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审核内容
4.2、成品检验手段是否满足产品的特性要求? 4. 成 品 检 验
第 5 页
过程审核提问表
4. 审核 审核条款 成 要素 品 检 4.3、是否按检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成品检测? 验 和 4.4、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是否进行了分析并采取改进措施? 试 验 4.5、对改进效果是否在改进产品上做标识,并通知了奇瑞公司? 4.6、是否定期对产品进行审核? 审核内容 成品检验员应按照成品检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成品进行检验,并考虑到关键项目; 对成品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整改措施,并验证整改的有效性; 对改进后的产品应做好标识,并及时通知了奇瑞公司; 应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定期组织产品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组织整改,并对整改的有效性 进行验证; 1、应编制产品可靠性试验计划; 2、按照试验计划节点完成相关的试验; 3、重点、常规试验设备是否具备;
1、对工序中重要的参数要运用统计技术进行监控,并保留监控记录; 2、应使用有效的防错装置对人为容易出错的环节进行控制;
3.22、对关键/重要工序的能力指数是否进行了计算?批产时有无控制图? 应对关键/重要工序进行能力指数计算,批产时应运用控制图等进行控制;
3.23、首检、巡检是否正常开展?
1、应编制首检、巡检作业指导书,并按照指导书的要求落实实施,首检应留有首检样件; 2、首检、巡检应由有资历的人员担任;
3.5、生产设备、模具、工装及检测设备的可用性是否符合设备技术任务书 是否有设备技术任务书(设备各方面的参数),设备的可用性应符合设备技术任务书的要求; 的要求?
第 2 页
过程审核提问表
审核 要素 审核条款 3.6、对生产设备、模具、工装及检测设备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了终验 收?对验收时遗留的问题是否制定了整改措施并实施? 审核内容 对新购设备、模具、工装应按照规定的程序,依据设备技术任务书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 收;对验收时出现的问题应实施整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1、设计输入文件应包括了奇瑞公司要求、国标、行业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2、特殊特性清单、材料规范、试验大纲的内容应完整,且得到奇瑞公司产品工程师的书面认 可; 1、工艺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控制计划、PFMEA、作业指导书、二级供应商清单(含零件明 1.3、设计输出文件是否完整?特殊特性在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中是否充 细)等应具备、完善、一致; 分体现? 2、特殊特性清单中特性值在PFMEA、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中应一一得到充分体现、控制; 1.2、设计输入文件是否完整? 1、应进行工序FMEA分析,并在控制计划及作业文件中得以实施; 1.4、是否对工序进行了故障模态分析,并在工艺文件及工序中得以实施? 2、PFMEA的分析应合理、有据; 3、在主机厂的失效和抱怨是否纳入了PFMEA; 1.5、设计验证试验是否完成? 1.6、零件是否通过了生产件批准? 1、设计验证试验应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 2、保留设计验证的相关记录; 零件是否得到奇瑞公司的最终认可;
第 4 页
过程审核提问表
审核 要素 审核条款 审核内容
3.24、 生产岗位、检测岗位的在线检测手段是否齐全并满足产品的特性要 1、生产岗位、检测岗位的在线检测手段(方法和设备)应满足产品的特性要求; 求?是否有适合批量生产在线检测的专用检具? 2、对奇瑞公司有要求的产品应使用专用检具;
3.25、对返工、返修件是否有特殊的规定以保证返工、返修件的质量?
对关键/重要的设备应编制操作、维修规程,规程的内容应符合设备技术任务及其他相关的要 求;
3.9 生产设备、模具、工装使用、保管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技术任务书的要 生产设备、模具、工装的使用、保管环境应满足技术任务书的要求; 求?
3.10、对设备的备件、易损件是否进行了管理?
应编制设备备件、易损件清单,制定合理的最高和最底库存指标;
1、应编制生产设备、模具、工装、检测设备预防性维修计划; 2、应按照计划的要求,依据维修规程,完成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并保留相关的记录;
3. 生
第 3 页
过程审核提问表
审核 要素 审核条款 审核内容 应对生产设备、模具、工装、检测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应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 人,并保留相关的维修保养记录; 1、生产现场的检测设备应经过鉴定或校准; 2、检测设备鉴定或校准是否有效; 3、检测设备的使用和保管应符合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1、应有合格供应商名录,且新产品供应商应包含在名录中; 2.1、是否有受控的《合格供应商名录》?且名录中供应商是否完全?《合 2、《合格供应商名录》应包括所有已经认可的供应商; 格供应商名录》中的供应商是否已得到批准? 3、名录中的供应商应按照体系文件要求进行了体系评审及产品认可; 2.2、是否对供应商的PPAP进行了审核、确认、认可? 1、有无生产件最终批准文件; 2、应对供应商的生产件进行审核、确认、认可; 1、应按照控制计划的要求对所有入库零件进行检验,对缺乏检验手段的零件应有文件说明并有 相关的补救措施; 2、免检件应有经批准的文件,且有文件支持,以证明达到免检要求; 1、检验作业指导书是否具备,符合性和有效性是否满足产品的特性要求; 2、抽样方案是否具备、合理; 3、检验、检测器具是否满足产品的检测要求; 4、是否有用于对比验收的封样件,封样件是否考虑到保存期限要求; 5、检测环境是否满足检测要求; 6、不具备检测手段的是否定期外委? 7、检验员应由有资历的人员担任,或由经过岗位培训后合格人员担任;
通用设备可无图纸,专用设备一定要有图纸,模具、工艺装备、专用检具和检测手段 3.7、生产设备、模具、工装及检测设备的图纸、操作说明书是否转交给使 都要有图纸;设备、复杂的工装必须有操作说明书;模具、设备、检测手段要有易损 用者? 件清单;使用者应有: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手段标定说明书;
3.8、关键/重要设备是否编制了操作、维修规程?
过程审核提问表
审核 要素 1. 产 品 定 义 是 否 明 确 、 设 计 输 出 是 否 完 整 审核条款 审核内容 1、图纸、标准应为最新版本,并得到奇瑞公司产品工程师的书面确认; 2、图纸、标准的更改应规范、并保留更改记录; 3、对更改前的老状态件应妥善处理,并通知奇瑞公司相关部门;
1.1、图纸、标准是否为最新版本? 图纸、标准的更改是否受控?
3.11、模具、检具的使用寿命是否有明确的定义?模具在设计时是否考虑 了各种标识?(零件号、生产日期、厂标、模号及模腔号)
1、模具、检具的使用寿命在模具、检具设计时应有规定,并保留使用次数记录; 2、对接近使用寿命的模具、检具应准备相应的备用模、检具; 3、模具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各种标识(包括模具标识和零件标识);
2.3、是否按控制计划的要求对入库零件进行检验?
2.4、检验手段是否满足产品的特性要求?检验员的岗位技能是否满足要 求?
2. 外 2.5、是否对供应商的供货业绩进行评价,对有问题的零件是否要求供应商 1、应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进行统计,考虑到进货检验合格率、下线率、及时交货率等; 协 进行整改并进行跟踪? 2、对有问题的零件应通知供应商进行了整改并形成闭环。 件 质 第 1 页 量 保
2. 过程审核提问表 外 审核 协 审核条款 审核内容 要素 件 质 2.6、是否定期对供应商零件进行全尺寸、材料、性能检查?是否定期对供 1、应定期对供应商的零件进行全尺寸、材料、性能检查; 量 应商的批量过程进行审核? 2、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批量过程能力审核; 保 证 1、库房是否有定置管理图,库房内物料的摆放是否按照定置图的要求; 2.7、库房是否进行了定置管理? 2、库房内物料的摆放是否整齐、有序,物流通道是否畅通; 3、库房内应设置待检区、不合格品区; 2.8、是否编制了零件储存、搬运作业指导书?是否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 应根据不同零件的产品特性要求编制储存、搬运作业指导书; 行了储存、搬运? 2.9、零件的存放是否符合产品特性要求?仓库管理员是否对存放零件的属 性有足够的了解 ? 1、零件的存放应满足作业指导书及包装物标识要求,包括储存搬运方法及器具; 2、零件的存放应考虑有无保质期要求; 3、零件的出库应严格执行先进先出原则; 1、库存零件应有明确的产品标识,且考虑到标识的一致性、方向性及正确性; 2、可追溯性标识应明确,并保存相关的追溯记录; 3、零件的状态标识应明确; 1、应制定仓库盘点制度,定期对库存情况进行清理; 2、零件的帐、卡是否齐备,填写是否规范,零件的帐、卡、物应保持一致; 3、应制定合理的最低、最高库存指标,保证零件库存量满足指标的要求; 1、生产过程的加工人员、检验人员应经岗位培训后合格上岗,并保留相关的人员培训记录; 2、操作工、检验员应对本岗位的工序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1、生产人员多技能岗位对照表在生产现场应可得到; 2、应编制紧急情况下的人员应急计划; 3、应急人员对所从事岗位的工序内容应有充分的了解; 1、有无生产设备、模具、工装清单; 2、对生产设备、模具、工装是否进行了编码、标识并登记入帐; 按照控制计划的要求,相关的生产及检测设备应及时到位;
生产现场的物料应有明确的产品、状态标识及可追溯性标识;
3.19、生产现场各工位是否有指导员工操作的工艺及检验文件?
生产现场应易于得到用于指导员工操作的工艺及检验文件;
3.20、操作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工艺或检验文件?
生产现场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
3.21、工序中重要的参数是否得到控制并有监控记录?防错装置是否运 用?
2.10、产品、状态标识及可追溯性标识是否明确?
2.11 是否定期对仓库的库存量进行清理,帐、卡、物是否一致?并制定 合理的零件最低、最高库存指标?
3.1、生产过程的加工人员、检验人员是否经过了岗位培训?
3.2、是否有人员多技能岗位对照表?人员应急计划是否有效?
3.3、生产设备、模具、工装等是否经过编码、标识、登记台帐,并有清 单? 3.4、生产设备、模具、工装及检测设备等是否到位?
3.12、 对关键/重要设备的Cmk指数是否进行计算并得以很好的控制?
对关键/重要设备应进行Cmk指数计算,对Cmk指数较低的设备应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