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


2、对奥氏体晶粒度影响
提高相变区加热速度使奥氏体起始晶粒度显著细化。 原因: ◆奥氏体形核不仅在铁素体与碳化物相界,而且在α 相亚结构边界形核;晶核尺寸仅为亚结构边界宽度 1/10—1/5,形成极细的起始晶粒。 ◆在高速加热条件下,起始晶粒度不易长大,从而细 化晶粒。 ◆所形成的奥氏体晶粒内部受热应力和组织应力的作 用,形成许多位错胞。
▲感应圈形状与结构 感应圈的几何形状主要根据工件硬化部位 感应圈的几何形状主要根据工件硬化部位 的几何形状、尺寸及选择的加热方式来确定。 的几何形状、尺寸及选择的加热方式来确定。 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效应: ▲临近效应:(采用旋转加热方法) 临近效应: ▲环状效应:(有利于圆柱体外表面) 环状效应:(有利于圆柱体外表面) ▲尖角效应:(调节线圈与零件间的间隙或改 尖角效应:(调节线圈与零件间的间隙或改 进感应圈的结构来改善)
透入式加热与传导式加热相比较有如下特点: 透入式加热与传导式加热相比较有如下特点: ●表面的温度超过A2点以后,最大密度的涡流 表面的温度超过A 移向内层,表层加热速度开始变慢,不易过 热,而传导式加热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表 面继续加热容易过热; ●加热迅速,热损失小,热效率高; ●热量分布较陡,淬火后过渡层较窄,使表面 压应力提高
求最小表面硬度的函数: HV) (HV)HL =0.8 (HV)HS HV) 式中(HV) 式中(HV)HS为零件要求最小表面硬度。
3、表面淬火后性能 ◆表面硬度:快速加热,激冷淬火的工件表面 表面硬度:快速加热,激冷淬火的工件表面 硬度往往比普通淬火高2 硬度往往比普通淬火高2~5个百分点 ◆耐磨性:快速加热表面淬火后工件的耐磨性 耐磨性:快速加热表面淬火后工件的耐磨性 优于普通淬火 ◆疲劳强度:采用正确的表面淬火工艺可以显 疲劳强度:采用正确的表面淬火工艺可以显 著提高零件的抗疲劳性能 ◆残余应力分布:表面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大小 残余应力分布:表面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大小 和分布与钢种、零件尺寸、硬化层深度及加 热冷却等多种因素有关
面硬度为48~55HRC,齿轮承受较大载荷且 面硬度为48~55HRC,齿轮承受较大载荷且 具有较好接触疲劳性能。如何处理?采用 整体淬火,整个齿部都会淬硬,使用过程 中易发生脆断,怎么办?
第四章:表面淬火
● 表面淬火作为强化金属零件的手段之一,具有以下 表面淬火作为强化金属零件的手段之一, 特点: 特点: 1、经表面处理零件不仅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而且 与适当预先处理的心部组织相结合,可以获得高的 疲劳强度和强韧性。 2、表面淬火工艺简单,强化效果显著,热处理后变形 小。 3、生产过程易于自动化,生产效率高。
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工艺 (1)根据零件尺寸及硬化层深度要求,合理选择设备。 (a)设备频率选择
150 2500 〈f〈 2 2 δ x δ x
(b)比功率的选择:
f最佳
600 = 2 δ x
比功率是指感应加热时工件单位表面积上所吸收的 比功率是指感应加热时工件单位表面积上所吸收的 电功率。比功率选择主要决定于频率和要求硬化层 深度 设备比功率 :设备输出功率与零件同时被加热的面 积比
残余应力和脆性,又不致降低硬度,
●一般采用的回火方式有炉中回火、自回火和感应
加热回火。
3、感应器设计简介 感应器是将高频电流转化为高频磁场对工件实行 感应器 感应加热的能量转换器。 ▲材料 感应器中电流密度可达6000A/m㎡,故所用的 材料的电阻率必须尽可能小,一般采用电解铜,通 常用紫铜制作。 ▲组成: 有效线圈(又称施感导体);汇流接线板;汇 流条;冷却装置等
(1)降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2)改变马氏体点(Ms、Mf)及马氏体组织形态 )改变马氏体点(Ms、Mf)及马氏体组织形态
二、表面淬火的组织与性能
1、组织:淬火后可分为淬硬层、过渡层以及心部原 、组织:淬火后可分为淬硬层、过渡层以及心部原 始组织。不同原始组织表面淬火后金相组织: (1)对于退火状态共析钢: (2)对于正火态45钢,原始组织为F+P: )对于正火态45钢,原始组织为F+P:
3、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影响
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原因:
◆快速加热条件下形成的奥氏体,其含C量随加热速 快速加热条件下形成的奥氏体,其含C
度提高而偏离其平衡成分
◆大部分合金元素在碳化物中富集,从而使合金元素
在快速加热时更难固溶于奥氏体并不易均匀化
◆原始组织对奥氏体均匀化有很大影响 4、对过冷奥氏体转变及回火的影响
T AC1f AC1s
T A C3 AC1f AC1s
M
P+ M P
M +F
M + F+ P
M
F+ P
离表面距离 共析钢表面淬火沿截面温度分布 及淬火后金相组织
离表面距离 45钢表面淬火沿截面温度分布 45钢表面淬火沿截面温度分布 及淬火后金相组织
2、表面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测定 国际上统一采用ISO3754标准 国际上统一采用ISO3754标准 我国制订国标GB5617我国制订国标GB5617-85 标准规定:在感应加热或火焰加热后有效硬 标准规定:在感应加热或火焰加热后有效硬 化层深度(DS)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HV) 化层深度(DS)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HV) 等于规定的硬度值的那一层之间的距离。硬 度测量是在9.8N的负荷下进行。 度测量是在9.8N的负荷下进行。 ● 极限硬度(HV)HL(即规定硬度)是零部件所要 极限硬度(HV)
主要内容
1、表面淬火目的 2、表面淬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条件 3、快速加热时组织转变特点及 组织结构与性能关系 4、几种表面淬火方法
§4-1:表面淬火目的及分类
一、表面淬火目的 在工件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获得马氏 体组织,而心部仍保持表面淬火前的组织 状态(调质或正火状态)以获得表面层硬 而耐磨,心部又有足够塑性、韧性的工件。
δ的大小与金属的电阻率(ρ),相对磁导 的大小与金属的电阻率( ),相对磁导 率Ur=u/u0和电流频率(f)有关: 和电流频率( 2ρ δ= ωu 0 u 对钢而言简化为: uf 由式可见:电流透入深度随着工件材料电阻 由式可见:电流透入深度随着工件材料电阻 率的增加而增加,随材料的导磁率及电流频 率的增加而减小。 频率越高,电流透入深度越浅;当频率不 变时,温度超过居理点以后,电流透入深度 显著增加。
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Induction hardening) 2、火焰加热淬火(Flame / Torch hardening) 3、电接触表面加热淬火(Contact hardening) 4、激光表面加热淬火(Laser hardening) 5、电子束表面加热淬火等(Electron-beam hardening )
§4-3:表面淬火方法
一、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工件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了较高的感 应电势并在表面形成涡流,利用感应电流 应电势并在表面形成涡流,利用感应电流 在零件表面产生的热效应而使零件加热称 为感应加热;将感应加热后的零件快速冷 感应加热;将感应加热后的零件快速冷 却的淬火工艺称为感应加热淬火。 却的淬火工艺称为感应加热淬火。
离表面x 离表面x处的涡流强度为:
I x = I 0e

x ∆
式中Io——表面最大的涡流强度( 式中Io——表面最大的涡流强度(A) x——到零件表面的距离(cm) ——到零件表面的距离(cm) c p ∆= 2π µf 与材料物理性质有关的系数
从式中看出:x=0时, 从式中看出:x=0时, Ix=I0 x >0时,Ix<I0 >0时,I x=Δ时 x=Δ时, Ix=I0/e=0.368I0 /e= 工程上规定:当涡流强度从表面向内层降低 工程上规定:当涡流强度从表面向内层降低 到表面最大涡流强度的36.8%即I /e时,该 到表面最大涡流强度的36.8%即I0/e时,该 处到表面的距离∆称为电流透入深度,用δ 处到表面的距离∆称为电流透入深度,用δ 表示。
实验表明: ●在工件直径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硬化层深度 的增厚,表面残余压应力先增大,达到一定 值后,继续增加硬化层厚度,表面残余压应 力反而减少。 ●残余应力与沿硬化层深度的硬度分布有关。 过渡区硬度降落愈陡,表面压应力虽较大, 但紧靠过渡区的张应力峰值也最大;过渡区 硬度降得愈平缓,过渡区愈宽,张应力峰值 内移且减少,表面的残余压应力也减少。 ●残余应力的分布和钢中的含碳量有关。含碳 量愈高,残余压应力愈大
例一:有一个φ20×700mm的轴,材料为45 :有一个φ20×700mm的轴,材料为45
钢,要求表面具有较高的耐磨性(50~ 钢,要求表面具有较高的耐磨性(50~ 55HRC),沿轴方向尺寸变形不能超过1mm, 55HRC),沿轴方向尺寸变形不能超过1mm, 采用淬火能否达到要求?不能怎么办?
例二:有一45钢制的φ200mm齿轮,要求表 有一45钢制的φ200mm齿轮,要求表
二、表面淬火分类
要实现表面加热必须给工件以极高的能量密度来加热,使工 件表面的热量来不及向心部传导,造成极大温差。一般认为 一般认为 若加热装置能提供≥ W/CM2能量密度就可实现表面加热 能量密度就可实现表面加热。 若加热装置能提供≥102W/CM2能量密度就可实现表面加热 (按加热装置不同可分为)
dΦ e = −K ⋅ dt
涡流——零件在感应电势的作用下产生的电流。 涡流——零件在感应电势的作用下产生的电流。
e e If = = Z R2 + X 2 L
(b)表面效应(集肤效应) 表面效应(集肤效应)
Q = 0.24 I f ⋅ R ⋅ t
2
定义:涡流强度随高频电磁场强度由零件表面向内层逐渐减小 而相应减小的规律。
根据设备输出频率高低,感应加热的种类如下表所示:
加热方法 工频 中频 高频、超音频 超高频脉冲
频率(KHz) 频率(KHz) 50 <10 20~1000 20~ 271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