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览胜引言大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处军事要冲、民族往来频繁,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优质动力煤的能源基地,大同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煤都”;它还保留着许多极具价值的文物古迹,是一块潜力巨大的旅游胜地。
凤城的传说一、大同概况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居于内外长城之间。
东与河北省阳原、蔚县相连,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西南与朔州市、忻州市接壤,总面积为1.4155万平方公里。
大同现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以及天镇县、阳高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共4区7县。
总人口314万人。
居民大多为汉族,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18个少数民族。
大同市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迄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0余处。
其中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等,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二三百万年以前,大同曾是一片浩瀚的湖水,考古工作者称之“大同湖”,它是个封闭的内陆湖。
这里曾经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参天乔木遍布湖畔,野生动物繁多。
但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气候的干湿交替,再加上战争、以及人为对大自然的破坏,“大同湖”悄然发生着变化,以至于消逝。
而曾经丰茂的草木,由于新陈代谢作用,在地面上形成厚厚的积淀,逐渐被冲积而来的泥沙所覆盖,炭化为煤层,这就是大同煤的来源。
大同素有“煤海”之称,煤田总储量达718亿吨,且发热量高、埋藏浅、易开采,是全世界著名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
他供应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270多个大中型企业,远销欧、亚、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国四分之一的机车,9%的火力发电站,21%的工业锅炉,燃烧的都是大同煤。
据粗略统计,建国以来大同累计生产原煤14亿多吨,倘若全由铁路运出,列车连接长度相当于30多条万里长城,可绕地球5圈。
同时大同又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生产基地,担负着北京、天津的供电任务,每年输出电力70多亿千瓦小时,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大同矿务局,成立于1949年8月30日,2003年底重组晋北省属主要煤炭生产和销售企业,成立了新的大同煤矿集团,主要以晋北大同、宁武、河东(北部)煤田为资源基地,地跨大同、朔州、忻州三市,39个县区。
公司拥有员工20万,年产销能力1亿吨以上,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
同煤集团下辖35个子公司和分公司,拥有38座煤矿、47对矿井,其中设计能力年产煤1500万吨的塔山煤矿,是目前世界上单井口生产能力最大的井工矿井。
同煤集团现已形成以煤炭生产为主,机械制造、电力、冶金、煤化工等煤炭深加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大型企业。
(一)地貌及气候大同的地貌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
最高点位于阳高县六棱山西南的黄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花塔村,海拔558米。
桑干河自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将市境割成西北、东南两大区域,形成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
西北部属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由东向西,横亘全境。
主要有二郎山、采凉山等。
东南部属太行山脉,主要有恒山、六棱山等。
盆地分若干小块,最大的大同盆地,位于桑干河流域,分布在大同市区、大同县和阳高县。
大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靠内蒙古高原,常受高压控制,东南面有恒山、太行山阻挡,很少受海洋风影响,四季分明,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短暂温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6.3°C,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最高气温达38.3°C,最低气温为-30°C。
年均降雨量在360~450毫米之间,年际变化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二)历史沿革大同自古为汉与少数民族的接壤地带,春秋时为北狄所居。
战国时赵武灵王锐意改革,倡导胡服骑射,征伐西北少数民族,拓疆千里、构筑长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长城。
并置云中、雁门、代郡,大同境域便在其内。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调民众修筑万里长城,在大同城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说明当时大同乃战略要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西汉时(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北击匈奴,被困于平城县东之白登山(今名马铺山)七天七夜而未能取胜。
此后,西汉王朝对匈奴一面暂时采取和亲政策,一面积极进行军事反击的准备。
东汉末年,匈奴侵边,割据势力也愈益猖狂起来,豪强混战不断,平城毁于兵火。
西晋灭亡后,整个北中国陷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争霸的混战中,鲜卑族拓跋部随之崛起。
公元386年,拓跋珪登国,即代王位;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元天兴,北魏王朝正式建立。
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公元448年,征服西域(今新疆);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
北魏在大同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平城一直是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魏以后,平城衰败,时而为北方游牧民族盘踞,时而由中原汉族军队驻守,直到唐朝中后期才得以稳定。
五代时,后晋石敬瑭献幽、云十六州于契丹,其地属辽。
辽金二代,大同复兴,立为“西京”陪都。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为大同府,始称“大同”,取“世界大同”之义。
元代,大同府是馈飨蒙古要道上的一大中转站。
明清时代,大同系九边重镇之一,号称“京师北门”,实为首都西北的军事屏障。
(三)大同发展大同的发展走过一条艰难的道路,历史上它是个农耕与游牧并存的经济体系,生产力相对落后,大半要“靠天吃饭”,而这里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寒冷,使农业、牧业都受到限制。
手工业及商业,在历史上相对滞后,没有形成著名的传统工艺和名声显赫的商业大亨,明清以来,工商业略有发展,但仍然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出现初期的资本积累,还仅是停留在小作坊、小商贾的封建经济水平上。
大同经济真正形成规模,是在解放以后,首先是煤炭产业迅速崛起,并发展为“煤都”,同时机械、电力、铁路、轻化工等行业也蓬勃兴起。
如今又一项新兴的产业——旅游业,正在初露端倪,以大同的旅游资源经过综合设施的配套,大同的旅游业将成为又一支柱产业。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相信经过实践与创造,大同明天的经济将会振翼腾飞。
备注:穿插白登之战等著名战役,中间的小故事,关于长城,关于各个朝代的旅游建筑。
二、大同风土大同地区,在历史上处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接壤地带。
自古以来,许多民族在此杂居,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甚广,交情甚密,民族文化互相渗透,风俗民情也呈现多样化。
(一)民间社火1、登高跷是我国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大同地区登高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明朝开始流行,清朝极为盛行。
高跷多扮演古代戏曲、神化人物,如白娘子、许仙、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傻公子、小姐、渔翁、渔婆等。
表演时,鼓乐开路,演员扭着秧歌边唱边舞,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他们可以翻身、下腰、钻身,更有技艺高超者还可做“站扁担”、“跳桌子”。
“站扁担”是由几个高跷演员身抬扁担,扁担之上站有高跷演员,最多者可达三层高跷演员,十分壮观;“跳桌子”是在大街上放一张八仙桌,高跷演员在鼓乐声中奔跑向前,奋力跳过八仙桌,颇有难度。
2、挠搁是反映古代广大农民庆祝丰收景象时,将孩子顶在脖子上,以示合家欢乐的民间舞蹈。
挠搁是在一个壮汉肩背上绑起一根竖起的铁杆,高约两米,铁杆顶端安有“铁座”,铁座上绑有一个化了妆的孩子;还有的铁杆分成两叉,铁座绑有两个化了妆的孩子。
表演时,“挠搁人”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扮演,男女皆可,按照民间故事传说或者戏曲舞台人物化妆成金童玉女、青蛇白蛇、梁山伯与祝英台;“底座”多由青年壮汉扮演,身穿彩衣,按丑行化妆。
当然,还有跑旱船、扭秧歌和威风锣鼓等。
(二)民间工艺自北魏定都平城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大同工艺带来了繁荣和兴旺,全国各地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各显其能。
明清时期,各种工艺,大有发展。
解放以后,各类工艺,博采众长,百花齐放,共同提高,因此在原有基础上,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1、广灵剪纸剪纸是中国古老而富于传统的一门民间艺术.广灵剪纸以生动的想象力、传统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等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广灵剪纸堪称精剪细刻的典范,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广灵剪纸源远流长,一代代民间艺人默默地做着贡献。
据考证,广灵剪纸的雏形可追溯到初唐,大约形成在明代,清朝年间形成独特的风格,以阴刻阳镂结合,深浅着色相间。
早期的作品相对简单,有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等。
经过漫长的艺术实践,技艺逐渐由粗犷变为精细,作品内容也丰富起来,由单一个体发展到传奇故事、戏剧脸谱、历史人物、古装仕女、佛道神仙、名胜古迹、花鸟山水等。
广灵剪纸构图新颖、形象逼真、姿态优美、镂刻精巧、色彩鲜艳,剪纸艺术流传至今。
今年来,许多剪纸艺人运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探索设计、刻制、染色等工艺。
广灵剪纸已由单纯的民间用品发展成为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台历、贺年卡等具有特色的收藏应用艺术珍品和国际级馈赠礼品,登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2000年,广灵剪纸被评为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特别推荐的旅游商品”;2006年又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大同铜火锅大同的铜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
唐宋以来,大同的铜器已畅销全国。
明清时期,大同的铸铜、制铜等工艺品已相当繁盛。
大同铜火锅设计结构合理,它由底盘、锅身、火座、锅盖、火筒和小盖等六部分组成。
在底盘、锅身、锅盖和小盖上,分别刻有“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等图案。
由于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品种繁多、经久耐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同访问时,将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铜火锅赠送给蓬皮杜总统,受到了他的极力称赞。
3、大同煤雕(三)地方剧种1、耍孩儿耍孩儿又名咳咳腔,流行于怀仁、应县、大同一带的地方戏。
它起源于元代,发声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下面发出来,唱词为咬腔,音乐八句成套,听起来浑厚、质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群众所喜爱。
代表剧目有《狮子洞》、《扇坟》等。
耍孩儿作为非物质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北路梆子北路梆子时山西四大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北、内蒙古、河北张家口一带。
与明清时在元杂剧、蒲州梆子基础上形成的。
该剧种慷慨激昂,刚健粗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憨厚、质朴、爽朗的性格,剧目有《金水桥》、《算粮》等上百种。
3、二人台“二人台”表演形式活跃,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地区、忻州地区以及内蒙古、河北等地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种。
早前的“二人台”是农村里逢年过节便有一些“爱红火”的人踩着高跷在广场上边舞边唱,当地人称“混玩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