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主编:李宾孙娜卷首语专家引航精品作业它山之石春在枝头飘绕春在花间闪耀春在燕翅声声歌唱春在鸽哨翩翩舞蹈春给西山一片绿涛春给长河一串欢笑春给田野沸腾喧嚣春给古城百媚千娇春雷擂响鼙鼓春风奔走呼号春雨播洒歌谣春潮汹涌如涛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染绿了人们的每个细胞一只希望的鸟儿正悄悄地筑巢山东省教研室王景华主任看望专家团队落实课程新标准提升教学新理念——教研员要成为学习宣传落实新课标的主力军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王景华2011年12月28日,在十年课改实验基础上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深化的阶段。
十年的课程改革,各学科课程标准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带动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解决实验中发现的问题,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随着修订和完善后的课程标准的公布、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从体制机制和具体实施方面全面落实新课标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和繁重。
全省教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
一、学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师。
修订后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符合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全省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及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树立新的课程观。
1.学习新课标,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是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课程教学专家为主、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关注的过程;是在反映时代精神、适应人才培养需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总体要求下,广泛听取基层一线教师和社会方方面面意见基础上的一次修订过程;是“几上几下、上下联动”,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修订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周期修订制度的建立,既保持了课程标准的相对稳定,又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而与时俱进。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课程标准修订动员会上强调,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重大,责任重大。
对于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使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先进、更加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成长特征;按照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修订。
课标的修订和完善,确实关系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因此,袁部长才有意义重大、影响重大、责任重大的感叹。
学习新课标,我们要从国家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充分认识其修订的重要意义。
2.学习新课标,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要切实吃透、摸清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在研究、分析新课标的细节和完整性上下功夫,认真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按照“三个面向”的精神,以前瞻性的眼光积极应对未来的挑战,进行了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发展。
新课标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要求。
进一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
进一步强调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探究学习要求。
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衔接。
进一步完善了课程设置方案,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更加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更加突出时代性,增强适宜性,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更加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习新课标,要认真研究新旧课标的异同。
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要把学习、分析新旧课标的异同作为学习新课标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要在新旧课标变化点的学习理解上下功夫。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原试行课标的基础上做了多处修改,修订的内容涉及“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计划、教学原则和方法、学习评价和考核”等诸多方面。
修订的形式有删减、增补、调整、充实等。
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与现在提法不相符合、观念比较陈旧、纯知识性、概念化的内容做了删改。
对过高的认知要求,适当降偏难度,同时增加了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方向上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更加明确。
4.学习新课标,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要把新课标的学习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课改工作的中心任务。
学习新课标要采取多种形式,一是要掌握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新课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二是要深入学习,认真通读新课标、精读新课标,达到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内涵和外延的学习目标。
三是要加强互动,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集思广益,平等切磋,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四是要加强对新课标的指导培训,认真总结和借鉴十年课改的培训经验,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特点,预测和破解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师根据新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增强新课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宣传新课标,营造好环境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进展,充分体现了十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全省各级教研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形式向全体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宣传新课标,在全省形成有利于实施新课标的舆论氛围。
1.宣传新课标,要努力营造实施新课标的良好环境。
各级教研部门要广泛宣传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社会背景、教育发展背景;宣传新课标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必然结果;宣传新课标是中国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深化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意义重大,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刊物等多种形式宣传新课标,提升新理念,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宣传新课标,要重点突出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各级教研部门要召开专题会议,向全体教研人员、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介绍新课标修订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
要重点宣传新课标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先进性,使一线教师把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体验有机联系起来,把完善“三维”目标,落实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宣传新课标的主要任务,深刻理解实施新课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宣传新课标,要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一是各科教研员要充分利用山东教学研究网加大对新课标的宣传,组织各学科新课标的网上跟进式指导和研讨活动,使全体教师对实施新课标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
二是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宣传新课标,使全体教师理解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是要充分利用专家讲座、小组交流、合作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宣传新课标,倡导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
三、应对新课程,确立新意识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广大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实施新课标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1.应对新课程,要树立课程的整体观。
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指导和规范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任务。
树立课程的整体观念,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应对新课程,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要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积极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进一步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视过程评价,不断改进评价的方式方法。
在考试管理方面要严格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重视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考察。
义务教育段不组织任何形式的统考,不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队并公布名次。
3.应对新课程,要树立教育均衡发展观。
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要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保障,保证农村学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各级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鼓励教研人员深入农村学校,与广大农村教师结对子,努力提升他们把握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应对新课程,要增强教研队伍的服务观。
各地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建立直接服务学校的专业支持网络。
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验项目研究,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指导,努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专业支撑力量。
要加大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秀教学成果的互通共享。
建立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交流活动,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
四、落实新课标,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全面吸收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完善。
新课标的实施,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落实新课标,要重视项目带动。
一是要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
各级教研部门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建立一批实施新课标的示范学校,围绕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化、系列化系统研究,力争取得一些体现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的鲜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