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创意写作教学》读后感

我的《创意写作教学》读后感

我的《创意写作教学》读后感
我的《创意写作教学》读后感
五指山市第一小学卢燕妮
对于写作有着某种兴趣的我来说,刚拿到这本《创意写作教学》便心生喜欢。

不仅是出于“写作”二字,还出于“创意”二字。

我所想到的“写作创意”应该是从写作文本的题材、方法、结构、思路等方面去阐述,去介绍的。

拿到此书已临近放假,而且张局长在赠予老师们此书时还特别交代任务:要求老师们写心得,写读后感。

当时我还暗暗地下了决定,要求自己在放假期间,每天得花一两个小时读上一两例。

可是在真正翻阅的过程中,还是感到读得磕磕袢袢的。

我想有这两种原因:1、这是一本针对高校文学专业学生阅读的文本,其中提到的训练方法,很多活动都不适于在我们的课堂上去启动。

2、这还是一本翻译来的文本。

碍于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及他/她的表达清楚程度,让我们理解受限,难于接受。

因此“任务”多少有些逼迫自己去读的念头。

在读的过程中,还真发现有些例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撷。

下面
我以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形式去呈现:
一、第2例《动物描写》
读书笔记:动物是我们所熟知的,然而,我们却常常在描述它们时遇到障碍,因为我们很可能并未真正懂得它们。

本例练习主要依赖作者的记忆和视觉,注重通过对作者感官记忆的召回,以展示动物们的神情体态。

练习从触、听、嗅、尝、看这五个环节依次去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记忆。

这五种环节如何操作,文本中已细述,我就不再陈述。

读后感:此例文提到的方法不错。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觉得作文难写,那是因为少了生活体验。

没有生活,哪来写作?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接触的孩子是城市里的孩子,城里孩子虽然在体肤、眼见等感观上未必躬行,但电视里,
书本里的插画还是能间接了解这些动物。

所以课堂上尽量情境教学,让学生用移情手段去感受这些动物。

一堂课要让学生移情几次(触、听、嗅、尝、看),几次下来,总有学生捕捉到他/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两类动物,也为他们顺利习作做好铺垫。

注重训练学生积累用词的准确性及生动性,最后再让学生把单个的词,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习惯把它汇成一个文字片断。

二、第8例《引入极简主义:闪小说与微小说》
读书笔记:短篇小说的变体:闪小说和微小说。

闪小说在长度上最多不超过1000字,同时必须是一篇独立的作品;而微小说刚更短,一篇只有30个字甚至更少。

优秀的微小说就像是出色的日本俳句,余留的种种抽象、暗示和难以捉摸的情节空间,比直接落到纸上要好得多。

闪小说的“四层结构模式”即故事主题、人物背景和相关关系、小说事件——指的是那些虽然超越小说情节之外,却又深刻影响小说的事件、小说的情节。

读后感:在进行“微小说”的概述及练习介绍时,如果文本中能提供几篇微小说范文就好了,我们想像不出30字的小说竟长何样?小说需要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都不理了吗?
笔者提供的关于短篇小说里的两个新变体让人耳目一新。

平时生活阅读中,我很少去关注这两种新文体。

我想,从今天开始,我会去关注它们,并尝试琢磨它们构成的重要要素,叙述特点。

步入社会之后,文学似乎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我只对实用文本,即与我的实际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实用文本更感兴趣。

因为时间就那么多,文学是消遣的小资才有时间去慢慢品味,可我没有那时间,也没有那慢格调的生活节奏
去品味它。

刚读了两种短篇小说新变体,勾起我再把视线、兴趣再次投回文学文本中的欲望。

三、第21例《美食评论:调动感官和个人记忆》
读书笔记:一篇美食评论可能包含有自传体回忆录、游记、和大厨的个人简介以及菜单详情。

水果写作练习:环节一:分发水果——观察——思考——感观评价——描写。

再次重复本练习,环节二:分发水果——观察——品尝——描写。

读后感:读此例文,我顿时生发灵感。

这项练习可适用于我们小学中、高年级的习作训练中。

安排两个课时,课时一:师展示水果——让学生先观察水果——要求学生从水果不同部位进行描述——让学生动用各种感观(看、尝、听、摸)去描写——读个人草稿——讨论哪种感观能够提供最生动、最有力的、或者最能引起听者共鸣的描写。

课时二:40分钟,当堂习作。

四、第27例《与莎士比亚和蒙田一同写作:借鉴前人之法,成就未来作家》
读书笔记:本练习用蒙田的写作方法来指导学生,它也体现了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习历史上的名家名作,还要学习这里名家创作作品的方法。

我们会大声朗读一些学生的随笔,看看同样的引文是如何形成截然不同的文章的。

本练习的首要目的在于:运用历史资源,并进行实践性的技能拓展,教授学生如何着手创作自己的作品。

它也提醒学生留意一种创作方法,即借鉴和摘录前人的作品。

读后感:本学期,很奇妙的是,我突然有教予学生仿写名人名家的写作思路、结构、手法。

读此例文,恰逢我心所想。

本着教材即工具的新课标理念,本学期,我通过挖掘课本中某些文本呈现出来的写作新意,特别给学生布置了小练笔。

比如第8课《爱之链》的课后练习4: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进行叙写训练。

练习2的诵读与感悟,仿写汪国真的诗歌《我不期望回报》的片断“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

”练习5的诵读与欣赏,仿写沙白的诗《秋》。

以及第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仿写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读书笔记等共9篇小练笔作业。

孩子们的作业模仿能力很强,仿写诗,个个变成小诗人了,仿写读书笔记个个又像是文学小作家了。

这种“借鉴前人之法”的写作教学,真的适用于小学生,真正降低了习作的写作难度。

我想如果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就采用这种仿名师的写作方法,我想学生一定会爱上写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从量变到质变的喜人变化。

以上分享的是我读得较为有感触的例文。

我想,好书值得再读、再读、反复读,也许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下,我又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想碰撞,新的新奇感受也说不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