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民工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在省政府的指导下,安徽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力促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形势继续向好。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去年全省农民工人数、收入实现双增长,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趋好。
一、安徽省农民工基本情况和特点根据安徽调查总队对全省3100户农村住户监测显示,2010年我省农民工总量比2009年增长2.03%。
其中,外出就业农民工人数比上年增长4.34%,在本地非农就业人数有所下降。
外出就业仍然是我省农民工的主要流向,外出农民工、本地农民工分别占农民工比例的72.1% 和17.9%。
(一)外出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和特点1、外出农民工流向及地域分布特征从省域范围来看,省内务工人数增加,尤其乡外县内务工人数大幅增加。
2010年外出在省内的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0.53%,同比增加0.64个百分点。
其中,在乡外县内的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数的9.31%,同比增加1.23个百分点,在县外省内的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1.22%,同比减少0.59个百分点。
从输入地看,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务工人数减少。
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数的76.78%,同比减少0.81个百分点,江浙沪仍是我省农民工外出务工最主要地区;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2.13%,同比增加0.88个百分点;在西部及其他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的1.09%,同比增加0.64个百分点。
农民工就业流向呈现“东部减少,中西部增加”的新特点。
外出农民工务工分布单位:%从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占21.62%,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占15.34%,在地级市务工的农民工占34.64%,在县级市务工的农民工占16.74%,在建制镇务工的农民工占9.10%,在其他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2.56%。
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合计占71.60%,比上年略降1.3个百分点。
农民工就业以县级以上城市就业为主,而且多集中在大中城市。
2、外出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一是外出农民工以已婚青年男性为主。
分性别看,男性外出农民工占63.38%,女性占36.62%。
从年龄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9-22,23-25,26-30,31-40,41-50年龄段农民工分别占18.75%、14.69%、18.96%、23.70%、15.96%。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农民工占62.60%,未婚农民工占34.88%。
二是外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大多数。
在外出农民工中,不识字、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中专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94%、8.52%、69.66%、11.35%、4.23%、4.30%。
三是半数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
57.25%的农民工接受过各种农业、非农业、及其他生产培训。
3、外出农民工的就业特征一是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为主。
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3.82%,其次是建筑业占20.18%,服务业占15.62%,住宿餐饮业占8.66%,批发零售业占7.81%,交通运输业占6.17%。
二是外出从事的工作种类以操作人员为主。
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工作种类的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农民工所占比例最大,占35.97%,其次是服务业,占17.22%,专业技术人员占10.50 %。
三是绝大多数以受雇形式从业。
在外出农民工中,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农民工占87.93%,自营者占12.07%,自营者比例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
4、外出农民工的收入和消费特征一是外出农民工收入大幅增加。
2010年,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1768元,比上年增加285元,增长19%。
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200-1600元、1600-2400元区间,分别占总人数的31%和38%。
二是外出农民工支出增长。
2010年,外出农民工生活消费总支出5200元,同比增长16.8%。
5、外出农民工的福利保障特征一是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
2010年,外出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是35.6%。
二是被拖欠工资比例大幅降低。
2010年,外出农民工被拖欠工资人数的比例只有1.09%。
相比2009年,有大幅度下降。
三是参加社会保险的总体水平较低。
单位或雇主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只有6.6%、22.1%、14.0%、3.4%、2.0%、3.0%。
四是多数农民工由单位或者雇主提供住宿或伙食。
2010年,外出农民工中,享受单位或雇主提供伙食或者伙食补贴的比例为62.68%。
享受单位或雇主提供住宿或者住宿补贴的比例为46.72%。
五是多数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
外出农民工中,有56%的人每天平均工作9小时,36.5%的农民工每天平均工作11小时。
(二)本地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和特点据调查,2010年度在本乡镇以内务工的农民工同比减少3.49%。
说明我省乡镇及以下的企业、商业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很弱,农民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有很大难度。
1、本地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一是本地农民工以已婚青年男性为主。
分性别看,本地男性农民工占66.75%,女性占33.25%。
从年龄看,本地农民工以中年为主,19-22、23-25、26-30、31-40、41-50年龄段农民工分别占6.17%、3.7%、6.53%、27.60%、36.33%。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农民工占89.24%,未婚农民工占9.35%。
二是外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大多数,低于外出农民工平均文化程度。
在本地农民工中,不识字、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中专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29%、14.29%、62.70%、14.20%、4.23%、2.29%。
本地农民工文化程度平均低于外出农民工平均文化程度。
三是半数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
61.99%的农民工接受过各种农业、非农业、及其他生产培训。
2、本地农民工的就业特征一是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零售为主。
在本地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25.57%,其次是建筑业占18.25%, 批发零售业占14.73%,服务业占11.46%,交通运输业占9.61%,住宿餐饮业占,3.70%。
二是工作种类以操作工为主。
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工作种类的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农民工所占比例最大,占30.16%,其次是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占20.19%。
三是就业状况以非农务工为主。
从期末调查时点来看,61.64%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为本地非农务工,30.86%的农民工就业状况为本地非农自营。
3、本地农民工的福利保障特征本地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总体较低。
本地农民工参加医疗、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为99.4%和31.4%。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普及,本地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非常高。
二、存在的问题(一)文化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与农民工的收入具有直接联系。
我省外出农民工中,有70%为初中水平,初中以下文化水平10%,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为有20%。
有7%的外出从业人员接受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21%的外出从业人员接受过非农业培训,10%的外出从业人员接受过学徒类培训,18%的外出从业人员接受过其他培训,有48%的外出从业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言,最需要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
从农民工自身而言,其本身也具有不断提升物质文化的内在需要。
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教育、职业技能、综合素质才是农民工稳定就业的根本条件。
(二)外出就业渠道单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功能据调查,65%的外出农民工是通过亲朋好友找到现在的工作岗位,30%的外出农民工是自发找工作的。
在进城就业的各种渠道中,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外出劳动者对社会中介机构就业信息的认同感较低。
并且,相对于通过政府和中介的组织外出,亲缘外出成本更低且成功率更高。
就目前来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服务方面发挥的功能需要提高,作用需要多元化。
(三)配套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工融入城市难经过的各级政府的努力以及相应配套措施的落实,外出务工者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处于就业选择的弱势群体。
外出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不尽如人意,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和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
由于一些客观上的制度性因素,加上主观上部分农民工自身参保意识差,而不少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工成本,也不愿主动为农民工参保缴费,外出农民工参保率较低,部分农民工仍未被纳入社保体系。
四大险种的缴纳比例都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政策建议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是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支撑点。
因此,有效的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农民工素质,关系到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大事。
因此,建议:(一)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将其作为解决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差、就业和维权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
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强化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方便性。
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力求多样化,满足农民工多层次需求,以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
通过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加大促进就业资金投入,搭建起农民工培训平台,逐步形成以公共实训基地为龙头,以镇办成教中心为依托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
(二)要调动用人单位、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政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的作用。
搜集岗位信息,扩大农民工岗位供给量,加强信息发布宣传力度,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新闻媒体和基层平台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将岗位信息和维权政策及时准确地送到农民工手中。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平台,规范农村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和保障。
(三)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比率和外出农民工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将农民工真正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
要继续完善有关社会保险政策,加强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的执法检查和监督,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制度设计,提高外出农民工与企业的参与率,适当调整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门槛和水平。
同时,要切实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采取措施逐步扭转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与监督,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