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工伤赔偿责任制度(正式)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1511-40 工伤赔偿责任制度(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工伤是劳动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机械化操作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危险因素增大,伤残事故和职业病大量增加,工伤赔偿案件是劳动争议中大量发生的案件。
在过去,工人受到工伤的一切后果都是自己承担的。
工业化初期,工人因工伤能得到一点赔偿是在民法中原则规定的,但是他必须证明自己受到的伤害是直接由于他人的过失造成的。
由于工伤受害人很难证明是因为雇主的过失造成的伤害,因此等待这些人的命运往往是得不到赔偿。
后来,人们确定了“职业的危险”原则,雇主要为受职业伤害的人支付赔偿金,并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证。
到了19世纪末,法国、德国和英国几乎同时确认了“职业危险”原则:凡是利用机器和雇员体力从事经济活动的雇主和机构就有可能造成雇员受到职业方面的伤害;意外事故无论是由于雇主疏忽还是由于受害人的同事粗心大意,甚至根本不存在有什么过失雇主也应进行赔偿;雇主支付赔偿金是一笔日常开支,就象是修理和维修设备的保养费和给职工工资一样;赔偿应该是企业所负担的一部分管理费用,从他的本质上看这笔钱的开支还是为了雇主。
到本世纪初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将职业伤害原则具体写进了自己国家的劳动法规。
1925年国际劳工局公布的一项报告这样提到“还没有那一种学说有这么大的力量,使之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被这么多的国家所接受。
“工伤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同该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同步的。
我国正在经历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企业主体制度、用工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劳动实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为我国工伤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切合我国实际的工伤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国目前规范劳动者工伤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在发生工伤事故时,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的劳动者所能得到的救济也不同,即使同是国有企业的劳动者也会因为企业的效益好坏得到的救济也不同,在适用法律时,不同时代的、不同层次的各种规则重叠、冲突,同时还留有许多法律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权利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而且还存在工伤赔偿规范同《民法通则》法条竞合的问题。
鉴于此种情况,对于工伤赔偿责任制度的研究,无论对完善我国劳动立法还是指导司法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存在着规范效力较低,实施范围不广等弊端,尤其是工伤保险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逐渐演变成为工伤“企业保险”制度。
当前,亟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制定和出台《工伤保险法》。
一、工伤的构成及其范围工伤,又称职业伤害,指职业危险因素给处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造成的伤害,包括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
急性伤害即因工伤亡。
慢性工伤亦称职业病,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性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有毒有害物质和在不良气候、恶劣卫生条件下工作而引起的并由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疾病。
最初的工伤仅仅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因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不良等原因所发生的意外事故而造成的伤害。
工伤一词,比较规范的界定,最初见于1921年的《国际劳工大会公约》。
当时规定工伤是“由于工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伤害事故”。
随着时间推移,各国又把职业病纳入工伤范畴之内。
包括职业病在内的工伤,从一般疾病中分离出来,为的是强调这种伤害主要同用人单位或雇主的责任相关,与劳动者本人关系不大,打有很重的职业烙印。
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在《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中,用“职业伤害”代替工伤,职业伤害的范围包括工伤事故造成的伤害和职业病所造成的伤害。
我国传统上一直将其称为工伤。
工伤与非工伤的界限,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特定主体。
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我们通常说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法人、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等,另外还包括个体经济组织,即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二)劳动关系。
决定工伤赔偿的另一因素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没有劳动关系就谈不上职业伤害,也谈不上工伤赔偿。
《劳动法》实施以后,劳动关系的存在一般基于用工双方的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应签定劳动合同,这是劳动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社会实际生活中,用人单位或个体雇主经常不与劳动者签定书面劳动合同。
但没有劳动合同,不能绝对排除劳动关系,劳动法律法规承认非契约劳动关系,亦即事实劳动关系。
(三)劳动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时间说。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8条第4款规定“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认定为工伤”。
工作时间内遭受意外伤害,一般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外遭受的伤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可排除工伤。
2、区域说。
即在工作场所遭受伤害,工作时间离开工作场所办理个人事情或擅离岗位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等人身伤害情况,应视为意外伤亡事故,不是工伤。
工作区域即因工作需要而必然到达的区域,如生产场所、办公场所、销售地点、服务地点、出差途中、施工地点等。
3、利益说。
即不是在工作时间也不是在工作区域内,因为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而遭受伤害,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8条第1、2款规定“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等。
4、公益说。
即指劳动者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活动等遭受人身伤害,可享受工伤待遇。
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抢险救灾是社会主义公共道德所提倡的,见义勇为者本人遭受伤害后的基本生活问题,在目前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法律规定此类工伤风险暂时由用人单位承担。
关于工伤的认定,在我国,按照《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8条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1)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2)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3)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4)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5)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6)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的;(7)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8)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或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丧失全部劳动能力的;(9)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线路上,发生非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犯罪或违法;自杀或自残;斗殴、酗酒;蓄意违章;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另外,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关不法伤害是否按照工伤处理的问题,目前法律学术界尚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而与同事发生争执为对方以生产器械伤害致死,乃肇事加害人个人之犯罪行为,尚难以工伤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将劳动者在正常工作生产中遭受不法侵害导致的人身伤、残、亡,明确划为工伤范围。
即只要劳动者在工作生产的时间和区域从事正常工作生产,遭遇来自犯罪人的伤害,就应认定为工伤”。
笔者认为雇主负有保障劳动者在正常的生产工作场所享有人身安全的义务,劳动者在正常的生产活动中且无主观故意的情况下遭受第三人的犯罪行为而致伤害,应以工伤论。
雇主承担责任后,有权向应当承担责任者追偿。
二、工伤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所谓归责,即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所谓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雇主对雇员的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
那么,这种侵权责任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还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呢?对此,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均无明文规定,学者们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笔者认为,雇主对雇员应承担无过错责任原则。
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是现代民法之通例,在大陆法系国家,德国于1872年曾制定了《国家责任法》,该法第2条规定经营矿山采矿场及工场者,对其所雇用的监督者和工头的过失,只劳工遭受损失者,在一定范围内,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而不管雇主是否有过失。
但该法适用以后,工人若要获得赔偿,仍需要证明监督者和工头有过失,因此者以法律仍不能很好的保护劳工的利益,于是德国于1884年7月制定了《劳工伤害保险法》。
该法首次推行了工业事故社会保险制度,使工业事故的五过失责任得以落实。
法国于1898年4月制定了《劳工赔偿法》,规定了工业事故的无过失责任;在英美法国家,英国政府于1880年制定了《雇主对雇员赔偿责任法》,并首次修改了工厂法。
在这些法律中,逐渐加重了雇主维护机器安全的义务。
1897年英国颁布了《劳工补偿法》。
该法规定,即使受害的雇员及其同伴和第三者对事故损害互有过失,而雇主无过失,故主任应对雇员在受雇期间的伤害负赔偿责任。
美国各州在1910年以后相继颁布了劳工赔偿条例,这些条例通常都规定:不论雇用人或受雇人有无过失,雇佣人对于所发生的伤害事件在雇佣上应承担风险。
这种严格赔偿责任形式辅之以强制的责任保险,使损失由整个企业来分担。
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原则有利于保护雇员的利益。
从雇主与雇员的经济地位看,雇主明显优于雇员。
雇员在执行受雇工作中遭受伤害,在一般情况下,雇员很难证明雇主有过错,而且雇主有时也确无过错。
这是,如果雇主不承担责任,则极不利于保护雇员的合法权益,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
而由雇主承担无过错责任,表面上是加重了雇主的责任,但雇主可以通过提高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或依责任保险的方式,将所受的损失分配给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