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
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无为而治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解析:选D。
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A项为老子思想;B 项为孟子主张;C项为王守仁主张;D项为“二程”主张。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朱熹的思想主张及其实质。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由此可排除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A、B两项;D项属于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朱熹的理学理论属于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内涵则是体现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的“三纲五常”,故C项符合题意。
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主张。
慧能认为“心动”才看到风吹幡动的现象,与王阳明“心即理也”的观点具有内在一致性,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故D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程颢认为“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朱熹主张“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最终归宿,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故排除A、B、C三项。
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礼、法”并重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④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A.①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解析:选C。
宋明理学借鉴佛教、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①正确;倡导“礼、法”并重属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②不正确;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使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③正确;宋明理学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④,故选C。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材料3:“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2)材料2反映了朱熹怎样的主张?材料3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3)结合材料2.3,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扣住“儒有焉”“道有焉”“释有焉”等关键信息。
第(2)问由材料中的“三纲”“五常”“理”“万物”“心”“良知”等信息概括其主张即可。
第(3)问从他们的主张目的与统治者要求的关系分析。
答案:(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3)“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说教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秩序。
一、选择题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反映了A项,“为往圣继绝学”反映了B项,“为万世开太平”反映了D项,C项与史实不符,理学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
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对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以后要步入仕途须读儒家经典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解析:选B。
本题通过对联的形式提供一个新情景,实际上考查朱熹理学与孔子学说之间的关系。
通过“眼珠子,鼻孔子”反映出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通过朱子高于孔子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3.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心即理也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C.理是万物本原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非礼勿视”即要求人们要遵循礼(封建伦理纲常),反对为了私欲而违反礼。
A项属陆王心学。
B项与材料原意不符,不违反礼的欲望是可以的。
C项与材料不符。
4.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与生俱来的。
故D项符合题意。
5.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解析:选C。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C项为二者的共同点。
A 项为程朱理学的基本主张,B、D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
6.(2012·淄博检测)《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人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解析:选D。
从姓名中的“克己”“忍”“信”“仁”“礼”“忠恕”,可知其符合儒家的主张,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
7.继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程颢B.程颐C.陆九渊D.朱熹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程朱理学以朱熹的成就为最高,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8.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文天祥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
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
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
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
书院讲学,由此酝酿。
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
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2:(修身之要)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3: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
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并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
(2)结合材料1分析宋代书院兴起的主要原因,并依据材料2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3)材料3是对哪一理论及其什么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
解析:第(1)问中的“政治理想”可依据材料1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信息进行归纳,“其他理论”可依据材料1中“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等信息进行判断;第(2)问中的“主要原因”可结合材料1中“禅宗的新宗教”等信息进行概括,“人才培养目标”应联系材料2中“言忠信”等信息进行提炼;第(3)问中的“理论及其弊端”可依据材料3中“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等信息展开思考,“看法”应指出其错误之处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1)政治理想: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实现治国、平天下。
其他理论: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2)主要原因: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难当大任;宋代理学家的极力倡导。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道德情操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烈的有用人才。
(3)理论:宋明理学。
弊端:缺乏真才实学,空谈误国。
看法:材料3的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他们不仅建构了庞大的理学体系,而且将理学的基本思想付诸实际行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