.9%和44.48%⑵
二、社区矫正的价值分析
(一)社区矫正有助于实现多元化的刑罚目的
关于刑罚的目的,长期以来存在报应主义与预防主义的争论。

所谓刑罚的报应主义,即指根据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确定刑罚及其受到惩罚的程度,其追求的是罪刑的对等性;惩治犯罪是为了表达社会正义观念,恢复社会心理秩序,也体现刑罚的伦理道义性。

而所谓预防主义,即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实现防止犯罪发生的社会效果,刑罚的目的就是预防犯罪。

社区矫正的兴起,正契合了迪尔凯姆提出的三大规则―――替代规则、量化变易规则和质化变异规则。

同传统的监狱矫正相比,社区矫正不将罪犯与社会隔离,而将其置于社区进行救治性的处遇,这无疑对罪犯更为宽和、人道,更有利于协助其复归社会。

因此,社区矫正体现着刑罚演进的历史趋向。

(二)社区矫正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刑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正义和公平。

但随着刑罚理念的演进,正义的刑罚的判定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

对犯罪人所判处的刑罚与其给国家社会或他人所造成的危害是否必须相称,对其适用多重的刑罚才算公平?已经随着时代的演进变化和发展了,个人的自由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

司法机构固然可以用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来维护社会公正.但监狱对人的身心更生和善化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地方。

监禁刑对改善犯罪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一些青少年犯罪,因此,针对不同犯罪主体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惩罚形式,将有利于其自身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对立面,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从保护个体出发,达到社会公平正义之实现。

三、社区矫正的法社会学分析
1.社会化、再社会化理论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犯罪是正常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异化,为了纠正和克服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病态和失范问题,就要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

所谓再社会化,顾名思义就是在社会化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的强度比社会化强烈,而且是要求个人放弃一种生活方式而采取另一种不仅与从前不同、而且完全不相容的生活方式,要求个人与过去一刀两断而且被完全"改造"。

对罪犯进行改造就是再社会化的一种形式。

传统的改造一般都是在一种完全封闭且与社会相隔离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里罪犯要穿统一的囚装,统一出操,统一劳动,统一吃饭,统一活动等等,这里缺乏个性化、人性化色彩。

试图通过法律制度、监规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来统一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彻底与过去决裂。

把罪犯放在与世隔绝的监狱或劳改场所进行,本身就意味着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个人与社会难以同步发展,导致罪犯刑满释放以后,由于跟不上社会发展,又重新走向犯罪的道路。

因此对罪犯的改造应从强制性的再社会化转向参与性的再社会化,从监禁转向非监禁。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正常社会环境相仿的生活模式,可以促进罪犯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达到再社会化的目的。


2.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越轨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关于越轨行为最基本观点是:"由于社会群体制定规则并把触犯这些规则的行为确定为越轨行为,由于社会群体对某些人适用这些规则,把他们视为被社会排斥的分子,于是社会群体创造了越轨行为",也即"越轨行为不是某人某种行为的性质,而是由他人适用规则,并对一名'坏蛋'进行制裁的结果",由此,"具有越轨行为的人是被成功地适用这种名称的人;越轨行为就是人们这样称呼的行为"。

⑷根据此理论,违规这一旦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就会在其心灵上打下"罪犯"的烙印,产生"自我降格"的心理过程,进而顺应社会对其的评价,由原先的初级偏差行为逆变为更为严重的高级偏差行为,"违规"甚至会被"合理化"而演变为行为人的一种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

因为将罪犯判刑入狱是最深刻的标签化过程,所以标签理论强调应将一些罪犯在矫正机构内服刑转到社区内进行矫正,以减轻监狱机构对受刑人所形成的消极标签效果。

3.复归理论
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是复归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复归理论认为,所有罪犯都是可复归的;监狱是一个提供矫正罪犯的富有建设性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惩罚罪犯、剥夺罪犯能力的场所。

矫正的任务包括在犯人和社区之间建立或重新建立牢固的联系,使罪犯重归社会生活中去,恢复家庭关系,获得职业教育。

就广泛的意义而言,即在于为犯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提供帮助。

犯罪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必须将使其置于由多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特定环境中,从事多方面社会实践的体验。

深化的复归理论注意考虑了罪犯与其犯罪环境的关系,认为犯罪是社会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犯罪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意志的选择,同时也是社会中诸多不良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对罪犯处遇的重要方面是利用社区资源来帮助罪犯复归社会。

社区矫正则容易形成法律、社会和家庭的良性互动,创造出良好的改造氛围。

个人走向犯罪的道路往往与社会不良污染源、家庭教育的缺位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社区矫正着眼于对犯人的思想、心理改造表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从事社区矫正的人员主要是由专业的矫正组织和社会志愿者构成的。

根据社区矫正的程序,矫正机关在通过对案犯的家庭、社区等环境进行综合考察后作出社区矫正决定,落实社区帮教人员;专业人员在认真了解矫正对象在生活、家庭和就业等方而存在的困难基础上,负责矫正措施的落实;社会志愿者主动对矫正对象进行帮扶,使矫正对象充分感受到关怀。

同时,社区矫正也为犯罪人提供了极为宽松的改造环境,有利于犯罪人婚姻的稳定,个人的发展,保持家庭的完整,大大减少社会对立面,缓解了部分社会矛盾,从而充分调动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充分体现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冯卫国著:《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2】张玲:《社区矫正:积极意义与现实困境并存》,载《中国律师》2004年第6期,第68-69页。

【3】参见郑杭生、程虎:《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1-3页。

【4】参见王智民著:《当代国外犯罪学概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作者简介:张引弛,广东商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学;何振兴,广东商学院法学院2005级本科生
2009年02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法学研究
-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