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

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新世纪伊始,我国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发展阶段。

为确保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提出了“四新”要求,这就是“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实现“四新”的过程,就是在各条战线展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全面创新的过程。

为了提高人们创新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创新过程的基本要素作出分析。

创新过程是一个探索性很强和风险很高的控制过程。

要高效率地完成一个控制过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这就是推动过程发展的持续动力、明确而可行的控制目标和灵活有效的控制方法。

与之相对应,创新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创新动机、创新敏感和创新方法。

创新动机驱动人们主动寻找创新目标,创新敏感使人们能够较快地捕捉到正确的创新目标,创新方法使人们能够高效地实现创新目标,三者有机统一才能构成一个成功的创造过程。

下面逐一对创新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展开分析:创新动机动机是人们一切活动的最原初的主观动力,没有创新的欲望,就没有创新的行动。

动机不是主观自生的,它产生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客观世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为了改变客观世界使之适合人的需要,人们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

创新一方面满足人们既有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创造之流便永不枯竭。

没有创新,人们至今还会处在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

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史来看,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剥削阶级的压迫,使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救亡图存、争取解放和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没有创新,中国人民至今还会在黑暗与痛苦中挣扎。

历史发展到今天,创新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不应当让历史在我们手中中断,我们只有以创造性的贡献继续推动历史的车轮,才称得上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一代,才无愧于前人和后人。

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世界并不太平,在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方面不能高枕无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改革和发展中还有一系列严重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不进则亡。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在新形势下继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继续高举创新旗帜,实现在理论、制度、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也就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并以此来推动创新实践,以自己在本岗位的创造性贡献来体现和落实共产党人的宗旨与“三个代表”的要求。

综上所述,要培养强烈的创新动机需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除此之外,还要走出一些认识误区、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有相当多的人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

不敢创新又分两种情况,一是自卑感强,认为创新是天才的事,与自己无缘;二是怕招来是非和冷嘲热讽。

不敢创新使创新动机只是一种可能的动机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动机,创新过程永远提不上日程,这样的创新动机有等于无。

从长期的创新实践和人才成长实践来看,有许多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并非从小就天资过人,甚至有人智力还低于平均水平。

例如牛顿、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被普遍认为智力不超出常人甚至略低于常人。

人才学家公认他们的卓越成就不是决定于优越的智能素质而是决定于优越的非智能素质。

由于非智能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加以提高的,因此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即使他不是什么神童和天才,也肯定有着做出划时代创造性贡献的现实可能性。

至于这种现实可能性能不能成为现实主要取决于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客观条件方面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明白了这一点,自卑的人就可以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树立雄心壮志,积极投身创新实践。

要有成为本领域大师的强烈愿望,处心积虑地想做出一些前无古人的重大创造性贡献并切实付诸实践,没有这种高远志向,就没有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志存高远、建功立业,自己就要率先垂范、痴迷投入、生命不息便探索不止。

至于创新成果带来麻烦的事肯定是有的,但一般只限于一些革命性成果,如日心说、进化论、非欧几何、大陆漂移说、相对论等。

推翻经典理论的革命性创新,虽然一时难于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但真理的光芒是不可能被长期遮掩的,上述革命性成果早已被人们所公认和敬重就是明证。

我们要看清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以大无畏的创新勇气冲破一时的重重阻力而赢得光明未来。

创新敏感有了强烈的创新动机之后,还必须有明确而可行的创新目标。

创新动机是创新过程的必要思想前提,而创新目标的确立才是创新过程的实际开端。

确立创新目标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具备高度的创新敏感,创新敏感是创新过程的灵魂。

所谓创新敏感,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并确立相应课题的强烈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敏锐的经验直觉、理论直觉。

古往今来,人海茫茫,真正做出重大创造性贡献的人凤毛麟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普通人往往缺乏高度的创新敏感。

有的人学了很多知识,但终其一生却无所建树,被人讥为“两脚书橱”,症结正在于此。

要培养高度的创新敏感,首先要养成在学习和实践中用寻觅和审视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

有意的搜寻比无意的泛览更容易发现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在搜寻过程中要注意消除思维的盲区和禁区,克服各种扼杀创造性意念的心理障碍。

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没有经过缜密思考的东西,即使它是公认的成熟理论也不能无条件接受。

在科学史上已经有许多曾被认为是匪夷所思的观点打破了经典理论的一统天下而赢得生存权利,比较著名的有大地球形说、日心说、生物进化论、大陆漂移说、相对论、非欧几何等,甚至数学公理和形式逻辑规则也被证明是具有相对性的。

在数学公理中,两点定唯一一条直线公理、整体大于部分公理、平行公理、阿基米德公理、选择公理都是相对的,超出形式逻辑框架的真矛盾的存在也宣告了形式逻辑规则的相对性。

有鉴于此,还有什么理论能够当作绝对的金科玉律呢?上述事实并非表明真理是多元的,而是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适用范围的。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被证明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无限空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证明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无限时间。

由于条件的多样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是绝对普遍适用的,就连“运动是绝对的”这样一个几乎找不到反例的普遍真理都有反例,因为它自身就构成它的反例。

所有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把某种东西有意无意地神圣化、绝对化,如把传统观念、既有理论、权威见解、流行观点、自身经验、思维程式、直观感觉、事实材料等看作是绝对可以信赖的,从而无法产生与之相左的创造性意念或在产生出与之相左的创造性意念后又将其扼杀掉。

如何对待已有知识,应当采取辩证态度。

有人认为学的知识越多思维受限越多,因此应当一切立足于自己另辟蹊径。

这实际上是在干一件天大的蠢事,是企图用一己之力走完多少代人所走过的路程,是注定不能成功的。

正确的做法是善于批判继承,首先在前人的引领下用最快的速度到达前沿,然后在此基础上既充分尊重前人积累的知识成果,以此作为前进道路上的指示牌,同时又保持清醒头脑,不把已有成果看作绝对不可突破的金科玉律。

总之,只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形成科学意义上的创新敏感。

要培养高度的创新敏感,还要在学习和实践中造就敏锐的经验直觉和理论直觉。

所谓直觉就是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它不是显意识领域的自觉推理,而是潜意识领域中快速进行的浓缩简并的自发推理。

直觉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上的。

一个孤陋寡闻、闭目塞听的人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直觉。

直觉是在一定经验和理论的指导下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猜测,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却有极重要的价值,它指出一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的方向,有直觉指引的探索的效率比盲目探索要高得多。

即使直觉是错的,但它指出了一个实际的探索方向,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于找到正确方向有重要价值。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直觉带有可错性,绝不能把直觉看作绝对可靠的而一条道跑到黑,否则又会从另一个极端丧失创新敏感。

有了敏锐的直觉,就会在别人宝山空回的地方慧眼识珠,就会在新事物问世之初抢占先机,从而率先确立有关课题并捷足先登。

直觉起着最初的指引方向的作用,由此引发的自觉推理筛选并最终确立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敏锐而正确的直觉在创新敏感中的地位不可低估。

创新方法依靠创新敏感筛选确定了明确可行而又富有价值的创新目标后,能不能实现它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方法。

创新目标是河对岸,创新方法是过河的桥或船。

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为结构。

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需要调动组合若干实体要素和非实体要素,每一种调动组合的操作称为一种行为,行为之间的排列和连接关系就是行为结构。

行为结构分为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的相互配合的行为之间的结构是空间结构,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彼此平行或互相交错的行为之间的结构是时间结构,几乎所有的行为结构都是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的统一。

结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同样的构成要素所组成的整体,由于结构不同而可以具有不同的性质。

在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的行为组合方式即行为结构不可胜数,但唯有正确的行为结构即良好的创新方法才能使人达到成功的彼岸。

一个问题能否解决取决于主体把握能力与问题难度之间的较量。

要实现创新目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自身把握能力,二是降低问题难度。

广义的方法其功能涵盖这两个方面,狭义的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降低问题难度。

降低问题难度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化繁为简,二是化整为零,三是化无形为有形,四是化此为彼,五是化不确定为确定。

科学抽象是化繁为简的基本方法。

一个事物严格说来包含无限多个因素,然而对于特定的问题许多因素是无关的或关系可以忽略不计的。

通过科学抽象舍弃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抽取少数本质要素,就可以使问题大大简化,从而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出有利条件。

科学分析是化整为零的基本方法。

一个问题作为整体,其难度超出了主体把握能力,通过科学分析,将其要素分解开来分别加以考察,化为一系列较小的问题,就可以使每个小问题的难度都在主体把握能力之下。

想象方法和模型方法是化无形为有形的基本方法。

作出模型摆在眼前可以使复杂机制变得易于理解,直觉发挥作用也有了直观载体。

符号化本质上是一种模型化,把看不见的抽象物或不能尽收眼底的事物用符号来表示并建立对应的符号关系,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可视的平面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