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角形总复习【知识精读】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中的几条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2)三角形的中线(三条中线的交点叫重心)(3)三角形的高(三条高线的交点叫垂心)3. 三角形的主要性质(1)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3)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4)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S SABE∆基础。
5. 三角形边角关系、性质的应用【分类解析】例1. 锐角三角形ABC 中,∠C =2∠B ,则∠B 的范围是( ) A. 1020︒<<︒∠B B. 2030︒<<︒∠B C. 3045︒<<︒∠B D. 4560︒<<︒∠B分析:因为∆ABC 为锐角三角形,所以090︒<<︒∠B 又∠C =2∠B ,∴︒<<︒0290∠B ∴︒<<︒045∠B又∵∠A 为锐角,()∴=︒-+∠∠∠A B C 180为锐角 ∴+>︒∠∠B C 90∴>︒390∠B ,即∠B >︒30 ∴︒<<︒3045∠B ,故选择C 。
例2. 选择题:已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60°,另两个外角的比为2:3,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 )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无法确定分析:由于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其中一个角已知,另两个角的比也知道,因此三个外角的度数就可以求出,进而可求出三个内角的度数,从而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60° ∴另两个外角的和等于200° 设这两个外角的度数为2x ,3x ∴+=23200x x 解得:x =40 2803120x x ==, 与80°相邻的内角为100° ∴这个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应选C例3. 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12,求证:∠∠C B <12。
AF BE F EBC FAB ABE //,∠∠,∠∠∴== 又∵BE 平分∠ABC ,∴∠EBC =∠ABE ∴∠F =∠FAB ,∴AB =BF 又∵AB +FB >AF ,即2AB >AF又∵AB AC AC AF ≤∴>12, ∴>∠∠F C ,又∵∠∠F ABC =12∴<∠∠C B 12例4. 已知:三角形的一边是另一边的两倍。
求证:它的最小边在它的周长的1与1之间。
因此,a b c c c c ++<++23,即c a b c >++16() ∴++<<++1614()()a b c c a b c 故最小边在周长的16与14之间。
中考点拨:例1. 选择题:如图是一个任意的五角星,它的五个顶角的和是( ) ∴++++=++=︒∠∠∠∠∠∠∠∠A B C E D A AGF AFG 180 所以选择C例2. 选择题: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和7,则第三边x 的范围是( ) A. 大于2B. 小于12C. 大于2小于12D. 不能确定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应有7575+>>-x ,即122>>x证明:过P 点作EF//BC ,分别交AB 于E ,交AC 于F , 则∠AEP =∠ABC =60°∠∠∠EAP EAF APE <=︒∴>︒6060在∆AEP 中,∠∠,∠∠,∠APE AEP AE AP AFE ACB AEF >∴>==︒=︒6060∴∆AEF 是等边三角形 ∴=AF EF()()() AE AP BE EP BP PF FC PC AE EB EP PE FC AP BP PCAB EF FC AP BP PC AB AF AC AP BP PCPB PA PC AB AC >+>+>⎧⎨⎪⎩⎪++++>++++>++++>++∴++<+=2 ()∴+>+>+>⎧⎨⎪⎩⎪∴++>++=∴>++>PA PB AB PB PC BC PC PA AC PA PB PC AB BC AC PA PB PC 23232题型展示:例1. 已知:如图,在∆ABC 中,D 是BC 上任意一点,E 是AD 上任意一点。
求证: (1 (2)转化到另一个三角形中,利用边的关系定理即可证出。
证明:(1)∵∠BED 是∆ABE 的一个外角, ∴>∠∠BED BAE 同理,∠∠DEC CAE >∴+>+∠∠∠∠BED DEC BAE CAE 即∠∠BEC BAC > (2)延长BE 交AC 于F 点AB AF BE EFEF FC ECAB AF EF FC BE EF EC+>++>∴+++>++又即AB AC BE EC +>+例2. 求证: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相邻外角的平分线所夹的角等于45°。
BF ∴要转证∠EAB +∠ABD =270°又∵∠C =90°,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问题得证证明:∵∠EAB =∠ABC +∠C ∠ABD =∠CAB +∠C∠ABC +∠C +∠CAB =180°,∠C =90°∴+=+++=︒+︒=︒∠∠∠∠∠∠EAB ABD ABC C CAB C 18090270 ∵AF 、BF 分别平分∠EAB 及∠ABD ()∴+=+=⨯︒=︒∠∠∠∠FAB FBA EAB ABD 1212270135 在∆ABF 中,()∠∠∠AFB FAB FBA =︒-+=︒18045【实战模拟】1.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3,8,12+x ,求x 的取值范围。
2. 已知:∆ABC ∠=CAD β3. 如图,∆ABC ( ) A. 68°4. 已知:如图,AD 是∆ABC 的BC 边上高,AE 平分∠BAC 。
求证:()∠=∠-∠EAD C B 125. 求证: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所成的角等于第三个外角的一半。
【试题答案】1.分析:本题是三边关系的应用问题,只需用三边关系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即可。
解:∵三边长分别为3,8,12+x ,由三边关系定理得: 51211<+<x∴<<∴<<421025x x2.解: AB BC BCA BAC =∴∠=∠=,α 又 AD BC AD AB =∴=,∴∠=∠D B ,又∵∠=∠+∠BCA D B ∴∠=-∴∠=-D B αβαβ,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得: 2180ααβ+-=︒ ∴-=︒3180αβ 3.解: ∠=︒BPC 134 ∴∠+∠=︒PBC PCB 46 又∵BP 、CP 为∠B 、∠C 的平分线()∴==∴+=+∴+=⨯︒=︒∴=︒--=︒∠∠,∠∠∠∠∠∠∠∠∠∠∠PBC ABC PCB ACB PBC PCB ABC ACB ABC ACB BAC ABC ACB 1212122469218088 4.证明:∠∠∠EAD EAC CAD =- ∵AE 平分∠BAC ,∴=∠∠EAC BAC 12又∵AD ⊥BC ,∴=︒∠ADC 90 ∴=︒-∠∠CAD C 90又 ∠∠∠BAC B C =︒--180()()∴=-=︒---︒-=-∠∠∠∠∠∠∠∠EAD BAC CAD B C C C B 1212180901212()∴=-∠∠∠EAD C B 15.()==++∠∠∠ABC BAC ACB 12则()∠∠∠ADB DAB DBA =︒-+180()()()=++-+-=+∠∠∠∠∠∠∠∠ABC ACB BAC ABC BAC ACB ABC BAC 1212又() 1212∠∠∠ACG ABC BAC =+∴=∠∠ADB ACG 12。
9、等腰三角形【知识精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有关定理及其推论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本节的重点。
3. 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常常作为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由于这条线可以把顶角和底边折半,所以常通过它来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分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虽然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需要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则需要作高或中线,这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分类解析】例1. 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 =CD ,DM ⊥BC ,垂足为M 。
求证:M 是BE 的中点。
E分析:欲证M 是BE 的中点,已知DM ⊥BC ,所以想到连结BD ,证BD =ED 。
因为△ABC 是等边三角形,∠DBE =21∠ABC ,而由CE =CD ,又可证∠E =21∠ACB ,所以∠1=∠E ,从而问题得证。
证明:因为三角形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AC 的中点 所以∠1=21∠ABC 又因为CE =CD ,所以∠CDE =∠E 所以∠ACB =2∠E 即∠1=∠E所以BD =BE ,又DM ⊥BC ,垂足为M所以M 是BE 的中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例2. 如图,已知:AB C ∆中,AC AB =,D 是BC 上一点,且CA DC DB AD ==,,求BAC ∠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