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践行与思考作者:熊力颖来源:《商情》2012年第08期[摘要]新闻专业主义是理想的新闻业职业标准、态度与行为,然而也会受到国家、统治集团的利益、商业主义和新闻从业者“失律”的影响。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运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也引发了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理念的思考。
本文试图从中西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比较中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同时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新闻从业者在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实践困境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与分歧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美国政党报刊瓦解之后,报业媒体越来越关注经济利益,以普利策与赫斯特之间的黄色新闻大战为代表,报刊越来越低俗化、商业化。
与此同时,要求新闻公平客观独立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新闻专业主义作为煽情主义与商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博弈中逐步确立。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上世纪90年代之后,新闻专业主义已成为西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
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该理念涉及到媒体的社会角色,新闻工作的基本性质,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身份认同,新闻实践的行业规范和评判标准等方面的理念。
从新闻实践操作层面上来看,新闻专业主义自产生之初就伴随着理念与实践的分裂这一深层矛盾。
新闻专业主义自身具有难以摆脱的理论困境:新闻专业主义赋予新闻自由过于宽泛的界定,尤其是对其绝对性和相对性、合理空间和必要界限、主体道德自律和外界必要制约等几组对立的命题都尚未有完善的理论加以科学界定。
因为新闻专业主义的重点在于强调绝对的客观、中立报道,但现实操作层面上只能实现相对的客观,新闻从业者在力求客观的同时由于自身经历、工作规范、现实环境等因素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这些都会影响到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无论是在政党控制下的报业还是适应商品社会化大生产的报业,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新闻媒体不可能实现绝对意义上的自由独立。
二、新媒体及其传播特点近年来,新媒体作为传播学中的又一新概念流行于大众传媒之中,并以一种异军突起的态势影响着这个时代。
随着20世纪最后十年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更新发展,世界性的因特网迅速崛起,凸显出非同一般的影响力,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由各种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所支持的新媒体传播媒介正轰轰烈烈地崛起,并逐渐融人大众的日常生活。
新媒体的传播带给大众的不仅是信息的更新换代,更是对于人们生存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
正如开创“地球村”理论的传播学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媒介理论中阐释的一样:“媒介即讯息”,这也就是说,在从口语传播开始的漫长人类传播史中,消长更替的永远是传播的内容,而真正于本质上改变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则是传播的媒介形式本身。
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支撑体系基础之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其形态如数字杂志、报纸、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等。
一种新的媒体产生必须建立在一定技术革新的基础上。
新技术赋予新媒体特质,正如印刷术赋予纸质媒介高复读率、高保存率的传播特点,开创了纸质媒体时代,产生了“单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
当下新媒体由传统媒体嬗变而产生,主要的标志和动力是数字制播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大规模使用。
无论网络、手机或是IPTV的产生均依赖这两项关键技术的出现。
它们的发展成熟和大规模运用,使新媒体可以跨越时空进行即时传播,整合多种传媒资源使其功能互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不同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融合。
而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更赋予了其独特的传播特点。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概括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即“多对多”的传播,赞叹新媒体的颇具时代开拓性特征,同时新媒体兼具传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复合型传播特点。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予了新闻专业主义成长壮大的平台。
“多对多”的传播方式让几乎人人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都可以成为向大众发布信息的传播者。
首先,这就给了西方传媒打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政治、经济悖论的决定力量,无论政治因素抑或商业因素都更加难以去控制乃至是影响传媒了,因为需要影响乃至控制的传媒源头实在是多如牛毛。
新媒体的出现也使得我国媒体具备了更好的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客观、公正、负责任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条件。
比如发生在今年7月23日的温州动车事故,从后续的报道来看,以传统电视媒体对比微博这种新媒体来看(电视很努力了),电视还是完败。
无论是时效、更新速度、社会动员还是各种功能,新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自媒体打败了公众媒体。
微博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温州动车事故的信息,其对事件的专题性、连续性,乃至说明、分析、判断乃至评论的速度,都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传统的媒体,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更快捷、更接近受众,传播更加快速的有力平台。
第二,因为发布渠道多,使得对问题报道的人多了,视角也相应增加,因为要靠部分媒体、记者想要达到新闻专业主义中的“客观性”,使得对于事件的报道离开了任何个人的偏见、情感和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从一个角度去报道真相,使得被报道的事情本身会从多个角度呈现出来,这样无疑会使得真理从争论中脱颖而出,使得客观报道成为可能。
如果温州动车事故放在十年,甚至五年前,在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受众关注和瞩目的话题,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在网络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出现后,一切都成为了可能,最大程度人数的参与,即时性的播发,亲历者的参与,让一个事件,以病毒式的速度得以最大限度的传播。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时也给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带来了新的现实困难。
第一,形成新闻专业主义悖论的第三个因素是新闻从业者的“失律”。
“失律”的重要表现就是“自律”的缺失。
在新媒体时代,可以进行新闻报道的人总数呈飞速增长,且政府等各个方面的控制难度变大,使得强迫信息发布者“自律”的限制越发减少,这无疑给了各种力量影响传媒、进而影响舆论的机会。
可以发布信息的所有人也许会因为没有被限制的压力而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责任心降低,网络言论芜杂不堪、无从甄别,有的信息并不能像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那样都有专人采访确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信力。
第二,虽说新媒体使得传媒更容易打破新闻专业主义的部分悖论,但同时也可能造成更大的悖论。
阻碍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悖论商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也许会更加严重。
因为新媒体的信息发布终究要靠一定的平台,比如博客网站、搜索引擎等。
一旦这些“悖论”控制了这些平台,对于事实舆论的控制将会变得更加容易。
四、新闻专业主义的现实困境与不懈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要求媒介及从业者为公众服务并负责,坚持自律与他律,但新闻领域的自律与他律和独立自由本身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客观性是指依据事物的是非曲直如实报道现实:客观化是依据人为的意识形态宣传来对现实进行虚构。
因此,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客观报道只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报道并非片面地强调绝对的客观,因为这是不可能达到的一种反应事实的状态,而是反映现实的一个过程,我们能追求的只能是相对的客观。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困境直接导致了新闻从业者的实践困境,其标准不是绝对化的要求,而是从事实践的过程中力求达到的相对的标准。
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整个大的社会结构是由相对独立自主的小社会构成的,每个小的社会都有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但又受其大的社会结构的制约。
“新闻传媒界是一个小的独立的小世界,具有自身独立的法则,但同时又为它在整个世界所处的位置所限定,受到其他小世界的牵制与推动。
说新闻传媒界是独立的,具有自身的法则,那是指人们不可能直接从外部因素去了解新闻界内部发生的一切。
”新闻界受到了来自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受众方面、以及来自新闻界内部的制约,这些因素相互抗争交融在一起,最后构成了新闻人所需面对的复杂的媒介环境。
政治上的限制,对经济的过度依赖,受众的期待,同行业的激烈竞争,种种因素使得新闻工作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成为了一种理想,现实的困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该理念产生了质疑。
政治领域对于新闻界的控制体现在多个方面,即便是在提倡独立自由媒介环境的西方国家,官方也是通过各种渠道来控制和影响媒体。
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发言人制度、新闻检查制度等控制消息来源或控制舆论引导。
只是与西方国家比较而言,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之发展有自己的特征,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特有的新闻和传媒体制,在我国的新闻管理体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资本控制大众媒介,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
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媒介企业多是私有企业(类似英国广播公司的公营特许媒介机构并非主流)。
近年来,随着私有化改革席卷全球,不仅前苏联东欧等国家的党报党刊或国有大众媒介,早已不复存在: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
也在快速进行大众媒介的股份制改革。
取得大众媒介的所有权,是控制媒介最有力、最直接的方式:传播体制能否凑效,最终要落实到谁拥有大众媒介的所有权。
在市场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各大媒体为占领市场份额,迎合受众的需求,新闻越来越低俗化、娱乐化、庸俗化。
策划新闻事件大行其道,越来越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宗旨。
资本的渗入还体现在广告的介入,广告是媒体尤其是报刊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无形中影响着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在报纸上随处可见的软广告,足以见得媒体对于资本的依赖。
从媒介自身条件来说,新闻专业主义应当包括传媒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操守和公正客观平衡的新闻态度。
媒体要靠事实说话,坚持事实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媒体必须保持自己的客观公正立场,尤其是在做舆论监督报道的时候。
但是记者不可能采写不在视线范围以内的事件。
也不会采写超越自己领域的事件。
这是媒体组织内部对新闻从业者的束缚。
另外,在力求争取眼球经济的今天,面对同行激烈的竞争,媒体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迎合受众的口味与需求,这使得新闻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庸俗化、低俗化和虚假化。
新闻从业者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下,不得不对现实环境做出妥协,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很难走出的现实困境。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媒体及其从业者重视,既有理念本身的合理性,也是由于中国新闻事业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