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险管理--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PPT 42页)

风险管理--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PPT 42页)


‧突發性危險 1 不特定地點、時間之
危險

歷史、基本與危險條件的界定與調查




暴露條件與內容的調查


災害分析 (發生機率與損失評估)


估計災害風險
人口
開發
社會 經濟
風險評估步驟
歷史、基本與危險條件的界定與調查
界定與調查的重心
是否具有危險的實質條件? 是否具有弱勢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 災害的歷史經驗與條件 公共設施與防救災設施的條件 社區組織與人力資源條件
災害風險分析與管理
洪鴻智 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於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2005.10.27
內容提要
風險是什麼? 災害風險知覺與態度 災害風險如何評估? 災害風險管理的方法 案例 結論與討論
風險是什麼?
風險是什麼? – 1/2
相關用語
危險或危害(hazard):生命、財產或生態系統在特定條 件下會產生的傷害程度
風險的一般定義
報酬×機率 = 風險 變異的幅度:變異幅度愈大,代表風險愈高
風險的個人化
專家估計之客觀風險與主觀風險知覺常存在巨 大之差異
風險知覺與態度
什麼是風險知覺?
風險知覺 (risk perception) :個人對於環 境可能危害個體健康、財產損失與其他相 關傷害的主觀風險判定
當個體處於既得利益的情境,較會採取風險趨 避(risk-averse)態度,選擇能維持現狀的保 守策略
災害風險如何評估?
基本概念
災害風險的組成
危險源(hazards):天然危險源(如颱風等)、 化學藥品儲存、有害廢棄物等
管道(pathways) :危險源影響受體的途徑 受體(receptors) :可能包括資產、飲水、食物、
過度包裝的外部性
社會或媒體對某些環境風險或災害,常會誇大或過度渲 染其風險或發生機率,造成社會高估其風險,導致投資 過多資源於該風險之防範的現象稱之
風險知覺與主觀風險的課題 – 2/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名的災害
居民對某些災害不一定親身經歷,故對此類風險或 災害只是消費其資訊(如對於海嘯、禽流感等), 而非直接消費災害本身
進行災感度分析與評估
風險認知 (risk cognition):藉由經驗、價 值與信仰對環境或災害刺激進行紀錄、篩 選、凝聚成知識與記憶的過程
專家與一般民眾對於風險的看法,很少一 致
風險知覺與人性 – 1/4
因缺乏量測工具、知識與足夠資訊,人們 總是以經驗法則(或習慣領域) 的方式面對 風險
產生個體風險知覺差異與偏誤的原因
心存僥倖
認為災害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
眼不見為淨
忽視看不到或無法意識的災害風險源,導致無法正 確研判災害風險特性與災害發生的原因
風險知覺與人性 – 3/4
過度自信
民眾的過度自信:對於不確定事務的過度自信,及 過於相信直覺
專家的過度自信
忽略人為因素(非技術因素)可能嚴重影響災害風險的內 涵與災害損失程度
對於科技過於自信
風險知覺與人性 – 4/4
對於累積性與慢性效應的察覺過慢
人們常較關心眼前問題的解決,而使用治標的方 法掩飾問題,而非根本解決問題,甚至只是將問 題延後
安全幻覺
對於安全訊息的誤判或產生安全幻覺(如建築堤 防可能造成居民對洪水災害的疏於防範),而導致 民眾或政府作出錯誤的決策
暴露過程
‧缺乏 1地方性組織 2人力資源 3訓練、防救災與重建 技術 4完善的產業環境 5適當道德與美學規範 ‧社會經濟環境 1都市與人口迅速擴展 2地方財政困難 3山坡地濫墾與濫用 4水土保持不佳
災害風險演進模型
風險形成
‧風險內涵 1災害 2災感度 3風險= f (危險, 災 感度)
災害
‧週期性危險 1 特定週期與地點之災
是不是熟悉?
對於記憶猶新的事務較注重,且願意投資更多的資 源於防護(例如在納莉風災後,基隆河沿岸居民, 對於購買災害保險之意願普遍較高)
高估容易致命之事件(如飛機失事、謀殺);低估高 風險事件(如糖尿病、雷擊等)
風險知覺與人性 – 2/4
媒體報導
偏向災難、辛辣性新聞,而忽略真正嚴重的災害風 險源,導致民眾誤判、扭曲,甚至造成防救災資源 的錯誤配置
風險(risk) :特定危害產生的機率或頻率,與其可能產 生之影響(如損失)的複合概念(如乘積)
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包含風險估計與影響層 面的評估(evaluation)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接受或改變風險的決 策過程
風險是什麼? – 2/2
人類、生態系統等
災害風險演進模型
基本條件
‧限制與不足 1權力 2資源 3基盤設施 ‧政治經濟條件不佳 1政治系統 2社會經濟系統
災感度演進
危險條件
‧脆弱實質環境 1危險區位 2危險建物與公共設施 3危險的土地使用條件 ‧脆弱非實質環境 1窳漏的生活條件 2缺乏社區組織 3邊陲族群(如低所得) 4具特殊風險的社區或 群體 5缺乏防災措施
高估具生命危害特性的風險
如飛機事故、謀殺、核電廠爆炸等
風險知覺與主觀風險的課題 – 3/3
偏好確定,不喜不確定 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s):個體的
風險偏好,會充分反映其所處的情境
當個體處在受損的情境中,較會成為風險追求 (risk-seeking)者,亦較會採取積極措施, 以改變現狀
集體效應
忽略災害的效應常是社會集體行為的結果,而非 個人因素
風險知覺與主觀風險的課題 – 1/3
資訊不確定的效應
風險資訊提供方式
會左右居民風險知覺的程度及可能採取的行動
情境思考
社會常會對某些災害風險特別注重(如921地震後,對 於地震風險的強調),強調特定風險的防範,而忽略
環境可能面對之其他風險或所有風險的綜合效應
災感度分析
災感度 (vulnerability)
在特定災害事件下,特定區域內,暴露於災害影響範 圍內的人口、建物、生態系統、設施、財產的潛在損 害與損失程度
分析方法
步驟1:界定分析之標的與時間範圍 步驟2:研擬災感度衡量的指標系統 步驟3:進行災感度的基本調查,可引用之方法包含:
田野調查、問卷分析、統計資料、相關文獻 步驟4:應用統計方法、數量化分析、質化研究等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