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_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4.了解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理解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气候、粮食作物分布、软件外包产业分布的规律和特点,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

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

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中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突出启发、引领作用,适时运用评价手段调控课堂,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采用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师问生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地理兴趣爱好”,你的兴趣爱好和老师的兴趣爱好,是否一样。

老师的地理兴趣是旅行,背着书包去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观赏不同的风俗人情,了解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状况。

接下来,请看一段说视频,猜老师去的是哪个国家。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时事热点知识导入新课,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可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印度不仅是文明古国,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对印度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承转过渡:印度是南亚大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我们首先从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来了解。

任务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特点,知道印度是南亚大国。

(1)找一找,读一读:①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说印度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印度所邻的国家,说说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特点。

②读一读教材上“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说说印度的面积有什么特点?(2)算一算:①阅读“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3)想一想: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几位?为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人口政策?效果如何?(4)议一议:根据教材32页活动材料,思考分析:印度众多的人口给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关键,是影响区域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

以地理位置为突破口,去认识、了解印度,便于学生形成空间位置概念。

通过找位置、读一读、计算人口增长等活动,让学生得出印度是南亚大国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群体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点拨。

(1)展示课件,强调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为后面的自然环境、粮食作物分布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找出印度的邻国,通过读图观察和出示数据强调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特点,以及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及成效。

让学生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南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4)图片释疑,了解印度人口压力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的人口政策。

(5)释疑解惑:印度众多的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印度人口众多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内容的前提下,教师点拨释疑。

(6)总结归纳:印度是南亚大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约占南亚总面积、总人口的19/25,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居南亚首位,但过度增长的人口压力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承转过渡: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大自然馈赠给了印度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印度人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任务2 从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认识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

(1)找一找:①找地形: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②找河流:在“南亚地形图”上找一找印度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河?③找气候:印度绝大部分以哪种气候为主?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2)填一填:阅读“南亚1月、7月盛行风向图”,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3)议一议:为什么说西南季风是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罪魁祸首?设计意图:教材主要对印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而对于地形、河流等要素涉及较少。

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单独设计,目的在于突出强调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影响及制约关系,为后面农作物分布、印度经济的发展学习提供知识基础。

学会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应逐步培养。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完善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总结和点拨。

(1)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三大地形区的分布。

(2)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恒河的相关知识,出示小资料让学生了解恒河及其对印度的影响。

(3)出示“亚洲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看图并能够指出:印度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是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的国家。

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

(4)读图填表,分析南亚1月、7月的风向变化及影响。

(5)释疑解惑:为什么说西南季风是造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罪魁祸首?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利用图表进行归纳总结。

西南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水旱灾害,给印度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害。

(6)总结归纳:印度自然环境独特,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雨热同期的热带季风气候为印度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因此导致的频发的水旱灾害也给印度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承转过渡: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要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印度是怎样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的呢?任务3 了解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及发展。

(1)填一填: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哪两种?读“印度粮食作物分布图”“印度地形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图”,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2)议一议:印度粮食作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设计意图:列表对比并分析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以及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印度粮食作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回答情况,预设强调、释疑、总结。

(1)出示“印度小麦和水稻分布图”“印度地形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释疑解析:印度粮食作物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要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

印度耕地面积广,雨热同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小麦和水稻对土地和降水的需求量是有差异的。

(3)总结归纳:印度通过“绿色革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生态环境,但由于人口众多和自然灾害频发,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任重而道远。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回答情况,预设强调、释疑、总结。

假如你是印度的农业部长,你认为如何趋利避害促进粮食的稳产高产?设计意图:造成印度20世纪大量进口粮食的原因既涉及人口问题,也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还有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设置这个探究问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和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角色体验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不断探索、创新的宝贵品质,也可以提高小组合作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选派代表交流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学生展示后,教师评价、鼓励,释疑点拨。

该问题是本课重难点内容的一个整合。

既要看到印度经济发展的成就,也要会分析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通过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进而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类发展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