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预防医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预防医学是研究:D.社会环境与健康的关系A.个体与群体的健康B.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C.人群的健康D.社会环境与健康的关系E.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预防医学的特点不包括:B.着重于个体治疗3.现代医学模式是指:E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关于统计工作中的基本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5.统计分析中,习惯将概率小于等于多少的事件称作小概率事件,可被视为不会发生B. 0.05 C .0.01 (16)6.统计表内线条形式以下哪种适宜C.顶线、底线、分割线开口式7.统计表不能适应泳衣几条线A.2 A.2. B.4 C. 5 D.6 E.38.对统计表和统计图标题的要求是A.统计表标题在上方,统计图标题在下方10.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级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D.变异系数11.无数和标准差能用于全面描述下列哪种资料的特征C.正态分布12.表示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统计指标是A.自己任意选定B.按分析要求,结合研究设计事先给定C.只能定0.05D.在获取样本结果后再定E.只能定0.01A、标准差B、方差C、均数标准误D、变异系数E、样本标准误13.标准误越大,则表示此次抽样得到的均数A.系统误差越大14.两样本均数假设检验的目的是判断C.两总体均数是否相等15.某医院某年住院患者中胃癌患者占5%,则A.5%是构成指标16.下列不属于第一级预防措施B.病例发现17.下列哪一组疾病,都应以第一级预防为重点A.地方病、传染病、职业病18. 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C.几何均数19. 下列哪项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C.标准误20. 衡量某病的原因归因于暴露某危险因素程度的最好指标是A.归因危险度百分比21.普查的主要优点是A.普治22.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性偏倚不包括D.时间效应偏倚23.根据有无暴露某因素史分组的研究是C.队列研究24.不属于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是E.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调查25.健康风险评估的目的是A.提供疾病治疗建议26.儿童分管管理服务内容包括E.以上全对(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婴幼儿健康管理)27.健康危险因素是指C.机体内外环境中与疾病发生、发展及残废有联系的因素28.下列哪项不属于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内容D.疑难杂症诊断29.下列哪项不符合食物互补原则A.不新鲜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搭配食用30.AI是下列哪个概念的英文缩写是B.适宜摄入量31.米、面制作中加碱或者油炸使营养素损失最大的是A.硫胺素32.炒菜时损失较多的营养素是D.维生素C 33.下列哪种因素不利于钙的吸收E.脂肪酸34.何种微生物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的改变C.沙门菌35.下面哪项不是防尘工作八字方针的内容D.封36.某家庭装修工作,男性34岁,在一次油漆完地板及墙面后出现了兴奋、面部潮红、眩晕等醉酒样症状,有轻微的恶心、呕吐,检查无其他异常,经治疗后康复。

该患者最有可能是A.急性苯中毒37.曾引起公害病的环境因子是B.甲基汞38下列均为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除外D儿童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生增加39.光化学烟雾是下列哪些环境污染物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浅蓝色的烟雾E.碳氢化物、氮氧化物40.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哪一类传染病B.乙类41.两种病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搁(接种),应至少间隔多少时间再接种B.4周42.小儿缺碘可致B.克汀病4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食盐摄入量应低于E.5g 44.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征的是个体性45.某地发生一直急性化学中毒事件,急救处理要点中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B.隔离治疗患者46.下列不属于初级卫生保健的是D.专科治疗47.统计学中,样本是总体中的A. 有意义的部分B.有价值的部分C. 典型的部分D.有代表性的部份E.任意部分二、填空题1.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

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6.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7.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8.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9.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10.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1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主要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工伤。

12.符合我国国情的八字综合防尘措施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13.高温作业类型有干热环境、湿热环境、夏季露天作业三种。

14.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型。

15.医院内感染有三个重要环节:感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16.局部振动病的典型表现是振动性白指。

17.人体三大产热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糖,产热最高的为脂肪。

18.无机盐按含量分为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19.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维生素是- VB1、VB2、VPP 。

20.医院的基本膳食有普食、软食、半流质膳食、流质膳食。

21.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EAR 、RNI 、AI、UL 。

22.谷类食品不含有维生素A 、C、D 。

23.人体热能消耗途径为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24.我国儿童主要的营养缺乏病是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

25.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方面。

26.人类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三、名词解释1.营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过程。

2.营养价值:指食物中所含营养素和热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3.食物中毒:指正常人摄入正常数量可是状态的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害物质的食物或误食有毒食品引起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4.膳食纤维:植物性食品中不能被人体吸收的多糖类物质。

5.膳食结构:是指人群消费的食物种类及数量的相对组成。

6.生产性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摄入较小剂量时可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

7.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指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化学作用,使氧的运送和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全身组织缺氧的气体。

8.Silicosis :是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游离性二氧化硅较高的粉尘而引起得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PTS :噪生对内耳的损伤不断蓄积,产生机械性损伤和代谢性损伤,而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称永久性的听阈位移。

10.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11.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12.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13.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14.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15.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

16.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叫公害病。

17.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和水蒸汽能吸收和反射由地球表面散发出来的热辐射,是地表温度能够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等同于人工温室的作用,故称为温室效应。

18.有效氯: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时,凡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者,陈为有效率,具有杀菌作用。

19.碘缺乏病: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最明显的表现是甲状腺肿大和克订病。

20.同质:统计研究中,给观察单位规定一些相同的因素情况,21.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22.总体参数: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更确切地说,是指有规律分布的总体)的特征量,称为总体参数。

23.误差:是指实测值与真值之差,按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分为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差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系统误差与非系统误差两类。

24.统计描述:是利用统计指标、统计表和统计图相结合来描述样本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

25.医学参考值:是指绝大多数正常人的人体形态、功能和代谢产物等各种生理及生化指标常数,也称正常值。

26.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简称为标准误,用σx来表示。

27.参数估计:是指用样本指标值(统计量)推断总体指标值(参数。

参数估计分为点(值)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方法。

28.置信区间: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是按一定的概率(l-a)用一个区间范围来估计总体均数,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为(1 -a)的可信区间,又称置信区间。

29.假设检验:旧称显著性检验,是统计推断的重要内容々它是指先对总体的参数或分布作出某种假设,再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根据样本对总体提供的信息,推断此假设应当拒绝或不拒绝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答:急性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剂量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慢性作用:由于污染物多为低剂量、长时期的排入环境中,因而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慢性作用。

当人体吸收环境污染物的量逐渐累积到足以造成机体操作的剂量,或有害污染物对机体的微小损害积累(机能蓄积)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远期危害:(1)致癌作用。

环境的致癌因素可分为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

(2)致突变作用。

突变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两方面。

(3)致畸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致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2.简述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及污染物。

答:生活炉灶;人体排放;建筑材料及家具;烟草烟雾;其他,如家用电器和家庭化学物的使用。

3.简述氯化消毒的原理及常用的消毒物。

氯化消毒的原理:氯气或其他氯化消毒剂溶于水后,在常温下即很快水解成次氯酸(HOCl):Cl+-2+H2O→HOCl+H+Cl2Ca(OCl)+2H2O→2HOCl+Ca(OH)2+CaCl2Ca(OCl)2+2H2O→2HOCl+Ca(OH)2次氯酸分子小,不荷电,易于穿过微生物的细胞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