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情趣化章海玲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尤其是古诗词,短小精悍,可谓字字珠玑。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命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其中明确规定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
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背诵一些古诗文,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用多种形式激发兴趣,转变古诗词学习方式1、开展“每周一诗”活动五年级学生古诗的积累有一些基础,但是落实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为了使这种令人尴尬的情况得到改善,于是我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让同学们做到每周记住一首。
(具体推荐篇目见附件1)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
早晨是人的思维最清楚的黄金时间,最适合用来诵读诗词,于是,我便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诵读活动。
在前黑板左上角开辟出一小块古诗园地,每天由一位同学把古诗抄写在上面,而且还要求学生每人建一本《诗韵》来积累。
早读时,先由抄写这首古诗的同学背诵,然后进行比赛。
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把“课前一支歌”和“课前一首诗”相结合,各班推选“古诗小博士”引导同学们诵读古诗,每周读一首,或指名读,或听读,或一起诵读。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背诵的积极性,如果能做到熟读成诵就加一颗五角星,这样一来,由于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对古诗园地也特别重视,就连平日一些一背古诗就头疼的同学也背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一周诵读一首,一学年下来至少可以背诵40首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的任务自然是水到渠成。
大部分学生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每周一诗”外,还课外背诵了很多古诗。
俗话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同学们在古诗园地的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会厚积而薄发!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处理能力,在前几个学段也学习和背诵了大量李白、杜甫等诗。
在开学初确定综合实践主题:走近李白或走近杜甫等等。
让学生在课余收集相关诗人的资料,推荐学生观看《唐之韵》。
《唐之韵》以精彩的画面、精确生动的解说,将唐代有代表性的117位诗人及代表作一一介绍给了读者。
那声情并茂的朗诵,独具慧眼的阐释,惟妙惟肖的描绘和奇闻轶事的挖掘,使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然后让学生对综合实践的成果进行交流,如举行“诗意盎然”的手抄报、绘画、征文等比赛,让学生进行再创作。
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刻认识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分汲取了了民族文化的营养,大力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以现代眼光诠释课堂,改变古诗词教学行为1、创设情境,点燃诗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体验深刻。
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融入诗的境界,进入最佳心理状态。
而多媒体在创设古诗情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想吻合的情境气氛。
通过这条无形的时空隧道,一颗颗诗心在瞬间被点燃,古诗闪烁于千年的风采又重新绽放。
怎样创设古诗情境呢?①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古诗节奏强,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
而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
在古诗教学前借助音乐创设情境是理想的手段。
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
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
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②借助画面,感受情境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图画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此特色设置画面,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泊船瓜洲》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春天田野的气息,愉快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桃花开了,一片粉红;冰雪融化,小河哗哗地奔流;小草悄悄地探出头来------学生兴致盎然。
③运用语言,描绘情境学生对古诗句理解有困难,教学时,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自己组织语言,描述诗中意境,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领悟诗的意境。
如教《小池》时,教师就以优美的语句描述泉水叮咚、阳光普照、蜻蜓翻飞的早春美景。
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更好地进入诗的意境。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古诗的内容、主题来确定不同的情感,运用多媒体营造出或清新愉快的情境(如《咏鹅》、《元日》),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愤懑激昂的氛围(《竹石》、《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乐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2、品味诵读,涵养诗情“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意境深邃、寓理含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诵读为主线,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境,读出情,读出韵。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弦外之音,醉翁之意。
①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
因此,教师要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交流读懂的内容和读不懂的内容,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②在展开想象中悟情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造。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想象中深情朗读,学生入情入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③在移情体验中融情移情体验就是学生在情绪、情感及理智上位移到他人(包括拟人化的事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移情性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从而在态度、情感上引起一致反应的过程。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请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个教学片段:师: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再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
你久久地伫立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学生略作思索,便举起了小手。
)生:孟兄,今日一别,我俩何时再见?愿你早日归来,你我重叙友情!生:老朋友,你孤身远行,一路上多保重啊!生:小船啊,你慢慢地行,让我再看一看老朋友的身影!……(学生说得滔滔不绝,渐渐进入意境。
)]师:真是难舍难分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诵诗句,以表离别之情。
同学们,哦……不,诗仙李白,此刻,你就通过吟诵诗句来表达情感吧!(学生一个个争着朗读,读得投入,读得动情。
)此时此刻,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
正是因为学生已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才能深情地吟诵。
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④在反复吟诵中升情把握古诗的“气”离不开反复诵读。
古人有“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的说法,同时也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离不开一个“吟”字,即反复推敲,反复诵读以升华古诗的主题。
当古诗的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后,那原本隐藏于字里行间的节奏、韵律乃至神气都会变得明晰可感,令人荡气回肠。
如在教学《长相思》一诗时,在学生交流学习,感悟诗情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优美的古筝曲,充满诗情地吟诵,然后指名学生吟诵,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指导学生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最后师生共同满怀感情地吟诵,学生读出了美,吟出了情,诵出了趣。
3、设境实践,培养诗趣小学生都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①诗性挥洒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天真、质朴、富有幻想,我们无需过早教给学生一些创作的技巧,及语言的表现技法。
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只要借机创设一定的情境,孩子就会产生写诗的冲动,诗一样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他们在即兴吟诗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诗的快乐,一颗喜爱诗歌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
②拓展阅读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