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礼仪的一些理解

关于礼仪的一些理解

关于礼仪的一点理解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研究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礼仪的重要作用,以及礼仪的原则与核心内容,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定义起源功能原则分类一.礼仪的定义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二.礼仪的起源1.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仪,而且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那么,礼仪研究起源于何时?人们一直都在进行种种论述和探讨。

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不一。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

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2.现代礼仪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礼仪规范、制度,受到强烈冲击。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那些繁文缛节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

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确立以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同我国的传统礼仪一道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框架。

许多礼仪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变革,现代礼仪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大量的礼仪书籍相继出版,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礼仪讲座、礼仪培训日趋火红。

人们学习礼仪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

讲文明、讲礼貌蔚然成风。

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而随着礼仪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弘扬,使中国以泱泱大国之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西方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

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

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这部著名的叙事诗主要描写特洛亚战役和希腊英雄奥德赛的故事,其中也有关于礼仪的论述。

如讲礼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

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

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

他说:“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公元1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是罗马帝国统治西欧时期。

此间,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撰写了《雄辩术原理》一书。

书中论及罗马帝国的教育情况,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期开始。

而诗人奥维德通过诗作《爱的艺术》,告诫青年朋友不要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至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

此间制定了严格而烦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

例如于12世纪写定的冰岛诗集《埃达》,就详尽地叙述了当时用餐的规矩,佳宾贵客居上座,举杯祝酒有讲究······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

该时期出版的涉及礼仪的名著有: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编著的《朝臣》,《朝臣论述了从政的成功之道和礼仪规范及其重要性;尼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公元1466年—1536年)撰写的《礼貌》,《礼貌》着重论述了个人礼仪和进餐礼仪等,提醒人们讲究道德、清洁卫生和外表美。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年)指出:“一个人若有好的仪容,那对他的名声大有裨益,并且,正如女王伊莎伯拉所说,那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荐书一样。

’”(《培根论说文集·论礼节与仪容》)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

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

不过,资本主义时代也编撰了大量礼仪著作。

例如,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公元1592—1670年)编撰了《青年行为手册》等;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于公元1693年写作了《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礼仪的地位、作用以及礼仪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德国学者缅南杰斯的礼仪专著《论接待权贵和女士的礼仪,兼论女士如何对男士保持雍容态度》,于1716年在汉堡问世。

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1694—1773年)在其名著《教子书》中指出:“世间最低微、最贫穷的人都期待从一个绅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养,他们有此权利,因为他们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并不因为教育和财富的缘故而比你低劣。

同他们说话时,要非常谦虚、温和,否则,他们会以为你骄傲,而憎恨你。

”西方现代学者编撰、出版了不少礼仪书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国学者让·赛尔著的《西方礼节与习俗》,英国学者埃尔西·伯奇·唐纳德编的《现代西方礼仪》,德国作家卡尔·斯莫卡尔著的《请注意您的风度》,美国礼仪专家伊丽莎白·波斯特编的《西方礼仪集萃》以及美国教育家卡耐基编撰的《成功之路丛书》等。

三.礼仪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当前,礼仪之所以被提倡,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多重重要的功能,既有助于个人,又有助于社会。

礼仪的功能之一,在于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

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而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

这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由此可见,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

礼仪的功能之二,在于它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地、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这种礼仪美化自身的功能,任何人都难以否定。

当个人重视了美化自身,大家个个以礼待人时,人际关系将会更和睦,生活将变得更加温馨,这时,美化自身便会发展为美化生活。

这也是礼仪的运用所发挥的作用。

礼仪的功能之三,在于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古人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讲的其实就是交际的重要性。

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

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之外,还能够帮助人们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假如人皆如此,长此以往,必将促进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取得交际成功,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

礼仪的功能之四,在于它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般而言,人们的教养反映其素质,而素质又体现于细节。

反映个人教养的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礼仪水准如何,往往反映着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的文明水平,整体素质,整体教养。

古人曾经指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将礼仪列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

而在日常交往之中,诚如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言:"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

”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反过来说,遵守礼仪,应用礼仪,将有助于净化社会的空气,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晶位。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这些内容,与礼仪完全吻合。

因此,完全可以说,提倡礼仪的学习、运用,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殊途同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

这种社会主义的礼治,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四.礼仪的基本原则礼仪的原则一:遵时守约原则遵时守约是指约会要事先发出邀请,不论是邀请方,还址应邀方,一但答应答应,就应该按时履约,遵守时间.信守诺言。

无论什么理由.不遵时守约都是不礼貌的。

中国传统丈化提倡做人与人际交往,都要以信义为本,提倡“诺千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国际接轨,"社会节奏加快,遵时守约更为重要,不讲究诚信.就不会有商品经济济的发展,就不会有国际合作的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