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实习报告篇一:农田水利学实验报告土壤入渗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小组成员:章坤吴文波陈坤菲迪小组编号:XX.4.22一、数据处理菲利普公式拟合,用x替换t1/2,添加二次多项式函数趋势线,如下:则可得菲利普公式It=2.33t1/2+0.044t。
渗吸系数S=2.33,稳定入渗速度if=0.044。
考斯加可夫公式拟合如下:可得考斯加可夫公式:i=0.877t-0.89。
i1=0.877,a=0.89。
二、误差分析我们组共测了33组数据,其中有15组数据为无效数据,入渗强度为零。
马氏瓶恒定出流。
前期读数间隔时间为5秒,可能无法观测出数据变化。
下部进气孔的水泡也会影响液面,造成轻微的浮动,造成读数误差。
土筒装土时需要用木棒压实,难免会导致土体不均匀,土本身也不是完全均匀,进而导致入渗速度受到影响。
入渗路径的不断加长,从水柱面到入渗锋面的水势梯度逐渐减小,所以入渗强度也在不断减小。
湿润锋深度的读取是根据贴在土筒外壁上的方格纸细条,细条无法保证完全竖直的贴在上面,入渗过程中用笔标记难免有误差,读取的时候数方格数来确定湿润锋深度不仅麻烦,也会造成误差。
另外,尽管在土样上面垫了一层滤纸,但仍无法保证完全的均匀下渗,所以湿润锋并非水平,读取时无法避免误差。
计数的同学喊读数的时候,读数的同学会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和读数时间,会导致数据和时间不是十分匹配。
三、实验感受与建议我们组共计做了四次实验,前三次均告失败。
第一次开启阀门后水并没有下渗,经老师提醒发现软管与玻璃管接口处会堵塞,用细铁丝疏通后,进行了第二次实验。
第二次软管与玻璃管接口处竟然断了,仔细一看发现软管的接口是粘在玻璃管的孔口,稍微折腾下便脱落了。
第三次实验前,在把软管接到玻璃管的接口上之前先测试开启阀门水流是否正常流出,测试正常,结果接到玻璃管上时,水流依旧没有下渗,由于已倒入水头,所以需要重新装土样。
第四次水流终于正常下渗。
实验建议:1、马氏瓶与玻璃管在已确定水头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固定在一起,可以省却实验前测试水头;2、玻璃管外壁是否可以标上刻度,省却读取湿润锋深度还要靠方格纸的麻烦;3、软管与玻璃管的接口是否可以与玻璃管做成一体,并在内壁开口处适当扩大,避免堵塞。
篇二:农田水利学课程报告农田水利学课程报告一、农田水利学的内涵、外延,以及土地整理的内涵、外延:农田水利这一古老工程技术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从世界范围而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灌溉工程,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美尼斯王朝修建在埃及及孟菲斯城附近截引尼罗河洪水的淤灌工程。
而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宝贵的治水经验,在我国水利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缓慢。
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化规律及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
农田水利在英、美等国称之为灌溉排水,原苏联称之为水利土壤改良。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一下两个方面:(一)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农田水分的不足或者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
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水利措施一般有:1、灌溉措施:即按照作物的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的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2、排水措施:即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河流或湖泊等),是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在易涝易碱地区,排水系统还有控制地下水位和排盐作用。
控制地下水位对增产的重要性,近年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在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是:1.研究农田的水、盐运动规律2.研究不同地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3.研究节水灌溉的技术和理论4.研究灌排工程施工机械化5.研究灌排系统管理及对农田环境的影响6.研究系统工程和电子技术在灌排水方面的应用(二)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需要,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越来越广,农田水利设,施不仅局限于改变和调节农田本身的水分状况,而且需要改变和调节更大范围的地区水情。
地区水情主要是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状况及其动态。
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和季节分配不均,供水与蓄水在时间空间上亦常不一致,时旱,时涝,交替出现。
这是影响农业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发展农田水利,首先要根据水土资源条件,通过各工程措施,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
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蓄水保水措施:通过修建水库、河网和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措施。
2、调水、排水措施:调水和排水措施主要是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相互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况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一般又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搞好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话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践证明,只有农业得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也具备最基本的发展条件。
农田水利建设不仅为中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二、典型区域: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农田水利状况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1998年大汛之后,国家加大对江河湖泊堤防建设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之三峡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成及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大中型水利设施的防洪保安、抗旱排涝等功能日趋完善,为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水利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抗御旱涝灾害,改良土壤,发展农业和林牧业等生产起了重大作用。
例如:主要江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黄河扭转了过去经常的决口的险恶局面,淮河流域基本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灾旱”的多灾现象,海河流域减轻了洪、涝、旱、碱四大灾害的严重威胁。
水利资源也得到初步的开发,截止1990年为止,全国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83387多座,总蓄水库容4660亿m3;全国机井已建成273多亿亩,居世界首位,比1949年的2.4亿亩增加了两倍;其中30万亩以上的灌区有144处,万亩以上的灌区有5498处。
全国推广管道输水的灌溉面积已达5000余万亩,实行井渠结合灌溉的面积达到3000余万亩,灌溉面积1000余万亩。
全国3.5亿亩低洼易涝耕地中,约有2.78亿亩得到了治理,得到了改良利用的盐碱地面积也大道理7494万亩,约占全国盐碱化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六。
此外,还改善和开发了牧区11.0万平方千米的缺水草场。
由于进行了这些工作,在占全国总耕地五分之二的灌溉土地上,生产着约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二的粮食。
我国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农田水利状况具有各自的特色。
(一)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主要包括重庆、云南,四川,贵州和西藏(不包括广西)。
大致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一、第二阶梯,地势落差大。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多山,地面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面积广大;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有河谷谷地,四川盆地有成都平原,大部分为丘陵低山。
冰雪融水汇成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河水流量大;水能丰富;青藏高原湖泊星罗棋布。
这一地区的灌溉水利丰富,但是,虽然降水丰沛,但是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伏旱频繁。
旱耕地土壤粘、酸、瘦、板,保水和保肥和抗旱抗侵蚀能力差,有机质、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缺乏,土壤物理形状差,干时坚硬,湿时粘重,耕作困难,且易遭受水侵蚀。
灌溉方式多为沟灌和漫灌。
雅安的水利事业蓬勃发展,雅安市山脉纵横,河川密布,植被良好,雨量丰沛,水能资源得天独厚。
水力资源是雅安的特色和优势,全市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1条,总长3118公里。
市委、市政府躬身实践“三个代表”,奋力推进“三个转变”,确立“11421”发展战略性思路,把水电产业作为“一号工程”和“龙头型支柱产业”。
提出了奋战10年,水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的目标。
(二)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
西北地区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非常干旱,水量短缺。
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500mm,平均200—250mm,最少的地方不过几毫米,而且季节和区域分布极不均匀。
单位耕地面积平均拥有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十,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六点七,年农业用水占全国农业用水总量的百分之十六,但农业附加值仅占全国农业附加总值的百分之六点一,单位农业产出的耗水量,甘肃、青海和新疆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近2倍和近6倍。
所以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科学的主要措施,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前提,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对农业节水机制的有益探索。
一、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在于控制从水源到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的水分无效损失,包括输水损失、田间储水损失和作物蒸腾损失三部分,以提高水分有效性,把水分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方面,有关科研单位对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以及地面灌水技术改进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输水配水、田间灌水技术、灌溉制度、农业栽培等各个环节开展了节水型农业综合技术体系研究,已初步形成了采用雨水集蓄利用、低压管道输水、膜上灌、节水灌溉制度、选育抗旱品种、培肥改土、施用保水剂等成套综合节水技术,并在较大面积上推应用。
目前西北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节水灌溉技术精细化2.农业用水工程规模化3. 农业用水设备产业化4. 农业用水管理制度化二、节水农业理论研究的趋势节水农业的本质是依靠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方水的产出,达到节水致富的目标。
农业高效用水包括蓄水、输水、灌水、保水、高效用水等多个环节,必须探索农业高效用水理论体系,以实现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效率的协同改善。
目前,节水农业理论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农业灌溉用水由“丰水高产型灌溉”转向“节水优产型”的非充分灌溉,相应的灌溉基本理论的研究也由常态试验转向劣态试验;由单纯的水量在时间上的分配转向根区空间调节的研究,建立适当的“湿润边界”与“控制边界”、“湿润方式”,达到既节水又增产;农业高效用水由静态用水转向动态用水的新理论;从单一的水量管理转向水量水质联合管理的新理论;由微观的农田区域水循环与水平衡转向大区域、流域尺度水平衡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由单纯的灌溉学科研究转向充分利用以土壤物理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农田生态学的交叉渗透、形成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新领域,同时充分利用系统工程学、预测学、仿真技术,实现学科从实践性质向定量科学的转化,建立其相关学科的本质联系,开辟高层次、综合、交叉性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