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长期性中心工作。

为了适应国家和自治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适应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新要求,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广西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学科专业建设现状(一)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成绩1. 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展,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1)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本科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设置有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46个本科专业,涵盖22个二级学科类,形成以工、管、理三大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5012人。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等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自动化、财务管理、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等8个专业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称号。

大部分专业服务面向广西尤其是柳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现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都属于工学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增加到17个,其中属于工学学科门类16个,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1个。

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30人,广西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25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4人。

2.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拥有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11个,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

重点学科涵盖工、管、理、经、法等5大学科门类。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

以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标志,学校在学科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学校积极参与企业共建广西汽车车身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自治区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22项,其中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23项;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进入SCI、EI、ISTP三大检索400多篇;获得成果鉴定、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140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70多项;年均到校经费达3000余万元。

3. 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成绩突出“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本科教育投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优势资源共享,专业办学水平出现了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

目前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占总专业数的6.5%,区级优质专业占总专业数的17.4%。

拥有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的学生广受社会欢迎。

2006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85%以上,位居广西高校前列。

4.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起步良好我校于200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生物化工、企业管理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突破。

2008年获得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资格,同时获得广西地方性计划在职研究生班的办学资格,2011年,我校获得机械工程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学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食品科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企业管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数学、产业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物理等9个学科获得自治区学位委员会立项资助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个一级学科点将列入“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财政资助建设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

(二)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型大学的目标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1. 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与重点学科相关的本科专业发展较快、相对较强,而没有重点学科支撑的本科专业发展缓慢、实力相对较弱。

具体表现在,理学专业数偏少,分属三个二级学科,即数学、电子信息科学和统计学,内部结构还显得单一,对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起到支撑的作用仍然有限。

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各个专业数量少,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不大,多数属于新办专业,办学的基础相对较弱。

目前我校1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中,工学16个,管理学1个,其它学科门类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点尚属空白。

学位授权学科数量少,学位授权学科结构布局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的发展。

学位授权学科数量亟待进一步增大、结构布局亟待优化。

2. 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亟待加强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科方向凝炼不够,团队也不够强,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与广西14个优先重点发展产业和4个新兴产业结合的紧密度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度不高。

3. 支持学科专业发展的硬件条件亟待改善教学与科研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有待加强,教学科研标志性仪器设备不够多。

校级和系级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还比较弱。

二、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立足学校地处工业柳州的区位优势,坚持产学研结合,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主动适应和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加强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师资与学术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

400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50项。

2.本科专业教育发展目标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设置的进退机制,专业结构布局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期间,拟新增20个本科专业,到2015年,本科专业数达到67个,4-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或行业专业认证或评估,5-7个工科专业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建成优势、特色专业15个,在校本科生规模20000人。

(详见附表2)3.学位点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1)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方面:重点建设机械工程等16个一级学科(附表3),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以上。

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比例达到1:1,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达到1200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重点建设工程硕士等15种专业学位(附表4),争取获得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同等学历申请学位方面:至2015年,力争我校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开展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进一步开展广西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办学。

(2)研究生导师队伍壮大到1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导师人数不低于50%;(3)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保证,毕业就业率不低于90%。

三、学科专业建设主要任务(一)科学规划“大学”学科专业构架,促进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十四个千亿元产业、四个新兴产业和学校实际,构建综合性大学学科构架。

到2015年,把学校建设成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

紧密结合柳州汽车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机械汽车设计制造与控制特色学科群及相关专业;建设生物与化学工程、土木建筑、管理与经济等三个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群及相关专业;培育自动化与信息化、茧丝绸、新材料、药学与制药工程等学科群及相关专业。

(二)实施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工程,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1.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加强现有的5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6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

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团队和学科平台建设,进一步突出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增强承担大型科研攻关项目和获取重大科研成果的能力。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二级学院重点学科中择优遴选新增一批校级重点学科。

争取新增3-4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2.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通过校内跨学科、跨院系资源整合和与项目共建企业紧密合作,加强“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和“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确保项目如期通过验收。

结合机械汽车设计制造与控制学科群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广西汽车和机械两大千亿元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汽车零部件公共研发平台。

完善柳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促进中心的运行机制,使之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和载体。

整合各类科研资源,构建经管类公共科研平台、生物化工和材料类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土木建筑研发公共平台、理学基础研究平台、自动化与信息化公共科研平台。

加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和校地共建科研平台的建设。

在二级学院重点实验室中择优遴选新增一批校级级重点实验室,争取2-3个实验室获得更高级别重点实验室资助建设。

3. 支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自治区和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有突破瞄准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载体,以科研团队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加强策划、协调、组织和管理,孕育、集成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

力争“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及国家其他重大科技专项、省部级项目较大幅度增长。

取得若干项标志性成果,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超过30项。

4. 大力发展应用研究,增强服务地方意识,完善与柳州市的科研合作模式坚持产学研结合,大力发展应用学科,提倡应用开发研究,加大开放力度,促进校企联合、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作,解决地方经济中的技术难题和关键问题,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