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呼吸系统(普通感冒、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大肠、咽喉、气管、支气管、肾上腺鼻炎: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额、风溪消化系统:呃逆: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胃痛: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腹痛:胃、小肠、大肠、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胁痛:肝、胆、脾、胃、肾、神门、胸黄疸:肝、胆、脾、胃泄泻:大肠、胃、脾、肝、肾、交感痢疾: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便秘: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泌尿系统:遗尿:肾、膀胱、皮质下、尿道癃闭: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阳痿: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遗精:内生殖器、肾、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妇科:月经不调: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痛经: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经闭: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崩漏: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绝经前后诸症: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带下病: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脾、肝、肾不孕症:内生殖器、皮质下、肾、肝、内分泌缺乳:胸、内分泌、交感、肝、肾乳腺增生:胸椎、内分泌、胃、心、神门、肝、脾儿科:小儿惊风: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肾小儿脑性瘫痪:枕、皮质下、心、肾、肝、脾、神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心、肾、肝、皮质下、肾上腺、交感、枕头痛:枕、额、脑、神门、皮质下眩晕:皮质下、交感、神门、肝、肾、脾郁证:神门、心、交感、肝、脾心悸: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消渴: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屏尖、胃神经衰弱(失眠):神门、心、肾、皮质下、垂前穴、交感、神经衰弱区高血压:耳背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肥胖症:脾、胃、口、大肠、内分泌、三焦更年期综合征: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交感痤疮:面颊区、内分泌、肺、脾、交感、大肠黄褐斑:肺、肝、内分泌、内生殖器、肾上腺、面颊区小儿推拿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小便色黄。

发热轻: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掐五指节发热重(38.5以上):平肝清肺、退六腑、提捏大椎、掐五指节鼻塞加揉阳池,咳嗽重加运八卦,痰盛加清补脾经,呕吐加清胃,食积加清大肠,高热烦躁惊厥加退六腑、捣小天心。

支气管炎:初起同感冒,继而咳嗽加重,可有发热、胸闷、气促、食欲不振,初为干咳,之后痰渐多。

主用穴位:运八卦、清肺平肝、清胃、清天河水发热(38.5以上)加退六腑,喘重改逆运八卦,喘重痰多(闻及湿性啰音)去清胃、加揉小横纹,喘重可闻及干性啰音改小横纹为推四横纹。

肺炎: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有时有呕吐,继而出现呼吸困难。

主用穴位:逆运八卦、平肝清肺、揉小横纹、退六腑高热惊厥加捣小天心,鼻塞加揉阳池,热退、咳嗽少痰或无痰改小横纹为退四横纹、改退六腑为清天河水。

鼻炎:鼻塞、流涕。

寒证(鼻涕清稀无色无味):平肝清肺、揉一窝风、揉外劳宫。

热证(鼻涕量多色黄质稠有味):清天河水、平肝清肺、揉阳池,流涕色黄绿、质稠味重改清天河水为退六腑。

哮喘:寒性:咳喘哮鸣,吐痰清稀,面色晄白,形寒怕冷。

用穴:逆运八卦、揉外劳宫、推四横纹、清肺。

热性:咳喘哮鸣,痰色黄稠,口干咽燥或有发热。

用穴:逆运八卦、揉二人上马、推天河水,热重该清天河水为退六腑。

缓解期: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自汗,食少便溏,形寒怕冷。

用穴:揉二人上马、清补脾、运八卦、退六腑。

脘腹痛:气郁腹痛:小孩因故哭叫,家人抑制使其不能发泄,或强以乳食,迫使小儿止哭入睡,睡中时作痉挛性长息,易患胸胁痛,甚至发热。

一般腹痛、以痛时哭闹、身体扭动为特征,或有呃逆。

用穴:平肝、运八卦、推四横纹、揉板门。

食积腹痛:饮食不节,零食无度,食积不消,最易生热,气机郁滞,肠鸣辘辘,扪有散块,或见呕吐,得泻痛减,苔厚,脉滑数。

用穴:平肝、清胃、清脾、运八卦、揉板门、清大肠。

寒性腹痛:感受寒邪,脐腹为风寒所侵,或当风进食,或恣食瓜果生冷,寒邪滞于肠胃,寒凝收引,不能通和,因而作痛。

通多绕脐,思热饮,爱暖熨,舌苔薄白,脉象沉紧或迟。

用穴: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揉板门、运八卦、清天河水。

如有有形寒积,可加清补大肠。

热性腹痛:郁有湿热,腹外部扪之亦热,肠鸣作呕,舌苔黄腻,脉滑濡而数。

用穴: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揉板门。

瘀血腹痛:小儿跌仆较重,时见微热,痛在胸腹,痛时身体不动或少动,印堂青,舌偏青黯,脉紧涩。

用穴:推四横纹,揉外劳宫、揉板门、清天河水。

虚寒腹痛:小儿倦怠纳呆,四肢无力,时见厥冷,睡好俯身而卧,正之乃俯,眠中露睛,腹部喜按喜热熨。

用穴:揉外劳宫、清补脾、揉板门、推四横纹。

呕吐:伤食呕吐:揉板门、运八卦、清胃、清补脾。

胃热呕吐:烦躁口渴,腹内热,恶心,食入即吐,吐物酸腐,大便臭秽或见秘结,唇赤,舌质红,苔黄,脉象滑数有力。

用穴:清胃,平肝、清天河水、运八卦,腹痛加揉板门;便秘加清大肠。

阴虚呕吐:病伤气阴,热耗胃津,胃不得濡,不能润降,厌食,呃逆干呕。

得食则胃燥不受,反见呕吐,胃阴更耗,必生内热。

用穴:揉二人上马、揉板门、清胃、运八卦、清补脾,生虚热者加清天河水。

夹惊呕吐:跌扑受惊,或食时被惊,或先有痰热,食随气逆,每见痉挛喷射性呕吐。

或痰热上涌,气血逆乱,蛔虫不安而上扰,有时吐蛔。

必兼见恶心时作,呕吐黏涎,夜眠多惊,抽搐蠕动,易成惊风。

用穴:平肝、清胃、运八卦、揉板门、清天河水、揉外劳宫。

胃寒呕吐:小儿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足,又因恣食生冷瓜果,寒滞中脘,或感冷邪,客于胃肠,滞阻升降之机,以致胃寒上逆,食后移时方呕,可朝食暮吐,吐物无腐气,腹多寒痛,或有泄泻,舌淡苔白,脉弦迟或沉紧。

用穴:揉外劳宫、揉板门、平肝、清胃、运八卦,兼见腹痛加揉一窝风、清大肠、清补脾。

呃逆:实证:呃声持续高亢、有力,伴口臭、烦渴、便干。

用穴:运八卦、清胃、退六腑。

虚症:呃声低怯无力而断续,伴食少便溏、手足不温。

用穴:运八卦、揉外劳宫、清补脾。

厌食:厌食或拒食,食之无味,面色无华或萎黄,形体偏瘦,大便不成形,或次数多,或夹有不消化食物。

用穴:运八卦、清胃、清天河水、推四横纹,脾胃虚弱者去清胃,改清补脾、捏脊。

疳积: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肚大坚硬,青筋暴露,懒进饮食,大便臭秽,小便秽浊。

用穴:揉二人上马、补脾、平肝,腹胀重加推四横纹,有痰加运八卦,腹痛明显者加揉外劳宫。

自汗:经常汗出,动则尤甚,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易感冒。

用穴:揉二人上马、清补脾、运八卦、清肺。

盗汗:睡时汗出,醒后自止,五心烦热,神萎不振,舌红少苔。

用穴:运八卦、揉二人上马、清天河水、平肝。

遗尿:睡中遗尿,尿频清长,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气短自汗,大便稀溏。

用穴:揉二人上马、清补脾、揉外劳宫,小便量少色黄、性情急躁、手足心热者,去揉外劳宫,加平肝、清天河水。

便秘:大便秘结,排便费力,几日一行,重者肛裂出血或脱肛。

用穴:1、清补脾、清大肠、运水入土、平肝;2、独揉神阙穴。

略带热象者,加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腹胀加推四横纹。

腹泻:脾虚泻:食后作泻,消化不良,大便溏,色淡黄,重则完谷不化,腹胀不渴,面黄肌瘦,不思饮食。

用穴: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有热者加清天河水,重症加揉二人上马、清补大肠。

寒泻:腹痛肠鸣,泄泻清澈,白水泻或色绿,小便清白,面色淡白,口气温和。

用穴:揉外劳宫、清胃、清天河水。

伤食泻:口嗳酸气,口渴恶食,腹热胀满,泻时腹痛,泻后痛减,小便赤涩,大便色黄白,臭如败卵,或兼呕吐。

伤乳泻者,大便色黄白,内有奶瓣,或呈蛋花样。

用穴:重症(大便日十余次,有脱水现象):运八卦、清胃、清天河水、利小便,腹痛重者加揉外劳宫;轻症(大便日5-6次):运八卦、清胃、清天河水;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运八卦、揉二人上马、清胃、退六腑。

热泻:泻时暴注下迫,大便色黄赤,泻多黄水,臭味重,口渴烦躁,腹痛身热,溲少而黄,肛门灼热。

用穴:1、退六腑、清大肠、清脾、清胃、推下七节骨;2、运八卦、清胃、退六腑。

推1-2次症见减轻者可酌情改用运八卦、清胃、清天河水、平肝。

顿咳: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终了有吼声,咳时面色潮红或口唇青紫,涕泪交流,引吐痰食,夜甚于昼,甚则鼻衄,痰中带血,舌下有小粒溃疡,颜面浮肿等。

用穴:逆运八卦、揉小横纹、清胃、清天河水或退六腑;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改逆运八卦、揉小横纹、退六腑、捣小天心;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改揉二人上马、清补脾、揉小横纹、清天河水。

夜啼:夜间啼哭,可因哺乳而暂停,白天安静一些,若因哭而引起抽风,则预后不良,多数可自愈。

有时哭而引起消化不良、面色苍白或微青、消瘦等症状。

用穴:1、面部现青色者,平肝、清天河水、揉外劳宫;2、消化不良者,上法加清补脾。

夜惊症:夜间多忽然惊起,狂呼乱叫或大哭而醒,求助拥抱母亲,如不急速治疗,常能引起抽风。

用穴:病程短者,平肝、清补脾、清天河水、运八卦;迁延日久者,平肝、清补脾、清天河水、运八卦、揉二人上马。

新生儿黄疸:湿热型(阳黄):皮肤、面目发黄,颜色鲜明,或有发热、便干烦躁。

用穴:平肝、退六腑、利小便。

寒湿型(阴黄):皮肤、面目发黄,色泽晦暗,四肢欠温,大便稀溏。

用穴:揉外劳宫、平肝、清补脾。

新生儿吐乳:热证:呕吐物酸腐,口中气热,腹胀,烦躁。

用穴:运八卦、清胃、清天河水、揉板门;热重者改清天河水为退六腑;腹胀者,加推四横纹。

寒证:呕吐物味轻,面色青白,四肢不温。

用穴:揉外劳宫、清补脾、揉板门。

益气健脾推拿法:主穴:清补脾、运八卦、揉外劳宫;配穴:揉二人上马、推四横纹、平肝。

益气补肺推拿法:主穴:平肝清肺、清补脾、推四横纹;配穴:清天河水、揉二人上马、揉外劳宫。

益气补肾推拿法:主穴:揉二人上马、补脾、揉外劳宫;配穴:平肝、清天河水、推四横纹。

安神益智推拿法:主穴:揉二人上马、揉阳池;配穴:平肝、清天河水、捣小天心。

大肠: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推为补,来回推为清补大肠,一般不用补法。

主治:腹泻、便秘、积滞。

胃穴:大指掌面第二节,第一掌骨赤白肉际处。

离心推至大指跟为清法,反之为补法,一般用清法。

主治:度腹胀满,积滞腹痛,恶心呕吐、纳呆,便秘等。

心穴:中指末节掌面。

主治:身热无汗,高热神昏,烦躁,夜啼。

肺穴:无名指末节掌面。

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清,指端推向指根为清,少用补法。

主治:咳嗽气喘,伤风感冒。

肝穴:食指末节掌面。

一般用清法,从指根推向指尖。

主治:急慢惊风,小儿夜啼,伤风感冒,透发斑疹。

脾穴:大指末节外侧,赤白肉际处。

屈指向心推为补,直指离心推为清,来回推为清补。

主治:积滞、腹泻、便秘、虚劳喘咳、口舌生疮等。

利小便穴:小指外侧。

从指根推向指尖为清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