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plastic part’s structure service requirement, mounding quality and mould menu factoring cost. 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By adopting the multi-direction and multi-combination core-pulling. A corresponding injection mould of internal side core pulling was designed,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mould was introduced东方文学主讲:秦庆梅第一讲东方文学概述一、东方、东方学、东方主义、东方文学•1、东方•地理概念:指亚洲,包括近东、中东、远东。
这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或政治名词。
有时特指亚洲东部。
•国际政治、军事概念: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文化(文学)概念:亚非文学2、东方学•研究亚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地区的历史、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及其他物质、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学科。
3、东方主义•原意是指西方对近及远东社会文化、语言及人文的研究,亦可意为西方作家、设计师及艺术家对东方的模仿及描绘,也可以指对东方文化的同情欣赏。
•20世纪以来,用东方主义形容西方对东方的研究是有负面意思的,大意是指该研究者抱著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帝国主义态度来理解东方世界,又或是指外来人对东方文化及人文的旧式及带有偏见的理解。
东方主义的核心是东西方的不平等关系。
西方以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言说、想象、研究东方。
西方想象的东方•香格里拉: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靠马帮与外界联系;奉行适度的原则;充满神秘和奇幻4、东方文学•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称。
六大文化源头与四大文化圈•东西方文学的特点•西方各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宗教信仰,地理位置接近,种族和政治的联系与纠葛,交流频繁,文学的发展基本上呈现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态势。
•东方各国文化渊源各异,宗教信仰不一,相互联系不十分紧密,在文化上没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形成了东方文学的多源性和独特性。
但近代以来的共同的历史命运,宗教﹑文化的交流,又使它们具有某些共性。
二、世界文学发展脉络中的东方文学• 1.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先导地位•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均为东方国家,古代东方地区也是世界文学最早的发祥地。
•古代埃及《亡灵书》是世界上最早编辑的诗文集,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是人类创作的第一部史诗。
2.中古文学处于优先地位•西方文学正在神学的桎梏下裹足不前时,东方却呈现了民族文学的繁荣。
•阿拉伯《一千零一夜》、《古兰经》、日本《万叶集》、紫氏部《源氏物语》、菲尔多西《列王记》、萨迪《蔷薇园》、朝鲜《春香传》争奇斗艳。
•东方中古时代的文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即发展的缓慢性。
3.近代文学虽有落后但具特色•对于东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近代文学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文学;只有日本例外。
近代文学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文学, 是一个复兴时期、过渡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它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与西方文学形成对比,大放异彩。
•日本的二叶亭四迷、森鸥外、夏目漱石、岛崎藤村、谷崎润一郎、志贺直哉和芥川龙之介,印度的迦利布、般吉姆、泰戈尔,菲律宾的黎萨尔等都可以列入近代世界优秀作家之林。
4.现当代文学处于复兴时期,是世界文学最有前途的文学之一。
•在战后,由于各国相继独立,社会条件较为优越,因而文学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呈现一派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
比起近代文学来,现代文学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在质量上有很大的提高,在地域上也大大地扩展了。
•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 中国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缅甸的德钦哥都迈, 印度的普列姆昌德、安纳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伊克巴尔, 黎巴嫩的纪伯伦,以色列的阿格农,埃及的迈哈福兹,塞内加尔的桑戈尔,尼日利亚的索因卡,南非的戈迪默等人的创作,都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道路漫长。
•东方文学的产生比西方文学要早一两千年。
•东方文学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比西方文学漫长和曲折。
2、多元性•东亚、南亚、西亚-北非、黑非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⑴它与东方地区的人种、民族、语言和宗教比较复杂有关。
•⑵与东方各国文学彼此之间联系较少、交流较少有关。
•⑶与东方文学产生的“多源性”有关。
•3、泛道德色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文以载道,劝善惩恶的文学观念。
•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讨论:宗教对文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4、和谐同一性和缘情表现性的审美特质•“天人合一”、“梵我同一”是主要东方民族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比较:•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骤雨打落后,残红片片点莓苔。
积极影响•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宗教观念和宗教信仰有时会起到丰富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增加文学作品浪漫色彩的作用。
•从文学作品保存和传播的角度来看,由于宗教往往利用文学作为宣传工具,因而文学也就常常依靠宗教的力量保存下来,并且进行广泛传播。
•从各国文学交流的角度来看,历史悠久国家的宗教流传到其他国家,不仅促进了后者宗教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后者文学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后进国家的文学产生飞跃。
消极影响•宗教观念和宗教信仰经常限制作家的思想甚至扭曲创作的内容,使文学作品产生消极、悲观、宿命、遁世等不良倾向。
•宗教势力和宗教思想往往制约作家的艺术创作才能,束缚作家的艺术创作力量,使文学创作长期囿于狭小的、固定的框框之内,缺乏创新,因循守旧,因而缩小了文学前进的步伐,延缓了文学发展的速度。
__第二讲埃及亡灵书《亡灵书》是埃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诗歌总集(《吠陀》、《诗经》)之一。
一、《埃及亡灵书》释名•《亡灵书》或译《死者之书》、《白昼现》、《度亡经》,,《死人书》),《大亡灵书》,《阿姆达特书》(即《阴曹地府书》),《大门书》,《大洞穴书》,《拉神之祈祷文》。
是古埃及宗教诗篇的庞大总集,其中汇集了大量的歌谣、祈祷文、劝诫诗、颂神诗、咒语诗、神话诗等。
盗墓者名之•盗墓者发现木乃伊旁放置着很多书籍,它们一卷卷地堆积着。
他们称之为“卡塔巴一玛伊特”,即“亡灵看的书”,或叫做“科塔卜一阿玛伊图恩”,即“亡灵书”。
二、《亡灵书》的产生•1、时间:最早见于古王国时期(前2700-前2200年)的《金字塔铭文》,完善于新王国时期。
•古王国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494年一公元前2345年)末出现了“金字塔铭文”。
•后来在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60年一公元前2010年),出现了“石棺铭文” 。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一公元前1069年)出现了写在纸草纸上的祭祀文学《亡灵书》2、产生的原因•(1)社会基础•埃及统一后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埃及人对人生不死的渴望,对死后到何处去追问强烈。
•2)宗教观念•①来世观念•②冥界观念人有5个灵魂•眼睛看不见的“卡”(Ka)——生命的精气与人一同生存并为人的生存服务,人死之后,卡依然单独生存,住在坟墓的周围,所以坟墓中要备上水和食物,以供养卡;•人首鸟体的“巴”(Ba),是尸体的守护者•“库”(Ku),人活着的时候住在人的体内,有时在人睡觉时候离体外出,这就成了梦;•第四个灵魂是人的影像;第五个灵魂是人的名字。
《他坚持他的雷同的记忆》——锡金译•在那巨大的屋子里,在那火的居室,•在那计算全部年数的黑夜,•在那细数岁月的黑夜,•请将我的名字归还于我。
•当东方的天阶上的守望者•让我安静地坐在他的身边,•当众神一一报出自己的身份,•让我也记起我昔日的名字!奥西里斯的审判•奥西里斯(Osiris),另译名俄塞里斯,原是埃及的法老,被自己的弟弟赛思杀害装进了箱子里,扔进尼罗河。
他的妻子伊西斯找到箱子,并使他复活,但赛思再次发现了他,将他分尸成48块,扔到了埃及的各个角落,伊西斯再次找到他的尸骸,并拼在一起。
但此时他已经无法在人间复活了,便成了地界的主宰和死亡判官,执行人死后是否可得到永生的审判。
《他向奥西里斯,那永恒之主唱一篇礼赞》光荣归于奥西里斯,永无穷尽的王子,他通过了亿万年而直入永恒,以南方和北方为他的冠冕,他是众神与人的主人,携带宽厚与威力的手杖和鞭子。
啊王中之王,王子中的王子,主人中的主人,大地重又回春,由于你的热情;昔日和将来作你的随从,你将他们率领,你的心满足地安息在隐密的群山之巅。
你的身体发光,你的头就是蓝天。
土耳其玉的颜色在你莅临之地的四野发光。
秤心仪式•在灵魂的审判过程中,死者的心脏为证人。
天平的一端是死者的心脏,另一端是一根羽毛。
阿努比斯主要是负责审判之秤的称量工作,如果天平上放置心脏的一端下坠,就说明死者并非清白无过,他的心脏随即被一头等在天平边的怪物吞吃掉,他也就永远失去生还的机会。
托特的审判:•“那诸大神团中权利与真理之审判者,托特,到了奥西里斯跟前,吐出如下话语:您等请听此审判:那亡灵之心的称量合乎真理,他的心灵为庇护提供的证言确切,此确由大天秤证实。
他无任何缺点,没有挥霍神庙中的供品,他也无任何罪过,他在尘世上不曾口吐恶语。
”——《阿尼的纸草》三、《亡灵书》的内容•(一)文本内容•记载死者为获永生所必经的各种磨练、审判、所需的咒文以及到最后获得永生的画卷,通常以草纸绘成。
记载了在通往来世的过程中所必须的护身咒语、神的资料、对神的颂歌、对神鬼的种种应答、各类礼仪真言等。
以诗歌的方式吟唱,保护和帮助亡灵顺利到达来世。
•《亡灵书》有诸多版本,早期的《亡灵书》版本并没有一个法定的标准,但到了赛特时期内容上有了一个统一的模式,内容上大概是1—16章是亡者入墓,行到阴间,身体恢复活动与言语能力;17—63章讲述诸神与居地的神话起源;亡灵再次生活下去,他们能同太阳一起升起、复活;64—129章讲述已受赐福的亡灵白天同太阳船一起行过天空,晚上要回到阴间出现在奥西里斯面前;130章到最后讲述通过考验的亡灵已获得非凡的能力,他被视为诸神之一;这章还包括介绍护身符、供食与重要居地等章节。