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词解释:
胡蓝之狱:为了巩固统治和皇权,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诛杀功臣宿将。
洪武二十六年,又以谋反罪杀蓝玉,赵翼等人,牵连万多人。
这两件事,史称“胡蓝之狱”这两次党狱,不但元勋宿将被杀殆尽,而且连许多江南豪族也被诛杀。
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抢皇位而爆发的一场内战。
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
使得皇族内部激化。
建文元年,朱棣以诛齐,黄为名。
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夺取帝位,改号永乐,是为成祖。
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
票拟:是明朝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
指一切内外奏章送到内阁,内阁大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上,并和奏章一道给皇上。
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是明朝国家大事决策处理程序。
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应由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用朱笔批写的最后裁定意见,渐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称为“批红”
大礼仪之争:明武宗死后无嗣,由堂弟朱厚熜继位,在李庙时,如何称生身父母,引起了争议。
张璁等人迎逢皇帝心意,主张其生父为皇考,孝宗为皇伯考,并尊生母为圣母。
但首辅杨廷和反对,
最后被免职。
这一事件对嘉靖政治影响颇大。
土木之变:又叫“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十四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
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领五十万人亲征。
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退到土木堡时,被敌军追上,明军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该事件对明朝是一个沉重打击。
一条鞭法: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天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东林党:明后期以江南地区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
万历年间,由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发起。
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得到部分士大夫支持,时称“东林党”曾在政坛上风靡一时,其主张与阉党的有极大冲突,常受到阉党的打击迫害,直到崇祯帝时才告停止。
阉党:明后期以魏忠贤为主的政治团体,万历年间魏忠贤得宠,顿时并有许多官员宦官依附他,渐而形成了阉党。
阉党在政治上常打击迫害忠良,贪污枉法,无恶不作,为明朝一大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