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
疏通文意源自同“又” 表顺承,就独立做事情
③子曰:“吾十 有 五 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四十而不 惑,五十 而知 天命,六十 而耳顺,
越过、超过 规范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 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 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
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疏通文意
温习 旧的知识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④子曰:“温 故 而
可以 凭借
表承接,就
可 以 为师矣。”
知新,
做,成为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 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 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合作探究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习(温习)
这一章讲的是个人修养,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 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 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 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 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 一样。
疏通文意
几个 走路 一定
在其中 选择
⑨子曰:“三人 行, 必有 我师焉。 择其
好的方面,优点 表顺承
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跟从、学习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 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 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合作探究
主题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一方 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 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阐 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 习方法,对后世教和学的理论有着深远的 影响。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 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论语( lún )
愠( yùn )
罔( wǎng )
殆( dài )
焉( yān )
肱(gōng )
逾矩( yú )( jǔ )
箪( dān )
合作探究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1句讲学习的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的修养。
高尚的个人修养: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疏通文意
每天
反省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②曾子曰:“吾日 三 省吾身:为人谋
泛指多次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复习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 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文言文翻译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原则:语“表达达”要,求就和是习译惯文,明无白语晓病畅。,符合现代汉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 优美。
方法: 六字歌诀:留、对、换、加、删、调
(加字、换字、直译、意译)
疏通文意
表顺接, 复习,
先生,指孔子
然后
温习
合作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 们要珍惜时光。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
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疏通文意
军队
普通人
⑪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
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 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合作探究 shí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 渝。
yú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 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 ,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疏通文意
广泛
坚守 恳切
⑫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
仁德
表并列
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 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 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合作探究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是“他人”, 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 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 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合作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 性。
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 旁通,举一反三。
常复旧课,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 进行巩固。领悟新知。
疏通文意
表转折,却
疑惑
⑤子曰:“学而不思 则 罔,思而不学则 殆。”
迷惑,即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 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合作探究
本章讲个人修养:坚定信念、广泛学 习。
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博学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 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 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合作探究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
2019/10/2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 家之首。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孔子嫡系 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子墓地
作者简介
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
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 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合作探究
成语归纳
• 不亦乐乎 • 三省吾身 • 三十而立 • 温故知新 • 不舍昼夜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匹夫不可夺其志
• 逝者如斯 • 四十不惑 • 随心所欲 • 箪食瓢饮 • 博学笃志 • 切问近思 • 择善而从
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 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合作探究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合作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 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合作探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分别指 什么样的人?孔子更为欣赏哪种人?为什么?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作品简介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 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合作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 “罔”和“殆”两个词有何不同意思?
“罔”侧重于迷惑而无所得,就是对知识 的理解不明确,掌握不牢固;“殆”侧重于 疑惑、有害,就是不学习知识而成天胡思乱想 会使人有陷入邪说的危险,要比“罔”影响 更坏,危害程度更深。这两个词反映出孔子 在“学”与“思”两个方面,更重视“学”, 反对离开“学”的胡思乱想。
也、也是
①子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悦”的古
按时 代指学习的内容
字,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说乎 ? 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
表转折,却
了解 知 而不
生气, 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愠,不亦 君子 乎 ? ”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 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 恨),不也是君子吗?
合作探究
本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 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方能有所得。
疏通文意
品质高尚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相当于现在的碗
⑥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能忍受
乐趣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 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