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工工艺学》

《车工工艺学》

4、车孔时的切削用量
三、常见内沟槽的种类、结构、作用及车削方法
1、梯形内沟槽和退刀槽(如图所示)
2、较长的内沟槽(轴向定位槽如图所示)
3、油气通道槽(如图所示)
四、车端面直槽
1、直槽(如图所示)
2、圆弧槽(如图所示)
3、燕尾槽(如图所示)
4、T形槽(如图所示)
五、车轴肩槽
1、45°外沟槽(如图所示)
2、车圆弧外沟槽(如图所示)
六、铰刀
1、铰刀的几何形状
铰刀由工作部分、颈部和柄部组成,如图所示
(1)柄部:夹持部位,在切削中传递扭矩。
(2)工作部分:由导向部分 、切削部分 、修光部分 和倒锥 组成。
2、铰刀的种类
(1)铰刀按用途分为机用铰刀和手用铰刀两种
(2)铰刀切削部分材质主要使用高速钢和硬质合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车孔、车内沟槽、端面直槽和轴肩槽、铰孔的学习,使学生会会解决车孔的关键技术和能根据工件材料确定铰削余量以及切削液的选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车工专业理论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1、通孔车刀和盲孔车刀的区别;
2、解决车孔的关键技术;
3、根据工件材料确定铰削余量以及切削液的选用。
相关资料:
1+X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指导手册的《车工——五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局出版社)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金属加工与实训——车工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铰削余量的确定
铰孔前的余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铰孔的质量。铰孔时一般均需要先经过钻、扩或车削等方式对孔进行粗、半精加工,为铰孔留下适当的余量。余量一般取0.08~0.15mm,用高速钢铰刀时铰削余量取小值,用硬质合金铰刀取大值。
八、铰削时的注意事项
1、铰削前对孔的要求
2、调整主轴和尾座套筒轴线的同轴度
学生:讨论、流并记录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车工工艺学》
———————————————————————————————— 作者:
———————————————————————————————— 日期:

课次授课计划
课题:车孔、车内沟槽、端面直槽和轴肩槽、铰孔
课次
11
课时
2
上课时间
13年9月15日
周次
7
课型
新授
星期

教学目标(含认知、能力、情感)
课前准备:
若干通孔车刀、盲孔车刀、铰刀和套类工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情景)设计:
出示套类工件,如何在圆棒料上加工出来的?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备注
复习导入
讲授新课
总结
布置作业
一、车孔车刀
1、通孔车刀(如图所示)
2、盲孔车刀(如图所示)
二、车孔的技术要求
1、尽量增加刀柄的截面积
2、刀柄的伸出长度尽可能缩短
3、解决排屑问题
教师:假如现在要加工一个接套,有精度要求,那么请设想我们应该怎么加工?
学生:思考并尝试着回答
教师:我们应该先钻孔,由于钻孔达不到精度要求,因此在钻孔后用内孔车刀加工。
教师:出示实物讲授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结合实物讲解分析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车孔的关键技术是解决内孔车刀的刚度和排屑问题。增加内孔车刀的刚度主要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教学难点:1、解决车孔的关键技术;
2、根据工件材料确定铰削余量以及切削液的选用。
说课(课前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生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
先出示套类工件引入新课,学生尝试着回答,并通过教师出示实物通孔车刀和盲孔车刀进行讲授他们的共同点和区别等,再通过教师出示图片讲授种槽的种类、结构作用等,最后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讲解根据工件材料确定铰削余量以及切削液的选用。
3、选择合理的铰削余量
4、合理选用切削液
车孔车刀以及车工关键技术;各种槽的结构、种类、作用以及加工方法;铰刀的种类以及加工时的余量的确定和注意事项。
练习册
P24§3—3:一、二、三、四
P24§3—4:一、二
P25§3—5:一、二、三
教师提问:
1、麻花钻有那几个部分组成?
2、刃磨麻花钻的要求?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通孔车刀和盲孔车刀的区别;
2、了解各种槽的种类、结构作用以及车削方法;
3、能解决车孔的关键技术;
4、能根据工件材料确定铰削余量以及切削液的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出示套类工件引入新课,学生尝试着回答,并通过教师出示实物和图片进行讲授,学生会解决车孔的关键技术和能根据工件材料确定铰削余量以及切削液的选用。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讲解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
教师:结合实物讲解分析
学生:观察并记录
教师:出示实物讲解
学生:观察并记录
教师:讲授
学生:记录
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分析
学生:讨论并记录
师生共同本堂课的知识,但如让他们再深层次的掌握(比如如何车削这些形状各异的工件)就无从谈起,没有一点实际操作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