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心理学导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

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

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

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

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

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

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

人格心理:称个性心理。

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13)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14)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阐明心理活动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5)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描述和界定各种心理现象。

16)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因素: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心理因素。

17)心理学的预测作用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根据心理现象的因果制约性和规律性,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发展趋势的把握。

18)心理学的源流: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

心理学真正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实证方法的采用是科学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20)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一)神经生物学理论:以生物功能的观点看待人的行为。

二)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的,认为人的行为来自于内部的人们很少能控制的无意识力量支配。

三)行为理论:个体的一切行为的产生和改变,都是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造成的。

四)认知理论:反对行为主义只研究行为而忽略心理的观点,认为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且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心理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把它变成新的形式和范畴。

五)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强调要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即认为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本能的想达到高峰体验。

2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的生理基础。

发展,社会和人格。

教育与教学心理。

异常心理及治疗。

工业心理和工程心理。

22)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对心理规律和心理机制的解释。

23)异常心理的研究分为:临床心理、咨询心理。

工业心理和工程心理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4)工业心理:称组织管理心理,主要是在企业的管理、组织人事、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

工程心理主要是研究如何协调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

25)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呈现的5个特点:理论的综合化、对象的人文化、方法的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应用的扩展与深入。

26)心理学研究过程:问题-假设-验证-理论。

27)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优点:行为自然、真实。

缺点: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着的行为表现。

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优点:可以克服自然条件的局限,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

28)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其中自然实验法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

29)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法分为谈话法。

问卷法。

30)测验法:称心理测验,它是采用专门的测验工具—测验量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体或团体的某种心理品质作出分析和鉴别的方法。

31)个案研究法: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来分析心理特征的方法。

32)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应遵循的步骤:一)选题二)文献综合三)理论和研究方案四)研究方案的实施五)结果分析和总结。

六)撰写报告。

33)心理学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育、管”方面,它对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使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收到好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心理的发生于发展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2)意识是心理的最高级表现形式。

3)心理的起源于物质的反应性。

反映: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反映性:是指物质具有对刺激做出应答的能力,是一切物质的共有属性。

物质的反映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感应性:指有生命物质普遍具有的反应形式。

植物和低等动物只有感应性,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

心理发生的标志:信号性反应。

--指有机体具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信号的反应。

4)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

知觉阶段(低等动物、脊椎动物)。

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目动物)。

5)人类心理的产生:达尔文的进化论。

马克思的社会劳动说。

达尔文的观点:人脑的形成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出现是物种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的观点是:强调人类心理的演化是社会原因,认为劳动和语言是人类心理发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心理形成的标志。

6)个体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体实践因素、7)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

细胞核,是细胞的能量中心。

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干位于脊髓顶端,脑干的功能是维持个体的生命,心跳、血压、呼吸、消化、睡眠等生理活动都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小脑:位于脑干后方,负责协调身体的运动,控制姿势并维持平衡。

边缘系统:位于大脑两半球之间,连接大脑和中脑,它与动机、情趣状态和记忆过程相关。

生物因素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8)人的生理因素主要来自:遗传。

生物因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否则相应的心理便不可能得到发展。

9)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社会文化。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

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长的素质及榜样作用、父母的期望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与心理气氛、10)家庭教养方式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民主型。

11)学校教育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师的个人素质与管理方式、班集体与同辈群体。

12)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

文化有三种形态: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13)实践:是指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对于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1)实践是联系个体内部生物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饿中介和桥梁。

(2)实践可以促进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

14)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既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更不是由遗传决定的,是两者的相互作用。

15)意识:是个体运用感觉、思维、知觉、记忆等心理对内部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的人、事、物变化的综合觉察和认识。

16)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有意识,动物没有,类人猿只有意识的萌芽。

即:心理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意识是人所独有的。

17)意识:是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内在的)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18)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处于高级阶段的心理活动。

古希腊文化的出现是人类成熟的标志。

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反应出个性成熟的程度。

19)无意识和意识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意识就是“明白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

”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到”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

无意识不是无认识,是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意识阈限下的认识。

“潜移默化”就是无意识的作用。

20)意识是生物进化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21)意识的功能:1、意识可以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进行建构2、意识可以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3、意识可以使我们进行最佳决策和做出最佳行为。

22)人的心理的本质: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第三章注意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体或现象,也包括我们自身的心理或行为。

2)注意的指向: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

3)注意的集中:是指心理活动聚焦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4)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是注意的特点。

)5)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可能完全注意不到其他人在说什么,但假如在房间另一边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或许就会觉察到。

这说明未被注意到的信息并非完全被阻断了,如果信息的内容变得与你相关时,你还是会注意到的。

这种现象被称作“鸡尾酒会效应”。

6)注意和心理过程的关系:首先,注意是认知、情趣等心理过程所必不可少的伴随状态。

其次,任何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的维持和调控,一旦注意发生转移或分散,相应的心理过程就会随之中断或改变。

7)注意的功能: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