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教育学试题2

职业教育学试题2

第六章职业学校学生
一、填空题
1、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至少有七种智力,分别是(言语/ 语言智力);音乐/ 节奏智力;(逻辑/ 数理智力);视觉/ 空间智力;(身体/ 运动智力);自知/ 自省智力;(交往/ 交流智力)。

2、我国学者认为思想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情感)、(行为)、(意志)四因素构成。

3、RET 心理治疗理论认为,造成人情绪困扰的原因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这一事
件的理解和评价。

导致情绪困扰的理解和评价有三类,一是(自我中心),二是(以偏盖全),三是(夸大危害)。

4、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重点为(公民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两部分。

5、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就其结合点的性质来划分,有四
种类型:(利益型)、(兴趣型)、(信仰型)、(相似型)。

6、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就班级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
关系来划分,有三种类型:(亲班级型)、(偏离班级型)、(反班级型)。

7、学业不良学生是指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

二、选择题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
B. 马斯洛(A.H.Maslou )
C. 班杜拉(A.Bandura )
D.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 )
2、行为的获得是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察榜样示范是形成行为的主
渠道,这种德育理论观点属于(C)
A.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B.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
C. 社会学习德育理论
D. 完善人格理论
3、完善人格理论认为德育工作应该(D)
A.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诚实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

B. 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绝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

C. 教育学生用理性代替非理性,改变学生认知方式,解除他们的情绪困扰。

D.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4、后进生, 主要是指(B)比较落后的学生。

A.学习成绩
B. 思想品德表现
C. 身体发育
D. 学校要求的各方面
三、概念题
1、德育
德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
教育者身上施加影响,培养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等素质的教育过程,促
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根据一定的章程组织起来的,由上级组织明确承认的群体。

3、后进生
所谓后进生, 主要是指那些思想品德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

四、简答题
1、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特点确定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内容: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劳动
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环境伦理教育等,其中道德教育
是核心和主要内容。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该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

他们从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论角度来研究道德教育问题,认为道德教育绝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
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

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主客体之间、主体之间的活动、交往和互动。

它反对那种将道德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德育方法,主张道德教育以刺激儿童对道
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思维为基础,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认知尤其是道德判断能力的
发展。

3、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实质上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德育领域的衍生和运用,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H.Maslou )、罗杰斯(C.R.Rogers)等人。

在自我实现、学生中心及其它心
理学理论基础上,认为德育过程是师生之间通过无拘无束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与交融的过
程,教师不是把道德规则赐给或喂给学生,而只是扮演“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应用真诚的
态度面对学生,对学生的人格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认真倾听、关心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受。

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诚实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成败的前提。

应创造一
种能使学生讲真话,表达真实内心世界的气氛,教师要积极倾听、耐心接受、移情理解。


儿时期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对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应为儿童成长创造一种安全的、和睦的生活环境,用尊重、信任的态度对待他们。

4、社会学习德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班杜拉( A.Bandura )等人,该理论认为,行为的获得
是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察榜样示范是形成行为的主渠道。

认为①当观察和实际模仿操作联系起来时,示范的效果将进一步提高。

②学习者看到榜样的某种行为
受到惩罚或禁止后,学习者的相似的行为也受到了抑制。

③学习者看到榜样示范后,有时并不立即模仿,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外部环境适合时,再出现模仿行为。

5、完善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20 世纪80 年代,完善人格德育理论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 )。

认为完善的人格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组成,三者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
制约,不能简单分割。

里考纳在总结学校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12 种完善人格教育的
途径。

6、RET心理治疗理论的主要观点
RET是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心理学艾理斯(A. Ellis )创造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合理情绪治疗论)的简称。

艾理斯认为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对立统一的
动物,人既有理性的行为也有非理性行为,造成人情绪困扰的原因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

导致情绪困扰的理解和评价有三类,一是自我中心,二是以偏盖全,三是夸大危害。

提出了进行心理治疗的具体步骤。

7、学生道德品质形成有哪些规律
(一)道德品质形成的同时性
(二)道德品质形成的多端性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重复性
(四)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性
8、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注意事项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德育任务的层次性
(二)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注意德育方法的针对性
(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注意德育内容的职业性
(四)结合道德品质形成规律,注意德育效果的实效性
9、学生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一)思想管理包括: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二)日常行为管理
(三)组织管理包括建立组织、制订规章和选拔干部三项内容。

(四)学习管理
(五)技术推广管理
(六)生产劳动管理
五、论述题
1、职业学校教师应这样认识和看待学生
(一)职校学生是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
(二)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职校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三)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
(四)学生需要受到尊重和重视
(五)职业学校学生是处在发展变化阶段,具有可塑性
2、你认为与普通学校相比,职业学校学生有何特点,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
1.存在自卑心理,渴望理解尊重,不能容忍他人的轻视
2.学习自觉性两极分化
3.认识模式职业化
4.理想现实化
六、运用题
1、案例:
王老师上课时,发现男生周某与女生韩某有对视现象,经过几次观察,发现这两个学生确有早恋现象。

于是王老师决定先找男生周某谈谈,经过耐心的询问诱导,周某对此事“供认不讳”。

王老师与他谈了早恋的危害,说明求学期间应以学习为主,应该正确处理与异性
同学的交往等等,情辞恳切,期待殷殷,周某非常感激老师,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听老师
的话。

可没过几天。

周某发现班上所有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有的还对他指手划脚,个别调皮的甚至朝他喊:“哥们,了不起呀”周某气冲冲地去找王老师反映。

刚到门口,就听
到王老师正在和其他几位教师谈论此事。

周某气愤地推开门,和王老师吵了起来。

从此,周某情绪低落,和其他同学渐渐地疏远,王老师几次找他谈话,他都置之不理。

问题:你怎样看待学生恋爱问题?如何评价王老师的做法?
2、分析某一后进学生的成因并探讨转化的方法
3、设计十种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