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职工工作量考核及补助办法
一、关于概念的界定
1、课时量。
指教师完成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于课前、课中、课后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
含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技术设备维护维修等。
2、标准课时量。
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各学科教师完成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的情况,本意见把中小学音、体、美等学科的课堂教学1课时作为1标准课时量。
标准课时量是教职工工作量考核的主要依据。
3、折合系数。
以中小学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1课时作为标准课时量1.0,其它学科以此为参照进行折算产生折合系数。
4、周课时量。
学科教师五个工作日内由学校安排的课时总量。
5、基础工作量。
根据现行教学计划、教师编制的规定,教师在五个工作日内承担一(几)科一(几)班的教学任务,相对饱满或合适的课时总量。
本意见规定教师在五个工作日内的基础工作量为折算后的16个标准课时量。
二、教学人员周工作量考核办法
中小学教师周工作量按周标准课时量计算。
中小学教师周工作量=(教学工作量+浮动工作量)×出勤率。
1、教学工作量=实际上课时数×班额调整系数×学科类别系数。
①实际上课时数:凡进入课程表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且每节按规定时量(小学40分钟/节,中学45分钟/节)授课,教师实际每上一节课计算1课时工作量。
②班额调整系数=1+(超标准班额人数/标准班额人数)×0.3
③学科类别系数=备课系数+批改作业系数,指对各学科的调整系数,具体标准如下:
小学课程折合系数表(备课系数+批改作业系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