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街头的出租车司机说起在北京,我发现很多出租车司机都没有GPS,也不带地图。
这些司机大都40岁上下,胖胖的,光头,短短的头发茬子,穿件老头衫,一边骂骂咧咧,抱怨乘客不能给他指路;一边走走停停,边走边打听。
不过这胖脑袋咋不想想,你一个开出租的都不知道怎么走,一个外地来的客人怎么能知道呢。
人家又不是没告诉你酒店的名字、街道的地址。
坐这些老头衫们的车,每次都是费尽周折,才能找到要去的地方。
到了后一看,也不是什么生僻的地方啊。
百度地图上一找,都能找到,GPS上的方向也很完整。
问为什么不用GPS,说习惯了,一直就这么开。
无语。
不过细想想,这些司机们怎么就这么熟悉呢?原来,他们跟一些本土企业别无二致。
首先,这些老头衫司机们和有些企业一样,都是凭经验行事,做事没有系统和流程,即成套的方法论。
一个开车的,还能有什么方法论?有,那GPS就是他们的方法论。
有了GPS,知道怎么用,不但可以准确地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可以到以前从来没去过的地方。
凭老经验,大方向知道,但在最后500米上就抓瞎,没法一步做到位,离完美永远差那么一点点。
这跟有些本土企业何其相像:粗放经营,马马虎虎,系统、流程不健全,质量、交期和服务总有一样不到位,低效、浪费,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差不多而已。
九十多年前胡适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差不多先生传》,那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死了,但九十多年后,他的子孙却越来越多,在北京满大街找人问路开出租,在全国开了数不清的差不多公司,生意虽然做到全世界了,但是粗放经营,能从优秀到卓越的,寥寥。
这些"差不多"司机们没有GPS、没有地图,就只能在北京城混,一旦碰到一笔去外地的大生意,就有麻烦了。
我前几天有急事,要从北京机场打车去河北,来回一千多元的车费,对出租司机来说是大生意。
"差不多"先生们就是没法挣:他们不知道怎么走,最后给一个有GPS的小青年挣了。
"差不多"们干着急,没用。
这就像一些本土企业的"三无"老员工,一路随着企业发展过来,成了元老,做到了管理层,但从专业的角度没有系统学过、没有系统做过、也没有系统提高总结过,而且不愿学、不愿提高、不愿采取新的技术,却要指导团队、部门做得更好,进一步支持产品升级、公司上台阶,你说可能吗?这些人能做的就是粗放经营,系统、流程、团队建设跟不上,边际产出越来越低,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人都有生意做的情况下倒也罢了;一旦经济增速放缓,市场趋向饱和,公司势必陷入高成本、低增长下的"增长陷阱",可以说是当前很多本土企业的大问题。
这些"差不多"司机们还有个共性,就是不系安全带。
不系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在乎安全;相反,他们可在乎着呢:有个"差不多"先生在车里供着三个神位,从如来佛祖到观音菩萨到一个不认识的,问干什么用,答曰保平安。
"差不多"公司们也是。
有个企业问我供应商的风险怎么管理,希望我能给他们些灵丹妙药。
但现实是,他们连基本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上都没有,不能确保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系统管理和提高供应商绩效。
这就相当于你想长寿,就在长生不老药上打主意,而不吃饭喝水一样。
还有个企业问我如何防止采购腐败,同样是寄希望于灵丹妙药。
这企业上市了,50多亿的市值,管理却还是很初级,带有浓厚的家族风格,采购是典型的"小采购",系统、流程很不健全,透明度很低。
我给他们的董事长解释道,你先得从基本的供应商寻源和绩效管理入手,通过规范决策流程、透明化信息来自下而上地遏制腐败,而不是靠人盯人自上而下地做廉政。
这不,该公司的采购老总是董事长的儿子,但不用问对于遏制腐败收效甚微,要不董事长最头痛的怎么还会是采购腐败呢?这些年来,我跟很多本土企业合作,发现很多企业是基于经验运作的,不论规模大小,系统、流程都很不健全。
比如一个制造商,都100亿的营业额了,还没有ERP,采购和供应链都在Excel 上做。
基本的系统、流程不健全,方法论的东西就不能固化,结果就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可预计性低;公司在遇到新问题、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也就能力不够。
这也是本土与北美企业的一大区别。
在建制完善的北美企业,基本的系统、流程一般都较健全,伴随系统、流程而来的数据也多,决策有更多的数据可以依赖,因而对人的经验要求反倒更低。
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四十岁出头就能做美国总统。
但如果让他做中国的主席,估计三天都干不了。
这系统、流程就如GPS,是方法论。
有了方法论,你才能更好地复制、增长,给未来的结果增加可预见性。
我也发现,GPS本身不难用,难就难在改变这些差不多司机们的观念。
我问过好几个司机,为什么不买个GPS呢?现在手机就可以做GPS,挺便宜,这样你就省去打听问路的时间,多拉几趟客人,多赚钱。
答案都是习惯了。
习惯虽然是个好东西,但是只能把你带到今天,却没法应对未来的挑战。
不改变思路,注定了这些差不多先生们只能开开出租,没有未来。
睡在老经验上粗放经营的企业们也是。
【转载】制造业定制MBA,走向何方?上海交大和MIT有个合办的MBA,侧重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可以说是这个领域内我所知道国内最好的MBA。
关于这个MBA,《世界经理人》杂志做的这篇专访谈了很多。
我跟这个MBA很熟悉,他们的负责人是陈晓荣教授,曾经到斯坦福大学游学,我见过好几次。
以后一直有联系。
后来,我几次到交大,给这个课程的MBA做讲座,深切感受到学生中藏龙卧虎,映像深刻。
赵涛勇就读MBA之前在一家制造业民企担任市场营销经理,每次和老板做Review之后,有些问题总是找不到答案: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价格高?为什么产品质量总是出问题?为什么明星产品总是缺货?为什么产品上市周期长、流程慢?为什么有些产品总是卖不好?为什么某些型号的产品库存总是消化不掉?缺位定制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第二季和大企业时代同时到来,全球网络智能制造和服务模式给中国制造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虽然国内每年有60万工科大学毕业生,是美国的10倍,但他们大都只擅长线性思维,缺乏项目和团队协作的经验,沟通能力较差,靠自学难担大任。
在《世界经理人》网站的调查中,95%的网友认可制造业定制MBA的必要性,网友"小石头1984"认为:"有些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很严谨,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却有很多欠缺。
很多从技术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人往往自己累得要死,属下却闲得要死。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懂运营管理、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但人才何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他们审慎研究了大量欧美商学院在制造业和供应链领域的成功经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全球运营领袖"项目(LGO)走进他们的视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销量占20%,日本制造业给通用、波音等美国制造企业带来强烈的危机感,他们求助于全球领先的科技研究机构----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做深度调研,完成了著名报告《美国制造》。
"当时美国优秀的MBA毕业生往往会去高收入高回报的金融业或咨询业,愿意去制造业的人才越来越少,1988年通用汽车、波音、惠普、联合技术等大型制造企业找到MIT,希望定制MBA,为制造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
"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周林回顾。
MIT-LGO项目已持续了20多年,培养的1,000多名定制MBA为美国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贡献颇丰,其中不乏像波音商用飞机事业部全球副总裁Pat Shanahan、苹果全球研发总裁Dong Field等企业高管。
那些大型制造公司在支持LGO项目的同时,也将其制造基地转至中国,它们希望MIT能在中国为其培养更多本土制造业管理人才,MIT与交大的合作水到渠成。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推出的"中国全球运营领袖"(CLGO)项目,参照了MIT-LGO的模式,注重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团队合作等的经验培养。
很多制造和运营领域的世界知名公司,如亚马逊、苹果、卡特彼勒、中国龙工、思科、戴尔、霍尼韦尔、英特尔、诺华、泰科国际和联合技术,都成为该项目的企业合作伙伴。
CLGO项目主任陈晓荣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合作企业都是各自行业中的领导者。
他们定期参与三方会谈交流项目进展,派出公司高层到学校做宣讲,或是来招聘学生,也有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公司参观和实习的机会。
合作企业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项目脚踏实地。
"嬗变之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贡献智慧思想是商学院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在。
目前,全国具有开办MBA资质的院校已达237所,过去20多年MBA报考人数以年均20%的速度稳定增长,年报考人数已超过10万人。
随着MBA教育的火爆,课程同质化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
清华经管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浙大管理学院,这些在理工科强势的大学院墙中努力争取话语权的一流商学院,从全盘西化到中国根基,从整合实践到定制化,在中国MBA发展的20余年中,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被时代的步伐推动着不断引领变革,为后来者趟出一条新路。
跟上海交大安泰的CLGO项目相似,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合作,推出了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GMSCM)全英文双学位在职项目,由加方教授一半课程,2013年首次招收学生27人。
此外浙大管院还开设了全球创业管理(GEP)方向的定制MBA课程。
如果说传统的MBA教育是"组合拳",那么制造业定制MBA是否能使出更为细致的招数?定制MBA 最大的特色是务实,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习项目、价值取向都跟企业需求密切结合,强调培养学生找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文化的国际视野。
McGill管理硕士毕业的麻树群作为GMSCM中国招生主管,负责与战略合作企业沟通合作事宜。
他告诉记者:"强调实操,跟企业有良好互动是这个项目最大的特色。
"浙大MBA中心主任寿涌毅认为,"中国MBA教育越来越强调本土化、全球化和专业化,所以我们努力走向细分市场做定制MBA。
"寿老师在教授MBA运营管理课程中,也不断摸索如何将理论跟企业生产实践更好结合,这个学期他带着学生们去万事利集团看丝绸新品的研发,去苏泊尔股份公司研究工厂运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MBA中国网CEO张诗华告诉记者,"目前综合性MBA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定制MBA 就是强调个性化培养,除了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还有不少商学院走特色MBA的发展之路,像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商MBA,中国农业大学的期货MBA,都是聚焦一点,做好细分市场,市场认可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