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麽启示呢?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开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儿子有多动症,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看医生。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她儿子的表现最差。

然而,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最大。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还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5名,他平时老老实实的,成绩为什么还这样,是不是有智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到家里,她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你的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他这次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早。

孩子上初中。

又一次家长会,她等着老师在差生的名单中点她儿子的名字。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老师没点她儿子的名字。

临别时,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儿危险。

”她走出校门时,儿子在等她。

一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来电话让她儿子去学校一趟。

她心里不安,巴望着儿子回来。

儿子回来了,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而后哭了起来:“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从小到大很多人嘲笑我。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十几年来凝结在心中的泪水,一个劲地往下淌,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编后]: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今天不行、明天不行、后天仍然不行为什么“她”的孩子开始看起来不行,后来却越来越行为什么魏书生的学生开始“不行”,后来都“行”了为人师尊、为人父母者,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眼中的“差生”、“问题孩子”在这个过分渲染竞争、急功近利的时代,如果有人说父母和老师的尖酸、刻薄(语言伤害)不知埋没了多少“牛顿”、“爱迪生”,这其中多半含有坐而论道的成分,因为真到自己手里,所作所为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好学生还顾不过来呢!谁会真正在意“差生”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哪个不比自己的孩子行(说“孩子自己的好”那仅是一种感情倾向,真要比起来少不得以已之短比人之长,于是乎捶胸顿足、长嘘短叹、“恨铁不成钢”也便司空见惯了。

孩子即便没有问题也成了“问题孩子”)。

可见,所谓“差生”、“问题孩子”根源还是在家长和教师身上。

----转自《莱西教育网》教育孩子的八大智慧(一)赏识:求知上进的源泉赏识是人类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还很幼稚,他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特别是父母的赏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特别是父母的鼓励。

事实证明,父母用行动表现出来的和赏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莫大的推动作用,是孩子求知上进的动力之源。

而一个孩子如果缺少赏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个性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二)梦想:创造奇迹的翅膀童年是梦想的故乡,梦想是明天飞翔的翅膀。

心理学显示,一个人心中拥有了梦想,就会在希望中,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

孩提时代是多梦的季节,一个懂得孩子的父母应当精心呵护孩子的梦想,并用行动和孩子一起设计未来的蓝图。

这样,梦想的种子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三)知识:自立成才的杠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也曾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知识,是孩子自立成才的有力杠杆,有了它,孩子才能撬起自己美好的人生。

有技巧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一步一步从兴趣发展到乐趣,增长更多智慧和才能,是父母的重要课题。

(四)品行:茁壮成长的基石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空白的纸,在那里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在这张空白的纸上,品行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基石,它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决定着他的未来是昏暗无光,还是光芒四射。

在孩子的心灵里精心种下一颗美德的种子,日后他才能长成一株参天大树,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

(五)习惯:成就未来的捷径国着名的家叶圣陶说:“就是培养习惯。

”培根则强调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是指人的行为倾向,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习惯就像是走路,人们如果选择了一条道路,就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

好的习惯是成就孩子美好未来的捷径,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健康成长;不好的习惯则像缠在身上的铁链,它无形地限制着孩子地思想和行为,阻碍着孩子每一步的发展。

(六)心理:立足的支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特别是孩子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有障碍,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其他问题。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

然而,很多家长只注重让孩子锻炼身体,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克服人性的弱点,把孩子培养成情绪快乐、心态积极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健康、成熟的心理去应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挫折。

找到适于自己的立足点。

(七)沟通:心意相通的桥梁融洽的亲子沟通不仅是亲子间维系的基础,更是相互交流,彼此理解。

提高培养效果的桥梁。

融洽的亲子沟通,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被、被欣赏、被接受,进而树立积极的自形象和健康的人格,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八)榜样:潜移默化的要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但孩子的要诀却是自己的榜样先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一、我们在近十年的上百个青少年个案咨询工作中发现,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讲,中学生在个案心理咨询中无论内容、形式还是咨询效果都有其独特性。

总括其特点主要有:一是内容多为学习问题。

涉及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计划、生物钟等;二是表现比较强烈。

如与父母、同学关系出现问题之后负气离家出走、心灰意冷的;三是极端化倾向。

一次考试成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得了,飘飘然溢于言表,而一次考试失败又能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四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五是可塑性强。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

在这个时期合情合理的引导、推心置腹的沟通、没有任何条件的尊重接纳以及通情达理,都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六是家长的配合是咨询效果的最基本保障。

中学生来咨询百分之九十五是有家长陪伴,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中学生咨询模式很特别:家长——学生——家长——家长学生。

在此模式中,家长的地位很重要。

这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并通过实践证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几乎百分之百与其家长有高的相关关系、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也离不开家长的全心全意配合,与其说家长想通过咨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不如说是家长通过给孩子咨询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结果是家长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所谓问题也就解决了。

通常的情况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也就是说当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一般不会考虑到自己与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关系,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于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治病,甚至把孩子弄到精神病院吃药打针。

然而在我们的中学生咨询模式中,家长最终意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才是孩子心理问题滋生的关键,孩子真正的病根是家长。

既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全家总动员共同解决问题,家长生病家长吃药。

这样的效果在个案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大的,由此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能否顺利走过人生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材的最重要因素,而家长又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

家庭教育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从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

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实施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父母的教诲愿意听取。

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

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

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

两种教育形式使得家庭教育表现出熟知性和继承性。

父母子女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最多,所谓“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便说明了这一点。

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

其实质就是人的人格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

所谓“家风”、“家传”就是家庭教育继承性的一种证明;从家庭教育实施的时间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现为早期性和终身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李全彩,2000)。

正因为此的家庭教育特点也就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也是最能动的因素是家长,家长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主要由于其有意无意中对客观存在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忽视——太主观所造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