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敷设室外电缆及防护

敷设室外电缆及防护

敷设室外电缆及防护
质量控制标准:
1、室内储备量为5 m,室外每端环状储备量为2 m(20 m以下为l m),每端出入土及做头为2 m。

2、土质路基不宜敷设电缆;困难情况下,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防护措施。

3、普通护套电缆应在环境温度不低于-5℃时敷设,耐寒护套电缆应在环境温度不低于-10℃时敷设。

若急需在20℃以下时敷设电缆,普通电缆应预先加热。

4、电缆可敷设在任何水平差的沟、槽、管等内。

应分清电缆A、B端顺向布放;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5、平行于轨道敷设的直埋电缆距最近钢轨轨底边缘的距离应满足下列要求:
6、在线路外侧,不得小予2 m;如路基宽度不够时,在保证轨底边缘与电缆间斜面距离不小于2 m的情况下,可减至不小于1.7 m。

7、在线路间,不得小于1.6 m;若线路间距为4.5 m,此项距离可减至不小于1.5 m。

8、直埋电缆与公路平行敷设时,电缆应埋设在距公路面边沿、排水沟边沿不小于l m 处。

9、电缆沟底应平坦,沟内无石块和杂物。

电缆埋设深度,距地面不得小于700 mm;石质地带,不得小于500 rnm。

10、电缆设电缆槽防护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埋深为盖顶面距地面200~300 mm。

槽内电缆应排列整齐,互不交叉。

11、电缆沟内敷设多条电缆时,应排列整齐,互不交叉。

12、直埋电缆应采用软土防护。

当通过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管道、水沟、路肩、坚石、土质不良等地区或由于条件限制,必须减少电缆敷设深度的地方,以及与其他电缆或管道交叉时,应采取不同的防护方式。

13、电缆经过下列地点时,应采用软土(砂)、砖(管、槽)防护:靠近取土坑时,接近地下建筑物时,接近或交叉其他电缆时,穿越地下排水沟时,穿越种有植物的耕地时,穿越居民点时,必须减少电缆埋设深度时。

用软土(砂)、砖防护时,电缆上、下各敷软土(砂)100mm,然后再敷砖防护。

14、电缆穿越轨道,根据实际情况可选用钢管、铸铁管、电缆槽或硬塑料管防护。

如采用钢管防护,两端管口内侧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穿越轨道的防护管,其两端应超出轨枕头500 mm以上。

15、电缆穿越公路时,应用钢管防护。

防护管两端应伸出公路边沿不少于500 mm。

16、防护管内径应为电缆外径的1.5倍以上。

17、电缆通过桥梁敷设时,根据桥梁类型,按电缆多少可采用管、槽等方式进行防护,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18、电缆敷设在桥上时不宜有接头,当困难需接续时宜采用地下电缆接续方式。

19、电缆过桥时在桥两端应有适当的备用量。

20、电缆通过隧道时,采用悬挂或电缆槽防护。

21、电缆穿过水沟、水渠时,应用钢管防护。

信号电缆允许与通信电缆、站场广播电缆同沟平行敷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