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2014年2月XX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修订表1XX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修订表(续)2XX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修订表(续)3XX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修订表(续)4目录1 综合说明 (4)1.1项目建设必要性 (4)1.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4)1.3方案设计深度、水平年及防治标准执行等级 (7)1.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7)1.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7)1.6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8)1.7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 (8)1.8水土保持监测 (9)1.9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0)1.10结论与建议 (10)2 方案编制总则 (12)2.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12)2.2编制依据 (13)2.3指导思想 (17)2.4编制原则 (17)2.5方案编制深度、设计水平年及方案服务期 (18)2.6水土流失防治执行标准 (19)3 项目概况 (20)3.1项目基本情况 (20)3.2项目组成及布置 (22)3.3施工组织 (26)3.4土石方平衡 (29)3.5工程占地 (31)3.6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 (31)3.7拆迁安置 (31)3.8施工进度安排 (32)4 项目区概况 (34)4.1自然环境概况 (34)4.2社会经济概况 (39)4.3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40)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43)5.1主体工程方案比选及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 (43)5.2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48)5.3主体工程占地的分析与评价 (50)5.4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的分析与评价 (51)5.5主体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的分析与评价 (51)5.6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54)5.7结论、要求与建议 (55)6 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57)6.1防治责任范围 (57)6.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58)7 水土流失预测 (60)7.1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 (60)7.2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及时段 (61)7.3水土流失预测内容与方法 (62)7.4水土流失预测 (63)7.5水土流失危害的分析与评价 (68)7.6水土流失预测结论及综合分析 (70)8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74)8.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74)8.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布设 (75)8.3施工预防保护措施 (78)8.4不同类型防治工程典型设计 (79)8.5分区防治措施设计 (85)8.6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汇总 (92)8.7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 (94)8.8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 (96)9 水土保持监测 (98)9.1监测目的 (98)9.2监测区域、时段 (99)9.3监测内容及方法 (99)9.4监测频次及监测点位 (103)9.4监测设施、设备与仪器 (104)9.5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要求 (106)10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08)10.1投资估算编制 (108)10.2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概述 (111)10.3水土保持防治效益分析 (118)10.4水土保持损益分析 (120)11 实施保障措施 (124)11.1组织领导与管理 (124)11.2后续设计 (124)11.3水土保持工程招标、投标 (124)11.4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 (125)11.5水土保持监测 (125)11.6施工管理 (125)11.7检查与验收 (127)11.8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 (127)11.9资金来源及使用管理 (128)12 结论与建议 (129)12.1结论 (129)12.2建议 (131)附表:附表1 主要材料价格预算表附表2 施工机械台时费汇总表附表3 水泥砂浆材料单价计算表附表4 工程单价汇总表附表5 单价分析表1 综合说明1.1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前期进展情况1.1.1 项目建设必要性风能因其可再生、无污染等特点,是新能源中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一个领域,风电开发还具备建设周期短、投资灵活、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合理利用风能,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减轻能源短缺的压力,其综合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经过多年发展,风电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已接近具有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风电还存在进一步降低造价和性能优化的空间。
为此,风力发电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发展潜力巨大。
XX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于全国风能丰富的地区之一,可供风力发电的场址较多,发展风电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XX市沿海是省内开发风电的“富矿区”之一。
省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常规能源资源中,煤炭资源贫乏,石油、天然气尚未发现,属南方缺能省份之一。
大规模开发本省丰富的风能资源,有利于减少对省外一次能源输入的依赖,满足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
2011年5月XX省人民政府印发的《XX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XX省建成陆上风电场200万千瓦装机的风电发展目标,本风电场工程开发符合专项规划的要求。
XX风电场建设条件良好,其开发有利于当地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有利于补充电网清洁能源,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全省绿色新能源装机容量比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1.1.2 项目前期进展情况2011年1月11日,取得了《XX县国土资源局关于XX风电场用地初审意见的函》;2012年1月10日,取得了《关于XX风电场项目选址初步意见的函》(云水[2012]2号);2012年2月9日,XX省发展改革委在福州主持召开《XX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具体内容参见附件《XX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纪要》([2012]19号)。
2012年2月24日取得了《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同意开展XX风电场前期工作的函》(闽发改能源[2012]200号)。
2013年5月10日本项目获得由XX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受XX风电有限公司委托,XX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开展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程,*年*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内部评审。
根据评审意见XX 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于*年*月完成了《XX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受XX风电有限公司委托,XX有限公司承担XX风电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工作。
本单位编制技术人员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勘察、调查,在认真研究了主体工程可研报告的基础上,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要求,于*年*月编制完成《XX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年*月*日,XX省水土保持监督站组织专家及相关代表察看现场,在XX县召开了《XX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技术评审会。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经补充、完善,形成了《XX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
1.2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XX风电场工程规划容量根据风资源情况及场地条件初步确定为30MW,拟安装15台2.0MW风力发电机,叶轮直径87m,轮毂高度80m,110kV升压站一座。
XX风电场主要位于XX县XX镇,部分位于XX镇。
场内涉及XX、XX、XX、XX等村庄,风机沿着村落附近的沿海丘陵布置。
场址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6′37″,北纬23°49′03″,场址范围面积约6.0km2,场址西距XX镇直线距离约5.0km,东距XX镇直线距离约1.0km。
本工程总工期12个月即2014年4月开工,2015年3月完工;风电场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为28412.72万元,其中土建投资4807.35万元,静态单位造价为9137元/kW;工程动态总投资为29153.27万元,动态单位造价为9717.76元/kW。
年等效满负荷2193.31h,年上网电量6579.9万kWh。
本项目占地总面积22.70hm2,其中工程永久占地3.00hm2,包括风机机位占地、升压站占地等;临时占地19.70hm2,包含场区道路、集电线路、施工及安装场地、临时堆土场等。
项目工程土石方挖方总量36.47万m3(自然方,下同,含剥离表土2.21万m3),填方总量36.47万m3(其中一般土石方回填34.27万m3,回填表土2.21万m3),无借方,无永久弃方。
拟建场地地处沿海丘陵区,地势沿丘陵起伏,为低山丘陵地貌。
拟建发电机组分布在低丘顶部及山脊上,地形波状起伏,升压站布置在山前平丘上,地势平缓开阔,均处于地势中的相对高点,不受潮位的影响。
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深,可不考虑其对本期工程的影响。
场地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场址近区域属于新构造活动性较弱的断块差异隆起区,断裂主要为早、中更新世断裂或前第四纪断裂。
区域内地震活动不强,震级较小,从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区域地壳稳定。
根据主体工程风电场场址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
在场址区内不存在岩溶、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不存在可供开采的矿藏,也不存在地下采空区和影响地基稳定的人为工程活动。
场地稳定性良好,适宜本期工程建设。
项目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20.8℃,年平均降雨量1134mm,场址多年平均风速为6.22m/s。
风电场附近有XX水库、XX水库、XX水库,风电场及升压站与XX水库的距离大于800m,距离XX水库大于1000m,且风电场与XX水库、XX水库不存在集雨汇流区域关系;风电场风机位置与XX水库距离大于500m,且没有集雨汇流影响关系;规划升压站址在XX水库北面山丘高地,存在集雨汇流影响关系。
水库参数详见表1-2-1。
表1-2-1 项目区周边水库参数一览表项目区地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丘陵台地上的森林植被以大叶相思和木麻黄为主,林草植被覆盖率约75%。
土壤以赤红壤为主。
项目区水土流失以微度为主,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面蚀、沟蚀。
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400t/(km2·a),土壤流失容许值为500t/(km2·a),项目所在地XX县未列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范围,XX镇属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1.3 方案设计深度、水平年及防治标准执行等级本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水平年为2015年。
项目所在地XX县未列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范围,XX镇属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且项目区为沿海地区,场区附近还有XX水库、XX水库、XX水库等灌溉水库(不属于水源保护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和《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审管理的暂行规定》(闽水监督[2011]59号),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参照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